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教育大县会宁,去年11月启动的一次招录警察,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转而成为公安战线的一分子。在会宁全县,此次总共招录了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8月12日《中国青年报》)

有人说,这次招警引发全县一批教师离岗,主要是由于警察的工资待遇高所至,这个说法当事教师并不认可。事实上,比教师待遇更低的还有很多,如医疗行业、基层机关和其它事业单位,整体而言,它们的财政保障力度更差,可都没有形成规模性“转行”。笔者注意到,“警察地位比教师高”,与当地号称尊师重教,及“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供”的教育“会宁精神”明显形成悖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方发展,教育为本。依笔者所见,这至少是当地政府对辖区人力资源调整的一次不当决策。

一是增加两百多警力是否十万火急?从媒体报道来看,这个地方并没有出现社会不稳定的极端情况。50多万人口的一个县,并非一定要一年补充270人,这完全可以分两三年逐步到位,或者可以突破县域招考。即使对警力有一时之需,可以由上级统一调度。

二是招考对象是否为教师队伍量身定制?相比其它行业,教师队伍的学历和素质肯定是最整齐的,只要放开,他们就会占尽优势。问题是县政府在权衡两大系统因招考产生的利弊时,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如果不让教师参考,就保证不了招警数量与警察素质。

虽然不能说警察之于师资就不重要,但从一个县来说,师资才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建立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对于一个县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连续性与前瞻性。会宁县是当地有名的“状元县”,在一年之内,有几百名教师参加招警考试,171名老师考取,形成教师队伍颠覆性的大出大进,对学校教学教育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把这当作一道题问全县人民赞成还是不赞成,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一批转行的教师虽然不乏有恋恋不舍者,但我们还是要审视基层教育人群体的职业精神和对教育的忠诚度。虽然“条条蛇咬人,行行有怨夫”,但唯独从事教育的人不能这般娇情。古今中外,教师都是最受尊崇的职业。“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最不适宜在教师群体中流行。尽管有些地方教师待遇还不尽人意,但从国家政策和国力可能性来说,中小学教师待遇的前景还是可以期待的。

问题是,相当多的教师会把这个职业与其它谋生职业一样看待,教师跟其它职业雇员一样,轻易产生职业倦怠。更可怕的是,一位全国知名高中的校长告诉笔者:“多年来,很多师范生不愿意教书,这是中国师范教育的悲哀。”他自称当初的自己也是这样的师范生。在会宁,犹豫的心思,遇到官方的导向,那不就是瞌睡碰到了枕头。

当中央从顶层设计开始加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倡导在校大学生和其它行业的志愿者去援助贫困山区渴望读书的孩子们时,会宁县以“弱师”来“强警”的决策者们,是否会有科学发展、教育为先的反思?这两百来人转岗从警的教师,包括那位自称很热爱学生而最终弃教的王丹,是否会有一丝职业的道义亏歉?

也不是说教师就不能当警察,如果有选择性有限制性的选调部分合适的教师参加招警,既能满足一部分人的从警梦想,充实警察队伍,又能稳定教师的基本队伍,岂不是两全其美。

甘肃会宁,因盛产高考状元而被誉为“状元县”。然而,就在尊师重教的会宁,去年11月启动的一次招录警察的计划,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转而成为公安战线的一分子。王丹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在会宁全县,此次总共招录了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8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一个县何以会成为“状元县”,经验可以总结几十条,但这经验那经验,最终还得归功于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按理说,作为“状元县”的教师本身荣光无限,对教育事业更加热爱才对。怎么当警察的招考一到,老师们纷纷急不可耐,大有来不及立马甩下教鞭之感?

论职业性质,警察和公务员吃的都是“皇粮”,端的都是“铁饭碗”,谁跳到谁那里去似乎无差别。论职业地位,人民教师vs人民警察,难分高低。论薪酬待遇,正如会宁县教育局有关领导所分析的那样,“按照最新的机关事业单位涨工资方案,基层教师的工资涨的最多,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以后基层教师的工资一定还会上涨,完全有可能比其他行业都高!”然而,一次警察招录为何引发教师辞职潮,甚至连一些老师放着校长都不愿当偏偏青睐于一线普通基层民警岗位?在没有找到真正原因之前,也只能认同“当下社会,个人的职业选择是多样的,对此也可以包容看待”的观点,相关方面也完全可以用“这些老师如果真心不愿当老师,留下来也不一定干得好”的心态来聊以安慰。

可是,不是一个或者几个老师辞职考警察,而是一群教师,其中还不乏校长、班主任这一类的骨干教师弃教从警,这显然严重伤及堂堂“状元县”的教育“面子”。毕竟,今秋开学在即,此刻一批骨干教师的离去,让“状元县”的教育既难堪又难受。那么难堪难受过后呢?是不是应该思考点啥,比如为何老师会认为“警察地位比教师高”,为何会觉得“教师工作辛苦、平淡”,既为“状元县”,老师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又是否与“状元县”相匹配等等,一句话:为何一次警察招录会引发教师辞职潮?

