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H7N9禽流感疫情笼罩下,山东省城各大药房板蓝根销量大增,部分药店卖断货。不过,6日记者从多家药房了解到,板蓝根销量已下降,市民购买多为预防或治疗感冒。商家表示,板蓝根总体货源充足,不会涨价,同时呼吁市民勿信小道消息,理性购买药品。(4月7日《齐鲁晚报》)

为何一有疫情,板蓝根总会被拿出来热炒一番?板蓝根被“神话”与其实际的商品价值不相匹配,夸大其功效误导了市民,也缺乏科学依据。

“非典”时期,板蓝根的价格节节攀升,也乐坏了不少商家,但最后证明,这不是一种防“非典”的“神药”,事后它的市场价格很快被打回原形,而造成市民盲目抢购和跟风该谁承担责任呢?正因为“非典”之后,在这场炒作板蓝根风波中没有人被承担责任,以致于之后只要有疫情出现,不管大小,板蓝根总能成为“神药”被推出。

面对此次H7N9禽流感疫情,江苏省卫生厅日前发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中医方,其中提到玉屏风散颗粒、板蓝根冲剂、黄芪口服液等中成药可用于预防。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直言,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预防药物,这也太快了。他称作为权威的卫生行政部门,发布信息应该非常慎重。然而,这次的板蓝根推出会不会是误导呢?尽管还没有人敢妄下结论,但也没有人敢断言板蓝根就是抗疫情的特效药,至少目前拿不出合理的科学依据。

H7N9禽流感疫情必须得到控制,也必须及时出台防控措施。普通市民的预防该如何面对,如何减少不理性的跟风抢购呢?这是相关政府部门必须慎重考虑和面对的事情。经过“非典”大浪的人们,从心理上都有过一种考验,预防必须有,但不理性的跟风该如何去控制呢?这既是一道坎,也是稳定社会情绪所必须去做的一件事情。

总体而言,面对疫情,要实事求是,保持客观的心态去面对。“神话”板蓝根不合理,没有良药也不是办法,在考验我们的疫情防控能力面前,相信科学,相信政府部门的能力,消除不必要的恐慌才是最重要的。

瘟疫是人类的天敌。发现疫情,不可掉以轻心,不可以讹传讹,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近期一些地区出现的H7N9禽流感,公众恐慌,专家暂时也无法准确知道H7N9禽流感的发生源、传播途径和有效的预防办法。未知的东西尚未找到答案,并不妨碍一些机构和专家发言:有声称猪不会传染H7N9病毒的,有断言H7N9病毒不会通过人传播的,有建议服用板蓝根预防禽流感的。更有甚者,在怀疑是某国制造的生化心理武器,故意来扰乱中国民心的。也有学者在安抚民众,说H7N9禽流感死不了多少人……

疫情是一道考题,回避没有用处,涂鸦只能添乱。疫情造成的死亡威胁,公众没有恐慌感,反倒不正常。恐慌是人的天性,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就行。某些专家把板蓝根当作对付疫情的灵丹妙药,看似好心,实则不大人道。板蓝根是药不是保健品,滥用同样有危害。禽流感是不是禽类的专利,需要长期的验证。专家一句话否认当然容易,就怕遇到尴尬的例子被否决。4月6日,南京市新增的两例H7N9患者,暂时没有发现有鸡、鸭、鸽子等禽类接触史。一时间,H7N9感染源究竟是什么,再度扑朔迷离。倒是国外的科学家说,H7N9病毒已经发生某些可能使之更易在人类中大流行的变异(新华网4月7日消息)。一旦科学家的这个担忧被验证,先前个别中国专家的断言将成为谬论。

科学的事情只能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用娱乐的方式喜剧化处理。遗憾的是,娱乐精神正在侵入科学界,一些专家的科学精神遭到瓦解,他们对剧场效应情有独钟,尤其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之时,所有人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可能都是零,偏偏这些把娱乐精神混同于科学精神的专家,在未知没有变成已知的情况下,满嘴跑火车,用专家身份发表科学言论,甚至向公众支招。

