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泉州提线木偶的悬丝传奇,到南音三弦琵琶的千年雅韵;从蟳埔女簪花围的海洋诗意,到歌仔戏跨越海峡的声腔共鸣,八闽大地的非遗技艺既镌刻着“海纳百川”的开放基因,又传承着“爱拼会赢”的精神密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福建凭借多向通达的地理优势,在千年文明演进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当之无愧的非遗大省。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近日上新福建篇。节目以影像为舟,载着观众溯流而上,在指尖艺术的灵动演绎里触摸历史脉络,于弦管清音中聆听文化心跳,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福建非遗技艺的窗口,让观众得以领略这些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见证了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创新表达,传统非遗焕新彩 当南音融入新编曲,当簪花围绽放国际舞台,古老非遗正以创新姿态续写时代篇章,让文化根脉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节目不仅仅是一个展示非遗项目的平台,更是一个让观众亲身体验非遗魅力的窗口。 在节目中,嘉宾们成为非遗传承的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将非遗技艺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传递给观众。无论是体验木偶戏的操作,还是学习南音的演奏,嘉宾们都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非遗技艺的尊重与热爱。这种参与式的体验,不仅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非遗项目,也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技艺的兴趣与热情。 节目中的非遗体验是对非遗项目的现代诠释。透过节目,我们看到非遗元素如何融入现代表演和创作中,用现代的方式讲述了非遗的故事。在木偶戏的体验环节,嘉宾们不仅学习了木偶戏的操作技巧,更将木偶戏与创新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创新不仅让非遗技艺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更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外,节目还邀请了诸多非遗相关领域的专家。如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老师秦峰带来的毛巾偶、物件偶表演,突破了人们对传统木偶戏的认知,不仅为木偶戏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拓展了偶剧的表现形式,为木偶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让古老的木偶戏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南音艺人们则在保留古乐器遗制式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了创新,使其更加富有时代感。这种坚守与创新,不仅让非遗技艺得以传承,更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匠心传承,坚守非遗根与魂 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始终是一个值得永恒讨论的主题。节目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图景,让观众得以窥见非遗技艺背后沉淀的集体记忆、情感密码与价值体系。 在八闽大地的文化长卷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宛如灵动的叙事者。这门传承千年的指尖艺术,早已超越单纯的娱乐范畴。艺人以悬丝为笔,在方寸戏台上演绎经典剧目,通过历史故事的鲜活再现与具象化表达,将文化基因悄然植入观众心田。当木偶的眉眼随着丝线颤动,传递的不仅是精湛技艺,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图谱。 南音则以“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姿,用三弦琵琶的清越、洞箫二弦的幽咽,编织出闽南人独有的情感密语。每逢弦管声起,海内外闽南人便在“指”“谱”“曲”的韵律中找到情感共振,这古老的乐种由此成为维系族群认同的无形纽带。 泉州湾畔的蟳埔女民俗,则以鲜活的生活美学诠释海洋文明。头戴簪花围、身着大裾衫的蟳埔女,将牡蛎壳砌成蚵壳厝,用鲜花串成头饰,创造出在海中劳作的独特装饰艺术。簪花围里的含笑、素馨、玉兰,既是对美的追求,更隐喻着向海而生的坚韧品格。这些融入日常的文化符号,让闽南女性的智慧与生命力在岁月流转中熠熠生辉。 木偶戏的教化功能、南音的情感联结、蟳埔民俗的生活智慧,共同印证着非遗作为社会文化载体的多重价值。节目让我们看到非遗技艺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其揭示的深层启示在于: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动的文化生命体。 文化纽带,闽台非遗共同源 地缘、血缘、文缘交织的闽台文化纽带中,非遗技艺始终是最鲜活的情感联结。歌仔戏以闽南锦歌为根脉,在海峡两岸的文化土壤里开枝散叶,生动诠释着“同根同源”的深刻意涵。 歌仔戏以“源在闽南、兴于台湾、回流两岸”的轨迹,印证两岸文化同根同源。节目中省级传承人郑娅玲讲述的两岸交流故事令人动容,她带领的剧团十余次赴台巡演,歌仔戏的唱腔总能引发满堂共鸣。而台湾明华园等剧团也常跨海交流,两岸演员在合排时切磋身段,在探讨声腔中结下情谊。当“七字调”“杂碎调”的旋律响起,两岸观众共享的不仅是戏曲艺术,更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记忆。 蟳埔女民俗与福州“三条簪”梳妆技艺,则以穿戴文化书写闽台同源的细腻篇章。泉州湾畔的簪花围,用含笑、素馨等鲜花串成“四季春”头饰,与台湾澎湖渔女的花头巾异曲同工。这些头戴繁花劳作的女性,将海洋生活的诗意凝结成文化符号。如今簪花围不仅是泉州文旅名片,更随海外侨胞的脚步绽放在巴黎时装周、马来西亚槟城艺术节,成为跨文化对话的使者。 福州“三条簪”则以银质长簪隐喻家国情怀——主簪如剑护佑家国,侧簪似羽寄寓个人期许。这种传承自明清的梳妆智慧,与台湾鹿港传统新娘妆中的银饰美学一脉相承。当闽台女性将非遗头饰别上发髻,闪耀的不仅是工艺之美,更是两岸对“美善相承”的共同追求。 从戏曲声腔到穿戴艺术,这些非遗技艺如同文化密码,在海峡两岸的互动中持续生长。它们既是历史馈赠的文明瑰宝,更是推动闽台心灵契合、促进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鲜活力量。 《非遗里的中国》继续以多维视角展现非遗传承的时代图景,通过创新表达、匠心坚守与文化联结,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地域与两岸的对话桥梁。 节目通过展示福建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福建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跨越时空,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成为凝聚民族情感、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可以说,节目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观众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