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森电视台亚洲新闻台总编辑林天琼(右一)向本报交流团赠送礼物,左一为本报记者胡兰芝
台北闹市西门町商业街夜景
胡兰芝在台湾北回归线标志点
记者在台北处处感受到:从不同的视角聚焦海西、解读海西,正成为台媒不约而同的选题,海西讯息通过他们正源源不断传递给台湾各界……
9月底,刚刚被台风“韦帕”横扫过的台湾,天气异常,前一刻还是阳光明媚,骤然间便暴雨倾盆,真是瞬息万变。
尽管一路被风雨追着跑,我们对这个美丽岛屿的兴趣却丝毫未减。青山绿水让人心旷神怡,乡情乡音更让人倍感亲切。特别是与同行的交流、沟通中,总能在福建、海西,这些熟悉的字眼里找到共同的话题,这让我们完全没有身处异乡的感觉。
台湾《经济日报》两岸新闻组采访中心副主任刘秀贞,是第一个报道海西的台湾记者,谈起海西,她充满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对海西做追踪报道。海西对台商而言,蕴含着无限的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机会告诉台湾民众,让他们了解海西,关注海西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台北,与中国时报集团、联合报系、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等台湾主要媒体同行的接触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这样的关注和热情。从不同的视角聚焦海西、解读海西,正成为台媒不约而同的选题,而海西的讯息也正是首先通过他们,跨越那湾浅浅的海峡,传递给了台湾各界……
东森电视台:要让民众深入了解海西
台湾民众更关注福建的讯息,我们会长驻福建,更好、更及时地捕捉海西的脉动
9月27日上午,台北忠孝西路东森台会议室,我们刚看完东森台的形象宣传片,亚洲新闻台总编辑林天琼就匆匆走了进来,还未落座便说:“我的祖籍在闽侯,今天见到老乡了。”彼此之间一下子有了种亲近感。
在福州罗马假日花园,有个东森台的长驻点,这是他们在大陆除北京上海外的第三个长驻点。“这个点原来设在成都,但后来发现台湾民众更关注福建的讯息,80%的台湾民众的祖籍是福建,福建又是台商聚集的中心,报道福建,台湾民众更有共鸣。”林天琼爽朗的语调里透着自信。去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海西写入国家规划,公司当机立断撤离成都移站福州。“正如卢书记提到的‘五缘'那样,福建的讯息与台湾民众更贴近,长驻站移过来后,发挥了很大的功效。”林天琼称“卢书记”时,语气很自然、稔熟,并不用“卢展工先生”这个客套的称呼。他微笑着告诉我们,去年到虎扑篮球:参加9·8投洽会,卢书记看了东森台播的5集反映海西的专题片后,对他们说:“你们的片子看到了,视角不错。”今年9·8,再次见到卢书记,卢书记又说:“我对台湾政治的了解,大多通过东森台。”
卢书记夸的那个海西专题片,是一个叫杨才蔚的记者拍的。这个在东森台当了四五年主播的年轻人,去年5月来福州,成了东森台第一批长驻福建的记者第一趟来,其他人只呆三四天或一周,而杨才蔚一口气就在大陆呆了100天,跑了十几个省市。那一趟他做了这个虎扑篮球:海西的专题,深度解读海西背景下台商的新状况。东森台、东森亚洲卫视、东森美洲卫视同步播出。
尽管现在的工作很忙很辛苦,但杨才蔚却有着一种开垦处女地的快乐,这位东森台的前主播,侃侃地与我们分享他的快乐:“一个老伯伯退休后,到了大陆种水果,生活条件很简陋,但却种出了很好的水果,当地孩子都叫他‘台湾爷爷'。我们用镜头记录了这位台农快速融入当地的心路历程。台湾民众也由此进一步了解了台商在福建的生活,知道他们已融入这片土地。其实,台湾也需要福建这块腹地,两岸优势互补,通过合作,就能达到双赢,我们就是要让台湾民众更深入地了解海西这片热土。”
之后,杨才蔚又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十几年前来大陆做生意的台商,现在这些人全家已大都移居福建,这是个微妙的转变,说明两岸间的交流已越来越频繁,在这里台商也有精神归依感。
杨才蔚说,自己还会在福建长驻下去,更好、更及时地捕捉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脉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