H7N9禽流感事件表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固然重要,而普及某些专家的科学精神,让这个小群体学会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显然更为重要,更加迫切。只有专家的科学态度端正了,科学精神成为他们工作和处事的精神力量,科学的信誉才能真正得以树立。否则,没有疫情时他们缺乏危机意识,缺乏主动研究的动力,遇到问题临时抱佛脚,受害的还是民众。非典过去十年了,虎扑篮球:那场疫情的认知,专家还很茫然。假若这个群体执着,还至于H7N9都来了,以前的问题还没有多少头绪吗?

科学研究不是政绩,不能邀功求赏,不能为应急而应急。类似的教训,已经太多。这样的悲剧,未来还会继续吗?起码,我乐观不起来。

从非典SARS到手足口病,从甲流H1N1到最近的H7N9,每次引人注目的传染病来袭时,板蓝根都会作为防治药物走上神坛。实际上,板蓝根活跃范围不止于此,在现实生活中他几乎就是个“万能神药”,以至于老百姓有病时吃,没病时也吃,得普通病时吃,得特殊病时也吃。难怪网友调侃:十年了,病毒都“更新换代”了,板蓝根却依然是主治。(网易,4月6日)

在江苏省卫生厅公布板蓝根可预防H7N9禽流感病毒后。“万能神药”板蓝根的销量便猛增,市民们成批购买,不少药店的销量增加了2-3倍,个别城市的板蓝根甚至卖“断货”。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板蓝根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防治普通风热感冒、流感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包治百病”,更没有必要拿它当茶喝。

板蓝根到底是“何方神药”?作为一种中药材,板蓝根在全国各地均有生产。分为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北板蓝根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和草大青的根;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之功效。

板蓝根怎么成了“万能神药”。因为板蓝根可以“解毒”,而在中医理论中,“毒”泛指一切对人身体不利的东西,所以,不管是禽流感还是非典,都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用板蓝根来“解毒”似乎对症下药。板蓝根还能“清热”,特别被用于有发热症状的疾病,而绝大多数的病毒产生的疾病都伴随有发热症状,无论是SARS、甲流还是这次的H7N9的发病症状“发热”都特别明显。所以板蓝根难免又成为“万能神药”。

依照以上逻辑推断,中药里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万能神药”应该不计其数,为什么如今板蓝根成为“万能神药”了呢?因为板蓝根有“亲民”的优势,好扩散,它的原料菘蓝和马蓝各地均产,还可人工种植;是单一草药,省去配置的麻烦;加糖做成冲剂口味好,免得皱眉捏鼻地喝苦药汤等等。

可是,板蓝根真的“包治百病”吗?目前针对来势汹汹的H7N9,除了安慰作用,板蓝根未被证明有任何疗效。相反,它的毒副作用却不可被忽视,在临床使用板过程中蓝根冲剂造成小儿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损害的病例屡见不鲜。有的患者口服板蓝根后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粘膜刺激症状,表现为胃肠绞痛和消化道出血,有的因服用板蓝根而发生急性溶血性反应,出现黄疸、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不适反应。

有教授提醒民众,中药汤剂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如果要用药,一定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要不经分辨随意吃药。因为江苏、甘肃等地卫生厅发布的喝板蓝根冲剂、按摩迎香穴可预防禽流感H7N9的中医方案,只是防治方案中的一小部分,是辅助性方法,不可过分夸大或者以偏概全,不能盲目滥用,更不能把板蓝根当茶喝。

所以说,“板蓝根虽好,不能包治百病”。它可以安抚人心,其效用却不能盲目夸大。面对突如其来H7N9禽流感疫情,政府部门需严阵以待,“科学防疫”,及时公布疫情信息,做好应对措施;民众需要“不恐慌”,保持理性的鉴别态度,不轻信更不能传播谣传。只有上下一心,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我们才能打赢这场防治H7N9禽流感疫情的硬仗。

