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鲁甸遭遇6.5级地震,致重大伤亡;江苏昆山特别重大爆炸事故,造成70余人遇难、近200人受伤;高雄严重燃气爆炸,27人死亡,284人受伤。这几天,众多同胞生命的骤然消逝,令人痛心。

灾难发生,从中央到地方到社会各界,以生命的名义迅速行动起来,“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中央领导第一时间作出指示、批示;联合工作组、多路救援力量迅速直抵云南震区;昆山等地市民排队为爆炸伤者踊跃献血……这一刻,不管是在北京、鲁甸还是昆山,所有人的心联结在一起,“生命至上”成为共振的旋律。

如此多生命的逝去,也再次警示我们:平安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如果没有生命安全,一切发展都将丧失意义。“墨菲法则”表明,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可能性多小,最坏的结果一定会发生。唯有把生命至上的理念贯穿到日常每一个环节,投入更大的安全成本排除一切“变坏的可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我们才能把损失与痛苦降到最低。

8月2日,江苏省昆山市开发区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拋光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中,44人当场死亡,近200人受伤,一些伤者送往医院的途中或救治过程中离世,预计死亡率还会上升。

经初步判断,这是一次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疑因粉尘爆炸引发。事故引起中央高度重视,救治伤者、抚恤善后、查明原因、追究责任等全方位努力已经展开。目前最高检也已同步介入调查,如有渎职、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严查到底,决不姑息。

死伤数字的背后,是不忍直视的现场画面,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昆山市长竟直接当场哭泣。正在接受医治的伤者,多数因为烧伤面积过大,正忍受着残酷的煎熬,有的人甚至只面临一线生机。遇难工人,在爆炸一瞬间的遭遇,以及事后仍然经受的折磨,想象一下都叫人揪心。

事实上,他们很难真正被定义为“工人”。据在此上班的人描述,他们之中有女工,有农民工,有暑假工,还有学生,有的在此工作了一年就辞职,有的刚刚招来,遇难者之中,有的来此不到一周。临时短工,是这些多数打工者的状态,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对他们而言更像一个临时栖所,很多人甚至来不及关心工厂车间有无安全管理。

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创办已有十余年,系外商独资企业,美国通用汽车指定供应商,已通过ISO及美国OEM认证,厂房面积4.8万平方米,职工450名,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建成4条现代化全自动电镀生产线。总之,这不是简单、粗糙的黑工坊,而是名副其实的现代企业,尽管如此,打工者的生产劳作境遇、安全保障境遇,仍然是传统的、粗陋的,生产一线表现得像是一种临时状态。

也许不能排除,当前有不少这样的工厂:在正规评价体系之中,它们符合相应资质,是现代企业,但深入生产劳作一线,往往会发现脏乱差的景象。据在此打工一年的人描述,在此工作,“里面脏,太脏了,干完活出来整个人就黑了,那种灰粘在皮肤上就掉不下来。”遗憾的是,总是在事故爆发后,打工者对生产境遇的感叹才有机会被聆听,日常劳作之中,他们忍受一切,最多的盘算无非是:或者学得一技之长,或者有点积蓄,然后尽管离开此地。

我们正处在迈向现代化的路途之中,很多时候,大大小小的工厂、车间,在规模、技术层面是现代化的,在人的日常生产、管理、生活层面,现代化还远远没有到来。这些被称为“工人”的打工者,来自五湖四海,在此临时栖身,身份上、技术上、安全意识上,远离产业工人的标准。他们所获得的权利,正如他们的身份,都是一种短工、短时的待遇。匆匆招录,临时分派任务,来了就干活,轻易被辞退,哪里顾得上安全秩序?安全生产既是严格企业管理,也涉及一系列复杂技术操作程序的规范,对于这些“外行”的打工者而言,他们又知道什么呢?在生产境遇上,他们无非是被摆布而已。

事故,一瞬间就来了,的确像是防不胜防,好像在所难免,但果真深入企业生产环境,无一例外发现总有大大小小的疏漏。有些疏漏显而易见,有的则隐藏在工厂、车间生产管理的技术环节。工人身处生产一线,容易及时发现疏漏,但如果只是一个个临时“打工者”,他们甚至自己都是漠视安全的,因为一切都是临时状态。发生在工厂里的事故,首先是反思安全责任与监管,但刨根问底,其实又是一个劳作境遇的问题。

