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评论热词>>教授被打

这几天,“甘阳遭该校青椒掌掴”的消息在网上流传。消息称,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年度教职工会议现场,甘阳院长被一名青年教师打了几记耳光。消息指,打人事件起因是甘阳“拖延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当事人青年教师李思涯,“聘期将满,六年晋升无望,面临解聘。”

消息一出,众声哗然。大学乃斯文之地,大学内的一举一动,不仅事关大学文化与气象,还会对社会起到辐射与示范作用。如此行为出现在大学校园,着实不该。而身为大学教师,有如此过激行为,违背了大学教师应有的道德水准与职业操守。从这个角度说,该行为不该、不当,应当严肃处理。

可是,对于这样一起事件,如果仅满足于简单的道德批判,未免显得草率。事件背后暴露出的诸多耐人寻味之处,仍需要反思与讨论。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被自嘲为“青椒”的大学青年教师。众所周知,大学青年教师是大学教师群体中的重要群体,是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主力,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其言行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但同时,青年教师也是大学教师中压力较大的一个群体,面临着生活、工作、职称晋升等多重压力。

为青年教师提供一方自由、健康成长的舞台,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但遗憾的是,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以及评价机制,高校在努力探索,却还远未达到完善。

尽管已经有不少高校努力探索给予更多的年轻教师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考核的宽松环境,助力青年教师潜心科研,不为论文和职称所累,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学校在执行相对单一的评价体系,让论文与职称成为无时无刻不压在青年教师心头的巨石。

更值得反思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习惯使用统一的标尺来考评不同的教师,这种考评体系和标准较看重数量,却没有很好地体现“人尽其才”的理念。统一标准管理,固然相对简单,但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显然更应强调人才的个性化管理。如果擅长做基础研究的,却不得不以应用研究来供养业绩,这一定是高校评价体系的悲哀。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尤其是进一步优化提升制度背后折射出的高校评价人才的理念和体系,仍需进一步探讨。

还需要引起反思的,是个别高校青年教师的基本素养以及高校的现代管理制度。

有消息说,本起打人事件的主人公是多次与校方申诉未果才情绪失控。高校教师是高知人群,肩负育人使命,本应比其他社会群体更讲法治、公正、正义,出现如此极端行为,暴露出个别年轻教师还缺乏起码的法制观念,缺少通过正当渠道合理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当然,事件的发生也同时折射出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民意畅通表达的通道尚未充分建立。设想一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如能真正意义全面实现,这名年轻教师的诉求能够被重视并得到及时反馈,恶劣事件或许本不会发生

【青年教师因年资尚浅,在校内资源积累有限,院长在承受压力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地将压力传递给青年教师,这就势必导致院长成为人际冲突的焦点。】

日前,中山大学的著名教授,博雅学院院长甘阳被青年教师当众掌掴,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事情的起因是由于港科大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李思涯,在聘期内屡屡被学院院长甘阳教授“压制”,无缘晋升。根据学校或升或走的政策,在六年聘期内不能顺利晋升,就可能面临解聘。“忍无可忍”的李老师被逼无奈,才当众出手掌掴甘阳院长。

事实上,每到年末,高校各院长都很容易成为人际冲突的焦点,涉及年度考核、分配相关事项,院长往往拥有最大的权力。任何教师只要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那么矛头最可能也最容易指向院长。

在中国现有的高校架构里,院长基本处于最基层的层级,他上面要受到校领导的指挥;同时又要受到各个行政职能部门的制掣。例如,科研部门会将科研考核任务下达给学院,然后院长就需要将其分解给下面的教师。因此,在受到职能部门制掣的情况下,院长为了完成学院考核的任务,他就必然将压力传递给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

问题可能就出在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与院长之间的权力实在是不平等,院长拥有近乎垄断的权力。青年教师与资深的教授不同,后者往往在学校拥有资源,院长也多有忌惮;青年教师因年资尚浅,在校内资源积累有限,院长在承受压力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地将压力传递给青年教师。这就势必导致院长成为人际冲突的焦点。

在我看来,甘阳院长被掌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相对青年教师李思涯拥有过大的权力。从心理学角度,权力大小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资源的多少,资源多的一方相对另一方有更大的权力;二是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权力小的越依赖权力大者拥有的资源,那么拥有更多资源的一方就相对拥有更大的权力。

