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四平戏《李三娘传奇》剧照 李隆智 摄 核心提示 四平戏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戏曲艺术形式,有“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美誉。在明末清初年间,四平戏传入政和,并在杨源乡一带进行戏班活动。经过多年岁月的沉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政和四平戏,其唱腔高昂粗犷、诙谐风趣,成为政和独特的文化符号。2006年,福建省屏南县、政和县申报的“四平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穿透岁月的尘埃,如今,政和四平戏在闽北大山深处不断延续着生命力。近日,记者走进政和大山里,感受古音新声。 东南网4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许可欣 通讯员 曾大龙) 余音袅袅,流传四百载 “山河万古长流,人间荣华富贵……”春回大地时节,在政和县杨源乡四平戏展演中心,杨源四平戏剧团正在表演四平戏剧目《蟠桃会》,台下坐满了外地游客。 “正逢唐朝末年大将张谨及其副将郭荣的生辰。每年这个时候,政和民间都会通过形式多样的四平戏演出来纪念这两位历史人物。”政和县文化馆馆长杨英说。 在政和县非遗展馆墙上的展板上,图文并茂地展示着政和四平戏的历史脉络,与一旁橱窗内的古戏服交相辉映,共同诉说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 四平戏又称四平腔,其源头可追溯至明代中叶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早在四平戏正式传入政和之前的明朝嘉靖年间,四平腔就在徽州一带盛行,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杨源乡杨源村是政和张姓居民的主要聚居地。传说,唐朝武将张谨后裔大多居住于此。大致在明末清初,有位张姓族人请到了四平戏师父前来唱戏,纪念张谨,从此,四平戏在杨源村乃至政和世代相传下来。 “宋元时期,南戏在民间不断兴起。南戏在浙江温州形成后,在很短时间内就流传至福建、江西等地。原来以温州语言、曲调、乡音演唱的南戏,和其他地方的语言、音乐唱调相结合,碰撞融合成风格各异的地方声腔,弋阳腔就是这么形成的。”杨英介绍,一直到现在,政和四平戏在音乐唱腔和演出形式上仍保存了不少温州南戏的原始面貌,“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名不虚传。 当今,四平戏主要角色分生、旦、净、丑、末、外、贴等12种行当,以唱为主,唱、做、念、打并重,唱词通俗易懂,唱腔高亢激昂。值得一提的是,四平戏的剧本没有标注唱腔音符,只有标注轻重音符,无谱有调,语言和唱腔完全靠口头代代相传,不同行当的手、脚动作都有规定的口诀,这是政和四平戏独特的表演程式。在后台伴奏方面,四平戏则以打击乐、鼓、钹、锣、板鼓为主,更是完全继承了弋阳腔“一人成声而众人相和”的传统。这种原始的、未经雕琢的形式,更显其古朴与纯真。 尽管四平戏传唱至今,但曾经由于时代原因,四平戏的演出活动一度中断,甚至被认为已经消失。上世纪80年代,政和恢复了四平戏的正常演出,这个古老的戏曲得以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目前,政和有杨源四平戏剧团和禾洋四平戏剧团两个剧团共65名艺人,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源四平戏剧团团长张孝友,今年已经74岁。尽管年逾古稀,但他精神状态有如年轻人,他乐观地戏称:“唱戏使人永葆青春!” 张孝友出身于杨源村的四平戏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1979年参加了四平戏剧团,开始了自己的四平戏演艺生涯。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小时候,每年农历大年初一到十五,都到村里的双凤寺里聆听梨园会清唱,耳濡目染之下,我自然而然走上了这条从艺之路。”张孝友说,1997年,他接过前辈的传承棒,正式担任杨源四平戏剧团团长,这一干就是近30载。 传承路上,弦歌不辍 戏曲的生命在民间。杨源四平戏剧团是维系四平戏传承的重要力量,因为有了剧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演出,政和四平戏传承才能弦歌不辍、生生不息。 传承之路和四平戏发展历史一样,也并非一帆风顺。张孝友说,在以前通信还不发达的时候,需要挨家挨户地敲门通知排练演出。杨源乡又是典型的山区,道路崎岖,召集的过程更是艰难重重。 担当着政和四平戏传承“重要角色”的杨源四平戏剧团,只是一个业余农民剧团,演员团队由当地村民组成。“既然大家都不是专业出身,合理安排排练时间就很关键。”张孝友说,平时大伙都有自己的事,有的农忙需要兼顾,有的在外地工作,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我父亲也是唱戏之人。每次我想放弃的时候,想到父亲在临终前交代我要扛起四平戏传承的责任与担当,我就要坚定地将这条路走下去!”