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汶川重建3周年> 科学重建 > 正文
科技日报:汶川大地震科学重建的创造性实践
www.fjsen.com?2009-05-13 16:25? ?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我来说两句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寻找发展机遇

四川重灾区51个县,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服务等主导功能地位突出,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还是我国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由于地质灾害受到地形地貌以及其后冷暖干湿变化影响,12155个主要地质灾害点,次生地质灾害风险仍威胁着生态安全。

与家园重建、产业重建相比,生态环境的重建更加任重道远。一方面是生态环境的管理与控制,一方面是重建后经济加快发展需求。环境保护与加快发展的矛盾,一度也成为重建规划人员面临的“悖论”。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开文,参与编制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规划》。他说,地震及其伴随的大范围次生山地灾害也对土地、生物和水资源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于土地资源而言,地震造成地表物质松动、位移和异质化,特别是破坏农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要恢复生产、生活,就必须在新的区域重新规划土地,原先的植被、森林覆盖区域,更需要保留恢复。

责任编辑:林洪熙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