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吴某从棉纺厂下岗之后,申请吃了2 年低保。实际上,她不仅被公司反聘为月入千元的车间班长,名下还有10处房产。丈夫在承包食堂,女儿大学毕业已工作。这是重庆市江津区近日开展的低保核查中,“揪”出来的骗保典型。从今年8月至今,该区已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492户、1021人。(10月19日 《重庆晚报》)
虽然吴某已被取消低保资格,并被责令退回不该得的低保金。但她是怎么通过层层审批吃上低保的,仍然值得有关部门深思。如果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尽早堵住漏洞,很难保证以后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应该说,我国低保审批的程序是严格的,但近年来骗保者“漏网”事件频频出现,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富翁、富婆吃低保的怪事。比如,北京一千万富翁一家三口领低保长达8年,金额高达10万元,直到被同母异父的弟弟举报才“东窗事发”。低保屡屡被“骗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首先,问题出在对申请人收入的审查上。工作人员过于依赖“二次公示”,而忽视了对申请人自述的工作和收入情况进行核实,从而使骗保者顺利“过关”。贴在社区公示栏里的低保公示,多数社区居民出于邻里关系考虑,即使知情也不会去举报,更何况现在的邻居大多只是点头之交,对彼此的情况并不了解。至于那些在户籍地而不是现居住地申请低保的人,他们的实际情况就更没人了解了。可以说,公示虽然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其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有关部门能改进审查方式,认真调查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房产信息和社保缴纳情况,象吴某这样一家三口都有稳定工作,还有十套房产的人怎么可能吃上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