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是想无视都无视不了的洋节,因为到了这一天,只要你上街,就可以看到商场以此为由打折了,优惠了(天知道是不是真的打了折)。饭店、面包房、咖啡厅的门口,都摆上了挂着小灯的圣诞树,玻璃窗上,都喜气洋洋地画上了圣诞雪花。总之,到处都在提醒你,圣诞了,圣诞了!
圣诞是上帝之子耶稣诞生的日子,可这个日子过去真的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不信教,不是基督徒。但是现在有关系了,有的朋友、同学、网友,会在这一天寄贺卡,留言,发短信,祝我“圣诞快乐!”。我自然也回“快乐,快乐!大家快乐。”
我一想这也不错啊,不管圣不圣诞不诞的,反正给亲人、朋友多提供了一个互相问候的理由嘛。管他洋节土节,多一天“快乐”比少一天快乐好,不是吗?
其实节日,也就是个互相问候的理由。
但是学者和我们想得不一样,比如5月份大家热热闹闹地过“母亲节”吧,孩子们总算想起来给母亲一个问候啊,送母亲一个礼物啊,挺好一件事儿,却招得有些学者忧国忧民起来,说是中国人不能认“洋妈妈”,应该设立“中华母亲节”,还有45位政协委员准备提案把孟子的生日设为“母亲节”。这几年随着中国的国力日强,有些学者的民族自豪感也上升了,不管用不用得着,凡事要跟西方较个劲。体现在节日上,就是圣诞节的时候提出要将孔子生日设为“中国圣诞节”,情人节的时候提出中国的七夕才是“中国的情人节”。
早些年好像还没这个毛病,比如迎接新世纪新千年的时候,就没有学者出来说,公元纪年,和西方文化中的上帝有关,跟中国文化无关,我们不应该庆祝。但近年就有学者提出来了,说我们应该用“黄帝纪年”。依了这些学者的主意,我们国家什么都得另行一套,我们要是把时间一律改成黄帝××××年,还不搞得人家外国人不知今夕是何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