防控禽流感不懈怠,对疫情不隐瞒,及时向社会通报相关信息。职能部门要进行防治,还要从监控畜禽类的疫情着手来防范禽流感。

继上海两名甲型H7N9禽流感男性患者死亡,江苏省卫生厅昨日通报,该省确诊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至此,全国已经发现7例病例。

尽管目前治疗禽流感有比较有效的药物,例如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H7N9病毒对达菲敏感,可以初步确定使用达菲抗御和治疗H7N9禽流感,但是,和其他疾病尤其是传染病一样,抗御H7N9禽流感最有效的是预防。这也意味着,监控是目前防范H7N9禽流感的最有效的方法。

截至目前,上海已经启动流感流行应急预案3级响应,北京也将H7N9禽流感病毒纳入传染病监测网。这都是必要的。不过,从报道来看,各地启动的监控预防预案多是针对人类感染的,对禽畜疫情的监控还没有紧张起来。

自“非典”后,我国实施了不明原因肺炎报告、排查等管理办法,对于禽流感要求同时从三种机制进行监控和预防。其一是对禽流感的监控和预防,其二是对人感染禽流感的监控和预防,其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对禽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进行监控和预防。

2005年11月21日,我国发布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这个规定要求,只要发现动物群体发病或者死亡,就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的县(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而后者经现场调查,如果初步认为属于重大动物疫情的,应当在2小时内将情况逐级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

禽畜有病,人应该知道。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公众还没有看到这样的疫情报告消息。现在,出现H7N9禽流感之后,更应执行这种快速监控和报告机制,这对防治H7N9禽流感和其他亚型的禽流感有重大益处。

现在,各地职能部门在专业操作上要依据相关规定对病患者进行治疗,对公众生活提出指导性的防范禽流感的措施,还要监控畜禽类的疫情防范禽流感。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候鸟开始迁徙,更应当对鸟类加强监控,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防范禽流感的扩大和感染人。

今年,正值非典十年,发生禽流感疫情,不可能不引起民众的关注和担心。有关方面应充分考虑民众的情绪,防控禽流感不懈怠,对疫情不隐瞒,及时向社会通报相关信息,对防控不力和隐瞒疫情的单位和官员依法问责。

民众也应保持冷静和理性。卫生部门还没有发现H7N9禽流感人与人之间传播,而既往发现的各种禽流感也不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对禽流感不必惊慌。此外,要注意卫生,平时多洗手,避免和畜禽接触,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如果发现有畜禽死亡,及时向政府防疫部门报告。

在疫情严重而又诊断未明的情况下,按照有人际传染性的假设无疑更符合公共利益标准,对个人的免费救治也显然具有公益的属性。

H7N9禽流感突然来袭,随着患者和死亡人数的增多,各地相继出台严格防控措施。同时,“谁为患者埋单”的讨论也异常热烈,有媒体吁政府免费治疗,而有专家则认为,使用公共财政为患者买单的前提是:H7N9禽流感具有人际传染性。

从非典到眼下的禽流感疫情,各级政府在应对突发卫生事件上,理应成熟进步不小。而作为公共安全危机应对的关键,公共财产如何投放才符合纳税人根本利益,如何将这些钱花在最需要的“刀刃”上,确是一项值得细究的公共话题。

法治社会,政府的公共财政开销必须锱铢必较。针对有患者无钱可治的困境,政府能否动用公共财政为H7N9禽流感买单,的确需要作出法律上的判断。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62条规定,国家对患有特定传染病的困难人群实行医疗救助,减免医疗费用。需注意的是,此处立法规定的传染病并未要求为人际传染性,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也当在此之列。《传染病防治法》还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乙类传染病,一旦发生疫情则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可见立法上并未将人际传染性作为免费医疗的前提条件。况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43条也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资金,保障因突发事件致病、致残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专家不赞成免费医疗还因为目前确诊病例都是散发病例,“散发病例可以看作是个人卫生事件,人传人的流行病可以看作是公共卫生事件。”将人际传染性作为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标准,这个理由显然更站不住脚。因为从来没有哪个文件作出如此简单的判断,从举国上下采取的实际应急举措看,将眼下这场禽流感疫情说成是个人卫生事件,岂不形同睁眼说瞎话?什么样的个人卫生事件会让地方政府关闭活禽交易市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又何来以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需求为指引,第一时间批准新药上市呢?

