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或者不生,不是取决于“老大”,而是取决于大人教育引导孩子的方法。父母要有尊重“老大”的意识,也要有引导“老大”的责任。】

继“13岁女孩以死威逼父母放弃二胎,怀孕妈妈含泪流产”的消息传播之后,近日,一个被大人们冠以“反弟弟妹妹联盟”的“地下组织”横空出世。半岛都市报援引青岛一所小学四年级班主任王老师的说法称,这个班里有七八个孩子经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后来找了个孩子一问才知道,他们搞了个“反弟弟妹妹联盟”。于是,网友直呼不得了,这么小孩子就这么自私,将来非常可怕。

正上小学四年级,一个班有七八个孩子不希望父母再生弟弟妹妹,很正常。可旁观者却放大了这种所谓的矛盾冲突,将不谙世事的孩子,归咎于生来就这么自私。这种把几个孩子闹着玩的事情,拔高到“反弟弟妹妹联盟”的程度,很容易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误导,也过早地把这一代的“老大”们,放在了成人社会的对立面。

媒体梳理的二孩放开之后的这难那难,实际上是新政突然来临之后,一部分人内心纠结的一种情绪释放。这种纠结的情绪来自身体、经济成本、大孩等各个方面。此中确实不排除有些“老大”早慧,想多了一些。对于未成年孩子来说,他们面对突然可能出现的弟弟妹妹,难免会有一个心理纠结的过程,这可以理解。

然而孩子撒一把娇,不应成为一部分成人矫情的理由,更不应该一惊一乍地把孩子中的个案,当成与一代人的冲突来说事。面对这一部分孩子的不懂事,父母不能不懂事,成人社会不能不懂事。如果你说不出有兄弟姐妹那种血脉亲情的人间乐趣,那么,请告诉这部分看起来很不乐意的孩子,分享这个世界的美好,也是做人必备的品质,这是大人们应有的责任。

生,或者不生,不是取决于“老大”,而是取决于大人教育引导孩子的方法。父母要有尊重“老大”的意识,也要有引导“老大”的责任,此时,父母最不该做的就是放大并迁就“老大”的情绪,给自己生不生二胎的摇摆不定,寻找一个借口。

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现阶段的自我意识,都是成人自我意识在他们身上的折射。一个班里,几个孩子谈论着不愿父母生弟弟妹妹,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结成了“联盟”。成人社会如果用这种眼光看孩子,孩子心理本来没问题,也会被社会异样的眼光,看出问题来。

□刘雪松(媒体人)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我们班有些孩子悄悄成立了反弟弟妹妹联盟。”在山东青岛市一所小学四年级担任班主任的王老师说,前段时间,她发现班里有七八个孩子经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后来找了个孩子一问才知道,他们搞了个反弟弟妹妹联盟。(1月7日《华西都市报》)

2016年进入了“二孩时代”,连猴票上都抱了两只小猴。从“只生一个好”,到“还是两个棒”,计生制度在转身,生育理念在调整,难免,会有各种短期的“不适症”。

比如,网络媒体将生二孩的“过五关斩六将”做了总结,其中提及“老大”可能会有情绪。网络媒体将之单独拎出来成题,叫做“青岛小学生抵制二孩成立‘反弟弟妹妹联盟’”。听起来很惊悚,看起来很吓人:小小的孩子,竟然成立了“联盟”,还扩大到了“青岛小学生”。细看下去,令人莞尔,不过就是几个孩子课后的“过家家”——别说叫“反弟弟妹妹联盟”,就算称为“反弟弟妹妹宇宙联合国”,你还当真将之与朝鲜核爆一样等同视之?

当真有这个闲心思,去全国各校各班转转,估计千千万万的“江湖”都能起底出来。这样的“联盟”,当然表达的是孩子的情绪,但几个孩子就代表“青岛小学生”这样的夸张说法,显然有点不知所以。别说多个弟弟妹妹,就是领养个小宠物,“老大”还有表决愿意与否的自由,有反对的,自然也有满心欢喜的。我们常说年轻父母的二孩意愿不高,不少城市的民调比例也就在“三成”左右。但,“老大”的世界显然没有成人那么市侩,如果当真做个调查,看看多少孩子愿意接纳小弟弟小妹妹,恐怕这个比例不会太低。那么,故意放大“老大”对二孩的不满,以此渲染二孩意愿落地之难,甚至拿出“联盟”来佐证生二孩不易,是否太过“立场先行”、有悖理性了呢?

再说了,在孩子的世界里,今天是坏人,明天可能就是好人。角色扮演是无须纠结的事,就算当真有个“反弟弟妹妹联盟”,亦非牢不可破,更多的,只是“课外活动”而已。在二孩这件事上,各种难题确实蛮多的:房子太小,住不下;洋奶粉太贵,买不起;双方老人未退休,带不了……这些问题,可能比孩子的自私主意更棘手。

大人要不要生孩子,都是大人的事。不要把压力和委屈,都丢给自家的孩子。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情况,就算挺逗的“反弟弟妹妹联盟”摇旗呐喊,家长当真想生,有几个生不成的呢?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我们班有些孩子悄悄成立了反弟弟妹妹联盟。”在山东青岛市一所小学担任四年级班主任的王老师说,前段时间,她发现班里有七八个孩子经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后来找了个孩子一问才知道,他们搞了个“反弟弟妹妹联盟”。(1月7日《华西都市报》)

