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入选国学大师,引起一番争议
来源:东南网 2012-06-11 编辑:黄水来
几年之前,网上评出“十大国学大师”,鲁迅入选,引起一番争议。“鲁迅算不算国学大师”便是争议的焦点。反对鲁迅入选与赞成鲁迅入选的人,都因为与鲁迅有些隔膜而显得滑稽,他们想到的只是鲁迅能不能算国学大师,却没有去想鲁迅愿不愿当国学大师。 近日翻看《热风·题记》,说的是鲁迅为《新青年》写随感录的概况。其中一段文字说及五四之后:“……只记得一九二一年中的一篇是对于所谓‘虚无哲学’而发的;更后一年则大抵对于上海之所谓‘国学家’而发,不知怎的那时忽而有许多人都自命为国学家了。”我知道鲁迅评说过“国粹”与“国故”,却已记不起也曾评说“国学”,便去翻阅那一年的文字。一篇叫做《估“学衡”》的其实是很熟悉的,只以《学衡》的创刊号为例,在刊发的文章中,检出诸多砂子,把“学衡”派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国学家”都“估”进去了。鲁迅说这些“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的诸公,“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是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惶煞人!‘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至于其后的《“一字之学说”》,则是专说吴宓的,可算是对《估“学衡”》的一个补充。这两篇文章足以说明,当时(!)这些“国学家”的国学根基实在不怎么的,与鲁迅相比还差得远呢。 鲁迅批评这类“国学家”,却并非因为他们的国学根基之不实,而是因为他们以“国学”来抵制新文化,连一个新式标点都在抵制之列;鲁迅不想当“国学家”,并非因为不屑与这样的“国学家”为伍。倒是因为近代无数史实的教训,“古书里的弱水,竟是骗了我们,闻所未闻的外国人到了:交手几回,渐知道‘子曰诗云’似乎无用,于是乎要维新。”这话他在《随感录四十六》中说的。此前,鲁迅在《随感录三十五》之结尾处还这样写道:“我有一位朋友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要义。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他认为老调子已经唱完,中国人必须走出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