对于公共财政的动用,我们不难理解一些人的敏感心理,毕竟兹事体大,倘若真如专家所言,“用其他纳税人的钱为一个人看病”,便“对整体纳税人是不太公平的”。只是之前的逻辑既已不成立,这样的后果担忧则未免显得杞人忧天。

政府免费治疗,首要的标准是必须合乎公共财政使用的“公共”原则。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H7N9禽流感的传染源和传播方式目前还不明确,在疫情严重而又诊断未明的情况下,按照有人际传染性的假设无疑更符合公共利益标准,对个人的免费救治也显然具有公益的属性。

做好“不懈怠”的防控准备,保持“不恐慌”的心态,才能把这次H7N9疫情的危害,降到最低。

突如其来的H7N9禽流感疫情,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截至昨日,全国已确诊14例,5例患者死亡。

一场新型病毒的突然来袭,不禁让人想起10年前的非典,不少人也担忧H7N9禽流感会不会成为“SARS重演”。这种担忧可以理解,某种程度上对防控疫情也是“好事”:可以警醒政府和社会,以“不懈怠”的准备,做好各种防控工作。

现在,从中央有关部门到出现疫情的各地,已经进入“备战”状态。国家卫生和计生委要求,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省份启动疫情信息日报告制度,严密监控H7N9禽流感的发展动向。而江苏、安徽、上海等地,也采取了较为严密的排查防控措施。另外,针对该病毒的疫苗正在研制,预计最快6-8个月能有结果。

从病毒自身的特点来看,病毒一旦入侵,人体就很难抵挡,重症患者死亡率较高;所幸还未发现病毒在人际间传染的迹象。如相关医学专家所言,个人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就变得至关重要。

当然,除了要提防病毒本身足以致命的危险之外,也不能忽视其对社会心理可能造成的恐慌。在加紧预防病毒变异扩散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民众心理的疏导。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信息发布方面,要更为及时透明,其次也要确保信息的科学准确,以免引发不必要的质疑。

比如,一些地方发布的“板蓝根冲剂”“按摩迎香穴”可预防病毒的信息,就遭到了一些医生和民众的质疑。还记得十年前的非典期间,抢购板蓝根的场景,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恐慌心理。所以,板蓝根等药物到底有什么作用,能预防的医学依据是什么?应该有科学的论证。如果没有,还是谨慎发布,多引导民众做好个人卫生、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减少对禽类的接触,可能更为有效。

从民众的角度来看,也要保持“不恐慌”的心态。现在卫生计生委已要求,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相信经过非典的“检验”,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面对重大疫情时,确保信息透明的重要性,各地不太可能出现信息瞒报的情况。民众对网络等其他途径的各种消息,应保持理性的鉴别态度,对缺少权威验证的传闻,不要轻易相信或者传播,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目前的病例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但现代社会处于高度流动状态,没有发现病例的地区,也不能懈怠。北京暂未发现病例,但有关实验室24小时待命,医院一旦发现可疑患者将“开单间”治疗,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预案。做好“不懈怠”的防控准备,保持“不恐慌”的心态,才能把这次H7N9疫情的危害,降到最低。

患者如因医疗费用问题而得不到有效救治,或担心付不起钱而不积极主动求医,后果不堪设想。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公共财政是否应该先担起责任?