张孝友掷地有声。 除了积极组织演出,教授、培养演出骨干,张孝友还召集老艺人对四平戏老剧本进行整理,译成现代剧本,着手抢救四平戏曲牌,为四平戏留下更多历史见证。 时过境迁,剧团的老艺人逐渐老去,四平戏的传承也曾面临人才断代、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为了打破这一局面,2015年,政和县启动了四平戏“传帮带”活动,广泛招募辖区内有意愿加入四平戏表演的年轻人,通过“师带徒”模式,即资深老演员和年轻人结对,传承四平戏。先是初选,然后经过两年时间的培养学习和多次考核,在2017年,政和最终敲定了第一批入选“传帮带”活动的人员名单,一共14人。 “他们都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在旧社会,戏曲有‘传男不传女’的规矩,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个规矩被逐渐打破,但是在政和,四平戏表演骨干长期以来都是男多女少,甚至没有女性。”杨英说,此批培养传承人中有13名女性,为培养更多的女性表演人才提供了契机,也为四平戏的传承发展注入巾帼力量。 今年38岁的张李英,入选了第一批“传帮带”活动名单。目前,她是杨源四平戏剧团的一名骨干成员,师从张孝友。 “我是听村里的四平戏长大的,对四平戏一直很有感情。现在,我白天经营电信营业厅,晚上一有时间就来跟张师傅学戏,这样就能一直唱下去。”张李英说。 自加入四平戏剧团以来,张李英也积极投身四平戏的传承与演出工作。除了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各项调演任务,她还协助参与拍摄制作宣传片等,为政和四平戏的发扬光大添薪助力。去年,她还入选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不仅要培养年轻一代的人才,传承更要从娃娃抓起。自2009年起,政和就推动四平戏传承进校园,将四平戏作为艺术扶贫的项目和艺术教育的课程,推进四平戏在辖区内的各城区、乡镇中小学进行常态化展演。此外,杨源四平戏剧团与杨源中心小学联合办学,开办少儿培训班,为四平戏传承培养更多的“小接班人”。 “从2016年开始,我们获得了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用于公益惠民演出。近年来,我们陆续开展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等活动超500场。”政和县文体旅局副局长温翠梅说,县里通过争取各级扶持资金,用于开展四平戏公益演出活动。杨源四平戏剧团也是闽北唯一一个享受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性惠民演出专项资金的农民剧团。 在政和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剧团的演出道具、乐器和演出场所等硬件设备也得到更新,特别是2018年10月四平戏展演中心投入使用后,演出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一项戏曲的传承,不仅包括演出的延续,还有对古戏服的挖掘和保护。作为政和四平戏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当地也注重抢救、修复一批见证四平戏发展历史、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四平戏古戏服。 在杨源乡禾洋四平戏剧团内,保存着一批疑似清嘉庆年间的四平戏古戏服。2018年起,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曾多次组织师生奔赴禾洋村,对这批古戏服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抢救工作。2019年,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面向社会发布了“福建省服装创意设计中心纺织服装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基金课题项目”,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四平戏古戏服的保护与研究工作。 “目前,县非遗展馆橱窗里展示的3套古戏服来自禾洋村,距今都已有200余年历史。它们的完整保留,也是政和保护、传承四平戏最好的诠释。”杨英说。 出新出彩,走出深山 戏曲保护传承,在于人才辈出;而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则离不开佳作的不断涌现。近年来,政和县文化部门和剧团联合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这些新剧目在保留四平戏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更加契合当今大众的审美需求。 张孝友说,去年最难忘的事,莫过于剧团编排创作的《李三娘传奇》正式首演。《李三娘传奇》是根据政和流传的一则传说故事改编而成的四平戏原创剧目。 “剧目从剧本的创作到首演,历时3年,在剧本创作和演出编排过程中进行了不停打磨和提升。《李三娘传奇》作为政和县非遗传承重点项目之一,在剧目编排创作过程中,当地文化部门邀请了专家进行指导。”杨英说,李三娘文化也是当今闽台交流的重要精神纽带,希望该剧展演后,进一步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 “我们还编创了新编四平戏《御赐县名》,在福建省第26届戏剧会演中荣获演出、剧本、演员三个三等奖。这部剧讲述了政和因白茶而得名的历史故事,也为扩大政和白茶产业影响力出了一份力。”温翠梅说。 此外,政和还复排了《九龙阁》《蟠桃会》《刘文昔》《联芳》等经典传统剧目,在戏曲界好评连连。2020年10月,《刘文昔》亮相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这也是政和四平戏首次登上全国性大舞台。 四平戏的兴盛发展也衍生了相关文创产品,实现了文艺和生活的无缝对接。冰箱贴、环保袋、水杯、抱枕、钥匙扣、政和白茶包装和T恤……近年来,政和精心打造的四平戏元素的特色文创产品就达数十种,不断助力四平戏出圈出彩。 除了抢救性保护,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也致力于古戏服的创新实践。该学院与杨源乡共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对古戏服进行数据采集、图像记录、服饰文化元素提炼的基础上,建立四平戏古戏服数字影像数据库,为设计古戏服元素的周边文创产品收集素材。 经过创新的四平戏古戏服作品《上邪》,整套设计的大基调以黑色为主,提取了古戏服的刺绣图案及图案色彩,并运用极具现代主义和时尚感的廓形,将四平戏古戏服和几何元素碰撞创新,棱角的廓形与柔美的刺绣相结合,未来感与古风皆具。目前,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师生已累计设计了7个系列34套四平戏及古戏服元素创意服装。此外,学院还组织师生到杨源乡,身着创意古戏服进行走秀展演。 大山深处,古音回荡。如今,政和也在思索如何将四平戏唱给杨源乡以外的更多人听。近年来,政和借助白茶文化这块金字招牌,在中国白茶城,面向远道而来的游客进行四平戏常态化演出。 “我们还将四平戏与高山民俗文化‘新娘茶’相结合,打造‘品新娘茶 赏四平戏’旅游文化品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政和县文体旅局局长邬春斌表示,下一步,政和计划推出一批具有鲜明四平戏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不断探索“文旅+戏曲”融合新路径。 “与央视合作拍摄《四平戏梦》专题片,已经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大型系列节目《传承》中播出;编辑出版了《政和四平戏》画册,在县域内的酒店民宿、景区展示宣传。今年,我们还将编撰出版《传承人口述实录》等书籍,以不同的传播形式宣传四平戏文化,让更多人能够聆听到大山深处的袅袅古音。”邬春斌说。 记者手记 数字赋能,助力传统戏曲焕新出彩 福建日报记者 许可欣 深埋闽北大山的政和四平戏,为何能够在新时代延续生命力?关键在于不断焕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政和通过培养年轻传承人,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推出一部部精品力作,展现文艺新气象,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推动戏曲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创文旅精品;借助媒体传播宣传,提升戏曲影响力和传播力。 身处互联网时代,AI浪潮已经到来,以数字化手段推动传统戏曲传承,是大势所趋。如何运用数字赋能,更好助力政和四平戏传承发展? 记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首先,利用科技手段,对见证戏曲发展的重要物件,如古戏服、旧时手抄剧本、旧照片和珍贵的年代影像资料进行修复,特别是对其中能够反映戏曲发展历史脉络、所处时期表演特点、所处时代社会风貌的重要细节进行细腻还原。其次,用数字技术,为表演舞台增加灯光、立体声等特效,让表演更加生动、奇幻、具有视觉冲击力;利用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观看体验,进一步拉近观众和戏曲之间的距离。再次,在信息化时代,还需要创新运用新媒体手段,如vlog短视频、直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融合教学、互动等创意,讲好新时代传统戏曲的故事,不断扩大戏曲的宣传覆盖面。 四平戏《刘文昔》(折子戏)献演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 李隆智 摄 新编四平戏《御赐县名》剧照李隆智 摄 清代手抄剧本 李隆智 摄 复排经典剧目《九龙阁》剧照 李隆智 摄 四平戏文创产品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