因此,要解决院长权力过大的问题,相应也就是减少院长拥有的资源。作为行政职务,院长不应该对教师的学术评价、职称晋升拥有过多权力,这些工作应该由独立于学院行政的学术委员会来评定,而院长不应该在学术委员会兼任。其次,要减少青年教师对行政权力的依赖。特别是,实行要求青年教师“非升即走”的淘汰制,却又缺乏学术自由,院长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不合理学术评价与管理机制的替罪羊。

□唐映红(高校教师、心理学学者)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青年教师李思涯在学院年度会议上公然殴打院长甘阳教授,自称是因为甘阳在职称晋升上故意拖延。中大博雅学院对此作出说明,谴责教师的暴力举动。还有17位博雅学院教师发表联合声明谴责打人者,要求校方严肃处理打人事件。(1月10日《广州日报》)

究竟是什么样的委屈才导致了李思涯对甘教授大打出手,目前尚不得而知。按理说,在事件原因尚未厘清、打人动机还有待进一步追问的情况下,来自舆论的声音理应对这样的“丑闻”保持高度的警惕,并自觉地对这类校园暴力说“不”。但现实却显示了另样的图景,当“李思涯打人是因为职称晋升受阻”的言论被广为传播后,民众表现出来的非但不是对其行为的愤怒与指责,更多的反倒是怜悯与同情。

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舆论反应。首先来讲,高校是说理的地方,即便教师个体有再多的委屈,其也应遵循“程序与法治正义”的原则,而不是将个人愤怒述诸武力。再则,从中山大学的回应看,李思涯的职称晋升之路之所以被拖延,也并非是因甘阳刁难而起,而是晋升新规的出台。尽管这样,舆论的反应却并没有因此而呈现不同的面貌。

是民众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吗?事实上,民众之所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改变,其原因也是复杂的。一方面,对官方说辞的不信任,夹杂着对弱者的天然同情,他们很容易地把矛头指向有权的一方。另一方面,被行政化浸染的高校,乱象丛生的职称评审,早已摧毁了人们对象牙塔的美好想象。更为重要的是,在权力裹挟着程序正义向前奔走的时候,制度的作用便会被无情消减,而这个时候,暴力便会被民众默认成反抗的工具,以至于当它赤裸登场时,民众并没有觉察到它的危险,反倒以吆喝为呼应。

这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尴尬画面,打人教师的过激与民众言论的走偏,最终只会将彼此推入“双输”的境地,但其指向的,却是高校精神失守与权力公信下跌的沉重现实。

如此现实下,不管是民众对教师打人原因的惯性认知,还是基于此背景下表现出来的舆论狂欢,其流露出来的,其实仍是指向了他们对大学精神失落和权力公信下跌的现实命题。要解决这样的命题,尽快弄清青年教师打人之因或许只是问题解决的一个方面,而其善终之举,乃是要求高校必须在这一事件中有所反思,让大学精神慢慢回归的同时,将学术评价、职称评审搁置在阳光的评选机制下,只有这样,自身公信才会慢慢回归,舆论场中那些走偏的讨论才会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高校教师捍卫自身权益当然没错,但凡事锱铢必较,为个人得失而不惜大肆炒作,争个头破血流,却不知是否有辱斯文?】

据《广州日报》消息,近日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年度会议上,青年教师李思涯公然殴打院长甘阳教授,自称是因为甘阳在职称晋升上故意拖延。中大博雅学院对此作出声明,谴责教师的暴力举动。并有17位博雅学院教师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严肃处理打人事件。

目前,打人事件的原因并无权威说法,各种消息和评论都在刷屏。如对于打人者李思涯,有人称其“学术成果突出,教学有方”,但也有人在“知乎”上说他上课很“水”,比如上电影专业课一晚上就给学生看电影。又如,有人称李思涯为人老实,若不是“六年晋升无望,面临解聘”,也不会“被迫出手”,但据相关报道,中大讲师到副教授的晋升为9年制,9年后“非升即走”,李思涯不存在面临解聘的问题。至于甘阳,在国内人文学界早有盛名,不必多介绍。