“面子”被伤不可怕,然最怕的是“里子”出现问题还浑然不觉。道理很简单,“里子”好似人的肌体,任何行业只要 “里子”出现问题,发生丢面子的事情也就纯属正常,甚至如家常便饭一般。“状元县”教育的“里子”究竟有无问题?值得深思。

在笔者看来,“状元县”一次教育丢面子未必不是件好事,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此“标志性事件”带来的可能是痛定思痛,深入反思。毕竟辞职的目前是少数,如何留住绝大多数,这才是关键。

一次招录考试,改变了甘肃会宁一批基层教师的人生轨迹。在乡村小学当了9年老师,这个暑假前夕,王丹正式告别了熟悉的校园,也离开了她可爱的学生。如今,她正在会宁县公安局参加新警察岗前集训。和王丹一起参加新警察集训的还有158名来自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师,这些教师大多30多岁,在基层学校任教10年左右,正是年富力强之时。(8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会宁全县总共招录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会宁警察招考引发的教师离职潮,不是个案和孤例,值得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认真反思。

教师离职当警察,不可否认有待遇的原因,正如会宁县公安局政工监督室副主任赵一来所说,以他自己为例,同样的工龄,他要比在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每月工资高出900多元。当然肯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也如报道中所言,“热爱警察,从小梦想当警察”“警察地位比教师高”“校园里太封闭”“教师工作辛苦、平淡”……诸如此类原因,综合作用导致教师的离职。

其实,教师离职、改行干其他工作,不是会宁的独特奇观,而是在全国都很普遍,一直以来都存在这个问题。教师离职不全是因为待遇问题,君不见,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但凡招考,教师考到其他单位的人员很多,却鲜有其他单位的人员考到教育部门当教师,而实际上,很多单位的待遇(仅仅指工资)并不比教师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当过12年教师,大部门时间在农村基层当教师,理解当教师尤其是当农村基层教师的难处。其他问题姑且不说,单说谈恋爱、耍朋友、找爱人这个问题,就让基层老师伤透脑筋。城市里的姑娘,谁愿意嫁到大山里呢?大山里的姑娘都想往外跑呢!此外,评职称难、调动难、晋升空间狭窄、政治待遇几乎没有、社会待遇低下等,都是教师离职的主要原因。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万丈高楼平地起。如何留住基层教师尤其是农村基层教师,搞好基础教育,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提高基层教师待遇,但依然挡不住基层教师驿动的心——只要有其他单位招考,只要同意教师报考,只要符合报考条件,基层教师都会跃跃欲试,一旦有机会就会想法改行。

会宁警察招考引发教师离职潮,必须引起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让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让农村教师和城里教师平起平坐,师道尊严、尊师重教、教育公平,这些不能空喊口号,如何落到实处,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考验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智慧。

甘肃会宁因盛产高考状元而被誉为“状元县”,每年都有一大批学子考上重点大学,年轻人也为能当上一名人民教师而骄傲。去年11月启动的一次招录警察的计划,却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全县总共招录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育行业。(《中国青年报》8月12日)

老师跳槽从警,很大程度上有关待遇与地位。警察行业有各种津贴,工资水平普遍比其他行业高一些,而且当警察也被认为“有气势,是男人应该干的工作”。很难说警察行业就没有教师行业辛苦,常言道“行行饭难吃,条条蛇咬人”,警察的工作其实也要蛮拼的,付出的努力一点也不比其他行业少,高收益背后往往是高风险。会宁县这么多老师跳槽从警,或许是因为在一些老师看来,当警察能多些收入,在社会上也更体面,两苦相较取其所值吧。

“老师苦教、学生苦读、家庭苦供”,这样的教育生态在一些贫困艰苦地区是常态,要想靠知识改变命运,唯有苦中求进。老师们选择坚守,很是不易,他们中的一些人有机会转行,于其个人而言,是值得祝贺的事情。笔者青少年时期所师从过的老师,如今转行的不在少数,有当警察的,有当公务员的,进城后的生活一般比原来在山沟里要滋润得多。

