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汶川重建3周年> 科学重建 > 正文
科技日报:汶川大地震科学重建的创造性实践
www.fjsen.com?2009-05-13 16:25? ?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我来说两句

为此,一个生态恢复与生产发展相结合的“双赢”模式,成为重建中新的探索。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土地提高产值,开展生态经济种植、养殖;在人类活动区域避开主断裂带,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努力保持和修复生态环境,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寻找发展机遇。

岷江干涸河谷地区为保护生态,过去大量种植岷江柏、辐射松等,其生长周期为10年至20年,短期不具备经济效益,且管理成本高,水源维系及防治病虫害困难。而新的生态重建模式,将生态和经济结合起来,科技部门选择枸杞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川强化产业与人口积聚规模,集中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若干产业集群、产业链条,鼓励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高附加值和低消耗、轻污染的产业。按照“创新驱动、项目支撑、园区载体、功能恢复、产业升级”的要求,在广元、绵阳、德阳、成都、雅安、乐山沿线,三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两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一个特色材料产业基地正在由科技部门倾力打造,目标是把地震重灾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形成全省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通过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水平。四川省科技部门在彭州市新黄村、绵竹市棚花村、安县柏杨村和都江堰市高原村,启动实施了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依靠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生活、生产和生态的恢复重建,建设新农村科技示范样板。

责任编辑:林洪熙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