虽说具体事实尚待调查厘清,但这一事件呈现出的多重悖论,足以令人感慨。对甘阳来讲,这几巴掌不仅是打在他脸上,更可能击中他近年来倡导的大学教育理念的痛处。大约在2009年,中山大学延请甘阳出任博雅学院院长,致力于推行完全打破专业限制的通识教育。甘阳当时表示,博雅学院推崇的人生价值不是金钱,而是智慧与修养。但从眼下情形看,连该学院的教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在学院年度会议上为职称而上演全武行,这在国内高校恐怕也属罕见。

有人还搬出甘阳早些年批评北大教改方案的文章(《大学改革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此证明甘阳一直反对类似“不能晋升将解聘”这种激进的教师聘用制度。然而,博雅学院实行的恰恰就是“非升即走”的办法,与北大教改方案异曲同工。且不说这套做法有何利弊,显然也和甘阳过去极力主张实行的大学教师终身聘任制相违背。甘阳称,实行终身聘任制才能维护大学教师基本权利与尊严,充分保障学术自由,但发生这起打人事件,目前公开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些“青椒”(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受阻、深感尊严丧失所致。

这种悖论现象不仅出现在甘阳身上,也发生在打人者李思涯身上。据悉,李思涯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叫“斯文在兹”。我看了一下,其介绍称,“只想更多的青年人、学生培养一些文艺气质,增加一些古典文化修养,少些粗与俗,多点雅与美”。但在公号最新文章中,却又如此回应打人事件:“中国的当今,是个缺少侠义精神的时代。2016年1月7日,我出手一掌,让被压抑多年的人情绪为之一震,举杯畅饮。”风格切换如此迅速,也是醉了。

不无凑巧,甘阳当年的文章指责北大教改方案是以香港科技大学为模板,因其实行的就是打破教师终身聘任制的教师管理制度,而李思涯正是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照理说,他对这套“先进”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应当更加了解才对。

基于上述这些缘故,我觉得对这起事件暂且不必下什么结论,让各方继续“开撕”就是。当然,打人是不对的。但这种浅显的道理,也犯不着反复强调。打人者既然有胆量在公开场合动粗,在现场散发传单,对行为后果当有心理准备。

重要的是,别以为这桩事件与我们无关,大家看看热闹而已。一所高校的教师聘任制度,关系到高校教学和治学环境,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不安于位,多有抱怨,难免会把情绪带到课堂上,影响教学质量。这样的大学,哪个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他们呢?而如果全国高校多少存在类似问题,其后果自然不言而喻。

为职务晋升上演全武行,中山大学或许不是首例。以往我们还看到,有高校教师为评教授、博导而公开声讨学校,有教授为学校让其“提前退休”,愤而发表公开信,在信中细数个人成绩,盘点自己该拿多少钱。高校教师捍卫自身权益当然没错,但凡事锱铢必较,为个人得失而不惜大肆炒作,争个头破血流,却不知是否有辱斯文?都是读书人,吃相还是不要太难看为好。

  乾羽

9日,有消息称,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青年教师李思涯在学院年度会议上公然殴打院长甘阳教授,自称是因为甘阳在职称晋升上故意拖延。中大博雅学院对此作出说明,谴责教师的暴力举动。同时,17位博雅学院教师发表联合声明谴责打人者,要求校方严肃处理打人事件。

虽然,17位博雅学院的教师已经发表了联合声明,虽然,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已经触及到道德底线;但是,网络舆论对被打的院长却似乎缺少应有的同情,相反,觉得打人者可能是被逼无奈,才出此下策。这种错位和模糊的价值判断,显然不是网络舆论情绪化可以解释的。是“青椒” 们的艰难生存状态,让人们对一种明显错误的行为予以了宽容和谅解。这种善意的偏心,在间接表达着舆情对于“青椒”生存状态的不满。

“青椒”是对高校青年教师一种调侃性的称谓。新闻中打人者就是一名入校工作三年的“青椒”。其实,在学历崇拜的背景下,能够进入高校成为“青椒”,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成功者——他们在寒窗苦读之后,在激烈竞争之后,终于进入高校任教。但是,无论是从个人发展还是从经济收入看,“青椒”又无疑处于高校师资金字塔中的底层,他们不仅要面临人生接踵而来的各种现实压力,而且在科研方面也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这是多数“青椒”在进入高校之后,需要很长时间面对和忍受的状态。