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贵人。城里拼命地择校,还不就是为了择一个优质的教育资源,其中就包括对老师的选择;在贫困地区,基本上择无可择,办学条件都是差不多的简陋,师资力量也都差不多的薄弱。我当年就读的小学,附近一名村妇兼职民办老师,代课一代三十多年,如今仍然只有她在那坚守,分配来的有编制的老师根本待不住。

大批教师从警,虽然按照会宁县有关方面的说法,骨干并没有流失,但对当地教育行业显然是个损失。也很难说,优秀人才就该从教而不该去其他岗位。留住一个好老师与留住好警察其实同等重要,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运转有序。“按照人口比例,会宁警察的比例在白银是最低的,这已经不适应公安工作的需求”,这个说法是客观现实,大量有学识的教师充实到当地公安部门,这对公安工作也是一个支持与利好,对群众的安居乐业同样重要,不妨乐见其成。

在贫困艰苦地区,不仅是教师,各行各业都是人才外流,各行各业都需要补充力量。据媒体公开报道,放眼全国,人口净流出省达17个,基本上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越落后,人口越流出,反过来又影响当地经济与各项事业的发展。会宁县的教师从警,充其量是一种内部调剂,好歹肥水没流外人田,就随他们去吧。

基层公务员辞职,人们惊呼,留不住公务员,待遇太低;教师辞职,又惊呼,留不住教师,待遇太低……要改变这种此起彼伏的流失潮,重要的是改变整个基层的生存状态,只有这样才不会拆东墙补西墙,按下葫芦起了瓢。而这,有赖于经济发展,也有赖于基层收入的普涨普惠,光靠提高某个行业某种岗位的待遇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相关报道

甘肃会宁:一次警察招考引发的教师离职潮

在盛产高考状元的甘肃会宁县,去年11月启动的一次警察招录计划,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转而成为公安战线的一分子。此次总共招录了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一次警察招录考试,引发了会宁县大批教师的跳槽,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人放弃了教师岗位?其中原因值得探讨。

教师集体跳槽的尴尬

李清

会宁县公安局领导表示,很多教师考警察,还是因为从小就有当警察的梦想。但是,会宁县这么多教师“投笔从警”,追求更高待遇怕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县公安局一位主任就以自己为例指出,同样的工龄,他要比在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每月工资高出900多元。在西部贫困县,900多元不是一个小数字。

教师与警察几百元或者更多些的工资差距,只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事情的表面,并非会宁县上百教师转行当警察的全部真相。事实上,教师从来就不是一个“来钱”的工作,甚至一直是清贫、奉献的社会形象。但会宁县有那么多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除了待遇之外,必然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不满。

首先应该是工作缺乏成就感。比如在已有中级职称,且在县城学校工作的教师咸月海看来,按照自己的职称和将来的发展,工资并不会比警察低,但警察相对小学老师而言,“有气势,才是男人应该干的工作”,自己“在学校待久了,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感觉工作很平淡,没有劲儿”。还有许多考警察的教师对记者说“校园里太封闭”、“教师工作辛苦、平淡”……“会宁学子满天下”确实是会宁人的骄傲,可在会宁县,“老师苦教、学生苦读”,教师们能有什么成就感?

其次是缺乏向上发展的空间。有教师要报考警察,所在的乡中心小学领导从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多方面,劝其继续留在校园。可说句实话,领导的劝说注定是苍白无力的。众所周知,教师晋升有职称和职务两条线。可是在西部的乡镇学校,教师在评职称上不占优势,很多人到退休只能是中级职称,职务的话,当上乡中心小学校长才是股级,可又有几个人能当上校长呢?虽然当警察未必等于当官,但至少在会宁县许多教师眼里,警察的地位要高于教师。

还有就是想换个环境,教师们也缺少流动的机会。古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树挪死,人挪活”,很多人都需要工作有新鲜感,否则会产生职业倦怠。在会宁县转行当警察的教师中,很多人就是“想换换工作和生活方式”,“趁有机会去感受校园以外的生活也很好”。他们之所以会“扎堆”报考警察,并不是因为警察是最好的转岗对象,而是根本就没什么其他可选择的机会。

会宁县一下就有一百多名教师“跳槽”,也暴露出了相当的尴尬。很多领导都说过,要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虽然说会宁县一向尊师重教,但当地的教师尤其是乡村学校的教师,所从事的显然还不是最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要提高教师工作的吸引力,而不是让教师多想着“感受校园以外的生活”,除了要切实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以外,还要加快对教育工作的改革步伐,让教师在工作中能获得更大发展和成就感。

