深挖AI这个就业“蓄水池”
2025-07-04 09:28:54?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适逢毕业季,AI毕业生成为市场“香饽饽”。社交媒体上,“AI岗薪资领跑”“文科生如何上车”等话题刷屏;双选会上,“算法工程师”“大模型研究员”岗位前人潮涌动……(7月3日《中国青年报》) 人工智能“一路高歌”,于就业市场喜忧交织。喜的是,它如同强力“孵化器”,不断孵出新职业。AI测试员、AI动画师、AI运维工程师……制造、医疗、教育等领域岗位持续“上新”,就业“蓄水池”日益充盈。忧的是,“新饭碗”对端碗人的要求水涨船高。比如,AI岗位集中在技术、研发、服务等“金字塔尖”,促使就业结构向“高精尖”跃升。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AI人才就业火爆,无疑像一面镜子,折射了诸多启示。 比如,“一招鲜”难以“吃遍天”。不可否认,面对就业新趋向,仍有不少就业者戴着“老花镜”,观望、踌躇。事实上,那些横跨不同领域、融合多个学科的AI新工种,背后可能蕴含着实打实的价值和潜力。与其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不妨敞开怀抱、主动出击,结合自身所长与兴趣,拥抱跨领域知识技能,修炼一专多能的“金刚钻”,成为AI时代的“跨界高手”“斜杠青年”。 又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到底,AI火爆,并非仅是某一类人的“就业利好”,而是全社会适应力、学习力与协同力的一次“大考”。如何提供更实在的支持?教育是关键一环。目前,教育部加快推进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高校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方向,密集建设“小而精”“干货满”的“微专业”和职业培训课程。这种灵活精准的“强助攻”,有效促进了产、学、研、用深度“组队”。调研显示,超八成参与“微专业”学习的毕业生提升了个人技能,为求职成功增添了重要砝码。 再如,“单打独斗”不如“全军出击”。宏观层面的保障,是支撑求职者一往无前的“定心丸”。完善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政策、建立灵活的就业保障机制、构建协商机制平台……社会保障这张网织得更密更韧,才能让求职者心不慌、路更宽。 总而言之,AI毕业生“抢手”,是技术洪流奔涌的生动注脚。面对这种态势,个人、社会都需要作出适度调适。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