自“全面二孩”政策发布起,大孩如何对待二孩,就是一个早已被预料到的话题。此前,还有媒体报道过“你们敢生二胎,我就给你们添外孙”的极端案例。“反弟弟妹妹联盟”被曝出,无疑又为这个话题提供了新例。从孩子的角度,多一个“弟弟妹妹”意味着多一个人来分享自己所享受的家庭关爱,他们的“反对”从心理层面不难理解。但是,如果将此视为“生不生二孩”的决定性因素,显然就有夸大之嫌了。

这类现象到底具有多大的普遍性,是值得打一个问号的。任何一个人对于“新生事物”其实都具有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何况是孩子?相信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沟通,问题可以妥善解决。所以说,这类带有猎奇色彩的个案,不应该被过度解读和放大。但是,这类现象能够引起外界的注意,并与其他一些因素一起被视为二孩家庭需要闯过的“关”,它反映出来的“二孩焦虑”,却是真实的。

必须承认,过去多年的一孩政策的影响,确实不只体现在人们的平均生育数量上,更体现在它重塑了整个社会的生育观念和“手足之情”。这其中,或许就包括老大对于弟弟妹妹的“焦虑”。而无论是老大们的态度,还是其他方面的因素,都说明现在的生育行为早已不像以往那般“单纯”,包括生育成本、职业影响等在内的外部因素,都已成为每个家庭在决定是否生育二孩时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只不过,囿于不同的家庭情况,每个人侧重考虑的因素也会有所差别,比如家庭条件好的,对于生养成本的考虑就没那么多。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起来,其实已经超越具体的计生政策对家庭生育选择的影响——当前,不少国家的低生育率或都与此相关。

明确这样一种现实背景,虽然不必夸大“反弟弟妹妹联盟”之类的二孩“阻力”,但与之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二孩焦虑却必须加以正视,公共层面也必须有所回应。就比如说在教育方面,是否有必要专门让“老大”们接受一些分享教育,引导他们更“理性”地看待弟弟妹妹的影响?而在整个社会层面,二孩到底对家庭意味着什么?既不能夸大生育成本和“反弟弟妹妹联盟”这类的个案来片面突出二孩的“负担”,也不能纯粹从过去的提倡“只生一个好”转变为号召“生两个才是真正好”。要看到,与“全面二孩”相关的公共政策只有触摸到普遍而又真实的“二孩焦虑”,才能真正让生育行为的选择变得“轻松”“从容”起来。

全面二孩时代,二孩生与不生,归根结底是要遵循每个家庭的自愿选择。但如果生育行为本身所受到的客观“烦恼”过多,生育选择变得“缩手缩脚”,甚至变成一场“冒险”,那显然也是不正常的。在公共层面,对于如何降低人们在二孩生育选择时的恐慌,减少他们的生育压力,让无论老大还是二孩都能够有一个更愉悦的成长环境,无疑还需要给出更多的有效回应。

不少父母想给老大添个手足,可是老大想不想要这个伴,就不好说了。在山东青岛市一所小学四年级担任班主任的王老师说,前段时间,她发现班里有七八个孩子经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后来找了个孩子一问才知道,这些孩子悄悄搞了个“反弟妹联盟”。王老师说,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提到生弟妹的事儿,他们都不太情愿。(1月7日中新网)

孩子们悄悄搞了个“反弟妹联盟”,不让母亲生弟弟妹妹,看起来是有点自私,实际上是他们有恐惧感。

一直以来的独生子女政策,让父母甚至上一辈老人都会把这个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从孩子出生开始,这孩子就是家庭的小皇帝,集各种宠爱于一身。吃、住、穿是最好的,上的是最难进的幼儿园和学校,平时还报了各种特长班、补习班……父母恨不得把所有能给的都给他(她)。而如果有了弟弟妹妹,父母是不是就会像现在这么疼爱他(她)了?是不是原本属于自己,所有爱和好吃的好玩的,都要给弟弟妹妹了?在诸如此类的想法之下,孩子就难免会产生焦虑的心理。因此,孩子们搞了个“反弟妹联盟”,是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孩子们悄悄搞“反弟妹联盟”,也是受社会的影响。现在的孩子脑子比较灵活,接触到的事情也比较多。他们在电视上、网上经常看到一些大人为了争夺父母财产、为了赡养老人,而兄弟姐妹之间反目成仇,闹得不可开交的新闻。因此,他们感觉到,如果自己有了弟弟或妹妹,同样的事情也有一天会落到自己头上。再说,人天生具有的占有欲,尽管爸妈一再强调“不会因为弟弟妹妹而忽略你”,但在小孩子简单的世界中,弟弟妹妹就是来争宠的,来争夺财产的。因此,他们危机感和恐惧感。

要消除孩子的恐惧感,父母在决定生“老二”之前,要跟“老大”商量,因为孩子也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这么大的事儿不跟孩子商量,完全忽视孩子的感觉,强行让孩子接受,加深孩子对弟弟妹妹的恐惧,以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带来很多麻烦事。再说,孩子是极其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想生育二胎,如果遇到“老大”的反对,一味的责怪孩子,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提前商量会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对弟弟妹妹的反感也会小得多。当我们知道了孩子的理由,就如同读懂了孩子的内心,只要在孩子纠结的问题上多加探讨,打动孩子的心也就可以了,他们的恐惧感也被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