“教师离职潮”不必解读为行业悲情

毕舸

171名教师转行,看似数量众多,但会宁是教育大县,全县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仅教育行业就有八九千人,从比例上看,这次转行的教师仅占总数量的2%左右。在任何一个行业,2%的人员流动率都不算高。

而此次171名教师离职,又在于“天时”。当地公安机关大规模招人,而门槛设置为“乡镇(街道)、县区机关事业单位占用事业编制的在职财政供养人员;基本条件包括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这就基本隔绝了社会人员或非在编人员报考的可能性。作为占会宁在职财政供养人员大头的教师群体,本身在学历、知识等综合素质上相对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公安部门青睐。两相结合之下,才会有如此多的教师选择内部流向公安机关。

此外,所谓收入偏低导致老师离职,其实是一个很难衡量的参考标准。会宁在编教师的收入,肯定比非在编教师高,恐怕也不低于当地大多数职业。即使与补贴多一些的警察相比,如果将教师所拥有的假期、能够在外兼职授课赚取外快等因素,与警察长时间加班、作息不稳定等特性进行对比,从性价比来考量,警察多出的补贴就未必具备了很强的吸引力。

其实,如果171名教师跳槽,选择了不同行业,而不是集中于此次当地公安机关的人事招考,也就不会凸显出其集中流动的特征,更不会让人产生种种联想,将其解读为当地教师“离职潮”背后,是否隐含着某些特殊因素。

当然,171名青年教师同时离职,确实给当地教育体系短时间内带来了一定冲击。但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走的都是青年教师,就在于年轻人对于工作乃至人生的选择,还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愿意尝试新的工作,也有能力去承担转型成本。何况此次公安机关招考,本身就属于在编财政人员的内部流动,风险较低,收益可能会更高,因此出于经济人理性,年轻教师转型做警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对于“教师离职潮”事件,不必过度解读为行业悲情。除非是当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离职趋势一直持续,如此才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去反思,是否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个人待遇及其他权益保障上存在诸多缺失,导致了人心不稳流动加大。否则,单凭一次机缘巧合的“171名教师转型做警察”个案,就此得出当地教师行业出了问题的结论,甚至以此来哀叹所谓教师职业理想的破灭、教师权益保障的薄弱等“大”议题,显然是用力过猛,偏离了事件本质。

【对于很多乡村教师,那些偏远的乡村,早已不是谈论理想与兴趣的地方,黄土之上的他们,犹如在麦田收割之后的地里刨食的动物,有多出几百元的收入,便拼命去抓住,能多一点是一点。】

据报道,继此前以甘肃渭源为时代切口的代课教师问题后,甘肃会宁这个曾经以“状元县”著称的地方,如今又以乡村教师离职潮引起社会的关注。这群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传道授业的乡村教师,纷纷离职报考当地的警察。

事实上,这样的离职潮,不仅仅在会宁才有,距离会宁只有100来公里的另一座县城,我的老家陇西,也同样出现了因警察的招录考试而带来的离职潮。

离职的原因,林林总总,但终归逃不过待遇的缘故。而一些地方基层警察的待遇与乡村教师相比,也就是每个月多几百元。但就是这几百元,让基层社会面临着尴尬的选择。

这些年,因为乡村教育师资的缺乏,很多乡村孩子在正当读书的年龄离开学校,过早进入社会,无所事事的他们在社会上游荡,带来了治安隐患。这让基层警力紧张的局面雪上加霜。如果,基层教师纷纷转行去做警察,这很可能导致更多的孩子面临失学。

倘若,以一个体面的收入,来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乡村教师的队伍,使乡村孩子能完成学业,乡村社会亦会因为教育的加强变得温文尔雅。基层治安问题或许将大为减轻。

遗憾的是,那个体面的收入,只是一个笼统的纸面规定。2012年发布的《虎扑篮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最终呈现在基层的,依然是很多地方教师低于公务人员的收入。今年6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力促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以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很可惜,这群业已离职的乡村教师,并未等到。

在待遇面前,在警察职业所带来的权威感面前,对于很多乡村教师,那些偏远的乡村,早已不是谈论理想与兴趣的地方,黄土之上的他们,犹如在麦田收割之后的地里刨食的动物,有多出几百元的收入,便拼命去抓住,能多一点是一点。

这里的他们,不仅仅是会宁的离职教师,还包括中国教育体系中的330万乡村教师——他们长期处于收入低、工作压力大的困境中,物质与精神的困局造就乡村教育“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窘境。

如今会宁一批乡村教师的离职,以个体的流动切开社会的痛点后,整个社会需要重新为乡村基层做一个选择,怎样留住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