□ 本报评论员 肖畅

【相对突然夺命的粉尘爆炸,粘在皮肤上的“灰”本身就是潜藏的“杀手”。监管部门的反思不能只停留于爆炸,要真正关注那些平时看似危害不大的粉尘,督促工厂改善环境。】

据报道,8月2日,江苏苏州昆山市开发区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据工人介绍,公司工作环境较差,干一天活后,整个人都会“变黑”,“那种灰粘在皮肤上就掉不下来”。

爆炸的悲剧之后,有工人说公司没有培训过安全知识,“没人说过粉尘会爆炸”。工厂对安全教育的漠视让人震惊,粉尘爆炸的隐患不能漠视,但事实上,即便没有这样惨烈的爆炸,这样一个能让工人“变黑”的工作环境,就不危险了吗?相对突然夺命的粉尘爆炸,粘在皮肤上、被吸入体内的“灰”本身就是潜藏的“杀手”。

有一个数据可供参考,上月发布的《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14)》指出,尘肺病已成为中国职业病中的“第一杀手”。去年全国共报告职业病26393例,其中尘肺病23152例,占报告总例数的87.72%。报告本身传递的一个信息是,无论是在粉尘作业场所提供防护设施,还是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安全卫生培训教育,及告知职业危害等信息上,呈现的都是一种严重“欠债”状态。

如果不是发生这么严重的安全事故,昆山这家工厂的工作环境,恐怕也不会引起关注。事实上,现实中很多企业对工作环境、工人的职业病风险漠不关心,只要不出突发事故、不出人命,就会被认为是“安全”的。而很多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这种做法也持纵容的态度。

前几年,贵州省施秉县恒盛有限公司195名工人被确诊为矽肺病,这一数字创下了企业一次性检出矽肺病人数的全省之最。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家高污染企业竟是当地的先进典型。因为追求GDP的利益共同诉求,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再加上“出小事没人管、出大事花钱摆平”的治理模式,使职业病防治难上加难。

痛定思痛,监管部门的反思也不能只是停留于爆炸,而要真正关注那些平时看似危害不大的粉尘,督促工厂改善环境。

□吴帅(医生)

【粉尘爆炸惨剧一而再、再而三发生,但是每次至多都是相关企业负责人被追究责任,公众几乎从未听闻有地方监管部门同样因此被追究法律责任。】

8月2日,江苏昆山市开发区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69人死亡,近200人受伤。

昆山这次粉尘爆炸,场面之惨烈令人惊怵。粉尘爆炸破坏性极强,爆炸时的化学反应会形成高温,最高能达到两三千摄氏度,所以处于爆炸范围的人,皮肤会被瞬间碳化。而爆炸的冲击力同样骇人,据记者目击,爆炸甚至将重型设备炸出了车间墙外,可以想象,作为血肉之躯如何承受这样的爆震伤害。

粉尘爆炸之祸虽然可怕,不过,只要严格遵照安全生产规程,做好安全防范,大部分事故其实可以避免。事实上,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曾多次下发文件,对粉尘爆炸事故防范作出了完善、细致的指导和要求,包括防火防爆安全设施配备,员工培训考核,安全措施效果评估,等等。但这些并未遏制住事故高发的态势。

就在之前的4月16日,与昆山一江之隔的南通,刚刚发生一起粉尘爆炸事故,造成了8人死亡。2012年8月,温州市一起粉尘爆炸造成13人死亡。2011年,成都富士康厂房粉尘爆炸致3人死亡,十多人受伤。

很显然,一些企业对于国家的规定置若罔闻。据调查,发生爆炸的昆山工厂,长期粉尘污染严重,员工曾多次反映,洗过的衣服晾晒后往往都还附着一层脏东西,有员工甚至因此辞职。企业长期漠视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如今终于咽下自己种下的苦果,不仅企业遭受灭顶之灾,相关负责人也面临刑事追究。

企业为追逐利润,甘心吃风险饭,现实中总是难以避免,但问题是,监管部门此时在做什么?粉尘爆炸的隐患,不像其他隐患一样往往较隐蔽,监管人员走进车间,弥漫的粉尘就是最好的查处线索,可为什么很长时间以来,尽管工人不断举报,昆山监管部门却未能对该企业及时查处纠正?该企业有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年,通知来了一箩筐,层层检查也是家常便饭,但来人了做做样子,过后还是老样子。”如此“和谐”监管,早就埋下了事故因子。

据了解,出事企业所在的昆山经济开发区,今年3月20日曾召开全区安全生产会议,各企业负责人被组织观看事故警示片,并签署责任书,管委会负责人要求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功夫在平时”、“警钟长鸣”。然而,半年不到,惨剧就发生,这真是莫大讽刺。