最近几天,H7N9禽流感让这个春季难以平静。除了有患者死亡,正在医疗的患者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南京确认的第一例患者患病以来已陆续花费10万元,打算卖房凑钱,因地址被曝光而作罢。另一名病危的安徽患者也已经花光积蓄。

经过十年前那场肆虐全国的“非典”,禽流感我们是不陌生了,但今次来势很猛,不断有感染病例报告,且从已曝光的病例来看,每一个都是重症,说明病毒对人的毒性很高,必须高度警惕、严阵以待,免得手足无措、重蹈覆辙。经过“非典”那一番痛苦历练,比起十年前,人们对付禽流感的经验丰富了许多,孰料治疗费用又成拦路虎。

据专业人士介绍,禽流感的重病人,往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要上呼吸机,一上呼吸机,就要抗感染。现在使用的二三代抗生素价格都很高,几百元一支,加上其他费用,每天上万元治疗费并不出奇。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这不是一笔小开支,如果没有医保支撑,倾家荡产也未必能扛多久。

尽管,2003年5月施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43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资金,保障因突发事件致病、致残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3日晚也紧急发文,要求医疗救治费用按照规定渠道解决,严禁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或推诿患者。但是,在动辄数十万的巨额治疗费面前,这些原则性规定显然难解患者燃眉之急。

患者如因医疗费用问题而得不到有效救治,或担心付不起钱而不积极主动求医,后果不堪设想。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公共财政是否应该先担起责任,尽快考虑对H7N9禽流感患者进行免费治疗?也许,这种要求并不算太过分。对于不幸成为第一批感染者的人来说,意外成为“小白鼠”,在他们身上进行的检测也罢,治疗也罢,都为人类寻找新病毒、应对病毒积累经验,以拯救更多的人,因此免除他们的治疗费用,应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由于人感染H7N9病毒尚属首次,人类缺乏治疗经验,治疗过程可能出现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将所产生的费用全由患者负担,似乎也不合理。

由于禽流感存在传染、扩散的潜在风险,如果赋予患者治与不治的选择权,会对公共利益构成一定的威胁,将患者及时送治,并免除其后顾之忧,符合公共利益的增进,公共财政负担不存在政治伦理困境。解除患者全家及整个社会的焦虑,集中精力打好这场疫情“狙击战”,才能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并让普通公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红利。

揆诸现实,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经费保障上,虽有零散规定,依然障碍重重,公共财政投入无章可循、分配与使用缺乏规范、资金筹措渠道不足等等,有待逐一解答。我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愿意。希望一如SARS风波催生疫情信息公开,今次H7N9禽流感能将重大疫情的免费治疗拉进现实。

本网评论热词:H7N9禽流感

相关部门要对公众生活提出指导性的防范措施,避免出现病例患者因为无钱治疗而延误救治的情况,同时,要做足百分百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继上海、安徽、江苏确诊7例H7N9禽流感病例后,浙江省卫生厅昨日通报,浙江省确诊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1例患者死亡。至此,已经共确诊9例H7N9禽流感病例。专家告诫H7N9流感人际传播能力不强,人们须保持警惕,但不必恐慌。

作为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H7N9本身有几个不确定性:其一是病毒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不确定,其二是针对病毒的疫苗也带有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再加上已有的几例死亡病例,公众难免会生出一丝不安和恐慌,这也很正常。

所幸的是,经过了非典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的公共卫生机构在应对此次H7N9禽流感时,已不再像十年前那般捉襟见肘,至少在信息公开方面前进了一大步。比如说,浙江省的两例病例,4月2日下午,浙江省疾控中心报告检测结果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4月3日,经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后,当天就予以公布,基本上做到了及时向社会公开,并无隐瞒。实际上看看此次H7N9禽流感病毒的发生过程,除了上海因为“未知病情检测难”而延迟20多天才公布病情信息,从而受到外界一些质疑外,整个过程还算是公开、及时、透明,各地政府、卫生防疫部门以及医院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有关疫情和患者的治疗情况,这和十年前非典刚刚开始暴发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此次充分利用了官方微博等微传播手段,让公众及时知晓疫情。

当然,这也得益于非典之后,国家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还发布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让信息公开成了政府的职责。而且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各级政府部门也知道,类似禽流感疫情等公共事件,一个劲地捂住盖住只会让谣言“满天飞”,这反而会加大公众的恐慌,不利于监控和预防。