其中,一个最令他们头痛的问题,就是职称的晋升——如果拿不到课题,发表不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就评不上职称;即便,能够作出自己满意的科研成果,能不能评上职称也不是由纸面成绩说了算的。归纳一下,晋升中“青椒”们的苦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审条件的一刀切,二是评审过程的行政化。所谓一刀切,就是必须满足一定量的科研条件才可以参加评审,如果没有满足,即便自我感觉再好,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再好也基本没用。所谓行政化,就是达到了基本条件,能不能通过也不一定,学校要根据编制进行考评,并申报职能部门备案,而主导考评的就可能是行政权力。

新闻中,“青椒”打人的理由就是职称晋升受阻——在晋升无望,申诉无门,面临解聘的情况下,“青椒”打人了。这是否是事实需要调查和确定,但是这种悲情的诉说却无疑迎合了舆情对于“青椒”生存状态和晋升之难、之苦的同情。所以,网络舆论才会在事情已经逐渐清晰的情况下,才能在打人不对的简单是非之前,表现出了不理性的一面。与其说,他们是在同情打人的“青椒”,倒不如说,他们是在感叹“青椒”的命运。那些身处多重压力挤压之下的“青椒”,的确看上去令人心痛。

如何解决“青椒”的晋升难题?或者说,如何解决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中的问题?一个应该思考的角度就是,由学术共同体主导职称评审。学术能力未必能通过量化的数据表现出来,行政权力的思维未必适用学术评价体系,这是目前职称评审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学术共同体因为其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以及共同体带来的责任意识与自律意识,无疑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职称评审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所以,在校园耳光的闹剧面前,光澄清真相还不够,还应该思考如何引进、构建真实的学术共同体,让其成为评价老师教学、科研水平的主导力量。这个引进和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过程,其实也是高校逐渐去行政化的过程。

【很多人可能不同意甘阳的观点,看不惯他的一些做法,但这并不代表着李思涯打人就有理,甘阳就应该被打。】

近日,一则没有透露当事人身份的消息在朋友圈风传,称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一名青年教师李思涯在学院年度会议上打了院长甘阳教授。打人原因是因为甘阳在职称晋升上故意拖延。中山博雅学院对此作出说明,谴责教师的暴力举动。还有17位博雅学院教师发表联合声明,要求校方严肃处理打人事件,还大学校园以斯文,保教师人身之安全。

这几天,甘阳被打的帖子,可谓在朋友圈刷屏了。毫不夸张地说,此事刺激了公众的兴奋点,撩拨了人们的神经,以至于很多人发评论说“打得好”;还有人翻出甘阳当年在美国未拿到博士学位的事说事,质疑他的人品、学术水平。言外之意,这种人就该打。

可以说,此事之所以如此引发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被打者是甘阳。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很多人可能不同意甘阳的观点,看不惯他的一些做法,但这并不代表着李思涯打人就有理,甘阳就应该被打。而且,甘阳现在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一位年轻学者,无论动机如何,在大庭广众之下打人本就不对,何况还是殴打一位老者。

这些年来,学界打人事件经常发生,像前些年韩德强当街殴打老人就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本报也曾于2012年发表过《大学教授搧老人耳光,令人错愕》的文章。我们既反对韩德强当街殴打80多岁的老人,也反对李思涯殴打甘阳,因为这都是不文明的暴力行为。对于李思涯来说,他还是一位年轻的学者,用暴力手段解决“自己所谓的不公平”,这简直令斯文扫地,也与其受过的文明教育背道而驰。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早就看对甘阳的某些言论、做法不满。但是,你再不同意一个人的观点,也不应该动手。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反对打人,与意识形态无关,仅就是因为打人是不文明行为。哪怕你的观点再有理,你平时受了多大的委屈,一旦你使用了暴力,那么你的观点主张或利益主张,也就失去了道义支持。

而朋友圈的一些叫好声,或许不是真的出于对一个青年教师所受委屈的同情,而仅仅是因为被打的人是甘阳,而且早就看甘阳不顺眼。这其实也说明了,公共舆论空间之中的戾气。总之,打人者有失斯文,为打甘阳叫好,拿不上台面。

□陈小二(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