安全监管,只见动嘴,不见动手,这几乎是当下的通病。一些监管部门总习惯发发通知,打打电话,或将企业负责人叫来开个会,约谈一番,或定期巡视一番,或发现问题,下个整改通知,然后没了下文,似乎这就是在履行监管责任了。但实际上,这就是渎职,企业的安全意识,不是天然就养成的,再完善的标准和规定,没有政府部门督促企业去做,也是形同虚设。

粉尘爆炸惨剧一而再、再而三发生,但是每次至多都是相关企业负责人被追究责任,公众几乎从未听闻有地方监管官员同样因此被追究法律责任。这恐怕是一些监管部门长期消极怠惰的原因所在。希望昆山这次粉尘爆炸事故,能对从企业管理者到监管者,全面展开追责,将责任人一个不留绳之于法,以此重塑责任链,鸣响安全警钟。

【昆山尝到了解放思想、突破政策的甜头,但实际过程当中,有的“解放思想”是否越过了法律的边界,而导致政府基本职能定位迷失,则是被招商、发展的光环所遮蔽了的致命问题。】

8月2日,江苏昆山台资企业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发生的爆炸事件,71个生命的逝去令人痛心。

这一事件也将“昆山模式”再次带入了公共舆论空间。有舆论甚至认为,不能因为爆炸事件否定“昆山模式”。亡者亲属尚在悲痛之中,幸存者仍然遭受巨大创痛折磨之际,此论有些不合时宜。

事实上,任何持论中肯者,都不会轻易否定所谓的某种“模式”,比全盘否定一个模式更重要的,则是舆论有无足够的耐心、理性甚至勇气,去追问真相,去反思一场惨剧背后有无“模式”的问题。否不否定昆山模式的议题没有价值,当下社会更需要的恰恰是“昆山模式”检讨。显然,从媒体披露的消息来看,这次爆炸事故恰恰暴露出了“昆山模式”的阿喀琉斯之踵。

考诸三十来年的发展历程,昆山模式的主要特点之一恐怕在于,其以招商至上的理念,而全方位对接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各种需求。

对此,从昆山方面自我介绍的经验,还是各地到昆山取经“心得”,有大量的材料可以佐证。据了解,在昆山形成四种共识:即“来帮我们投资的是恩人,来投资我们的老板是亲人,能打开招商局面的是能人,影响投资环境的是罪人”。在软环境的建设上,政策环境是“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法治环境是“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服务环境是“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人文环境是“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

不可否认,在服务招商上,昆山确实做到极致,但“招商本位”的背后,或也存在着严重的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处处迎合企业主,必然与政府监管职责存在逻辑冲突;倘若以老板的顺心、安心和开心为重,地方政府也难以在老板和职工以及公共利益之间获得平衡。

昆山市招商中心秘书长、原昆山市招商局局长孙建中在一次外地的培训会上说,“同志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全社会都要解放思想,如果大家不解放思想,找书记、市长都没用,光一个环保问题,一个土地问题,就能把你的手脚捆得死死的。”不知道,按照这段话中所指,昆山在环保问题上,是怎么解放思想的,是否为了招商就降低了环保标准,置民众生命健康于不顾了?

而这次爆炸事件也暴露出,昆山对当地企业安全监管的松懈,甚至形同虚设。发生爆炸的昆山工厂,长期粉尘污染严重,工人一天工作下来必须清洗口鼻中的污物。该企业有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年,通知来了一箩筐,层层检查也是家常便饭,但来人了做做样子,过后还是老样子。”

如此明显的粉尘隐患,检查人员到了车间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如果严格监管令企业整改,甚至开出罚单,这可能就会令“老板不开心”,这就可能影响招商,可能冒着成为当地“招商罪人”的道德风险和官场压力。

昆山尝到解放思想、突破政策的甜头,但实际过程当中,机会主义策略是否成为无原则的放纵,有的“解放思想”是否越过法律的边界,而导致政府基本职能定位迷失,则是被招商、发展光环所遮蔽的致命问题。

昆山发生的这起爆炸事故非常令人痛惜,因为,这发生在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也发生在一个曾被广为学习的“先进生”身上,也正因此,其更具有反思与检讨价值。这不仅关乎人命与公共利益,关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同时,也因为,全国不知道有多少地方正在复制昆山的成功,同时又在克隆着昆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