就当前H7N9禽流感病毒来说,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信息的公开透明,可以利用新媒体等微传播手段,定时通报几例病例的进展,诸如病情是否加重、有无生命危险等。同时还要把国家的应对措施及时向公众通报,像中国疾控中心已研制出针对H7N9的检测试剂盒,并开始下发全国各地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类似这些信息都应该让公众知道。

另一方面,和其他传染病一样,抗御H7N9禽流感最有效的是预防,因而除了政府相关部门及时行动起来、部署防控措施外,还应提醒公众如何做好防范准备。眼下,不但已有病例发生的省份要启动疫情信息日报告制度,其他省市也积极进入H7N9禽流感防控“备战”状态:广东省农业厅通报称截至4月2日未接到疫情报告;北京市将H7N9病毒纳入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体系;江西启动了哨点监测、贵州启动应急报送制度、湖南建立两小时网络直报……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对于已报告确诊病例的地区,要加快落实定点医院,及时治疗,对重症病例要考虑进行集中救治。

织就一张防控大网需要公众的参与,相关部门不但要对公众生活提出指导性的防范措施,还要避免出现病例患者因为无钱治疗而延误救治的情况,毕竟事涉公共卫生安全,国家有理由无条件进行救治。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昨天表示,医疗救治费用按照规定渠道解决,严禁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或推诿患者。同时希望相关部门在防范H7N9时拿出底线思维,哪怕只有0.1%的可能,也要做足100%的准备。

当下应援引“非典”等成例,就已知患者诊疗所产生费用,援引“特事特办”原则,尽快给出明确的救济意见。

由H7N9禽流感病毒导致的疫情,在江、浙、沪、皖三省一市截至目前已导致9人确诊染病,其中3人医治无效死亡,此外湖南发生一例H1N1流感死亡病例。

从报道中可知,几乎所有染疫者家庭,在不得不忍受亲人或亡故或命运叵测的痛苦之余,还要面对巨额诊疗费用。个别家属甚至窘迫到打算卖房筹款、却因住址被披露而担心卖房卖不掉。不明疫情的诊治,费用究竟如何解决是很多人的疑问。

2006年2月26日发布生效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第5.6条规定“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中发生的人员伤亡,由有关部门确定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各级财政可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或本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对医疗救治费用给予补助”,这个提法在当下显然失之宽泛:由于事发突然,且疫情特殊,至今染疫责任尚无从确定,且即便确定,规定中“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既可能是“公家”,也可能是企业或个人,甚至不排除是患者自身。

在实行全民医保的国家,即便疫情和病因不明,责任不清,只要患者确系染病,都无需为治疗及费用过多操心,但中国尚未实现全民医保,碰上“不明疫情”的突发症状,问题就会变得复杂:疫情不明,就意味着医疗负担将达到怎样级别,是个未知数,更意味着在确认H7N9病毒是“罪魁祸首”前就已染疫的患者,不但因这个不明的疫情耽误治疗,靡费诊费,而且这笔费用如何负担,就更说不清楚。

如今,疫源、传播途径、治疗方法,都还在调查、摸索中,但患者家属已经没法再等下去,必须尽快找到解决途径。参照国外和中国以往经验(尤其“非典”期间的经验),应该分别缓急,制订长短两策。

所谓“急”,所谓“短策”,即应援引“非典”等成例,就已知患者诊疗所产生费用,援引“特事特办”原则,尽快给出明确的救济意见,并迅速落实,解决患者家庭的燃眉之急。

所谓“缓”,所谓“长策”,即应对现有相关法规进行必要修订、补充和完善,以便日后发生类似不明疫情时,有关地方和医疗部门在处理诊疗费用时有法可依。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第七章中指出,各地区“可结合实际制定该地区的突发公共医疗卫生救急预案”,“本预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如今各地碰上的类似H7N9不明疫情诊治费用问题,正属于“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可谓名正言顺,正其时也。

□陶短房(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