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了,当年王震将军视察鹰厦铁路时留下的深刻印象,至今难以忘记。
鹰厦铁路,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修建的一条通往东南沿海的主要干线铁路。它北起江西省鹰潭市,南至福建省虎扑篮球:市,全长500多公里,穿越江西、福建两省的崇山峻岭,为两省的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
1955年夏季,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下属几个工程师,在中央军委及铁道兵等部的部署下,转战江西福建两省,执行修建鹰厦铁路工程任务。开工前,各师以团为单位召开誓师大会。会上,我所在团政委李英传达了党中央对修建鹰厦铁路的指示,阐述了修建鹰厦铁路在经济上和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意义。李政委说:“党中央的指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我们要时刻牢记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坚决完成鹰厦铁路的工程任务,为子孙后代造福!”
誓师大会后,各连以班排进行了讨论。全体指战员一致认识到修建鹰厦铁路的重要性。大家发出了钢铁般的誓言,为修幸福路,刀山火海也敢上,艰难险阻何所惧。
我们连在历次工程中都敢挑重担,这次鹰厦线上同样承担着重点工程。我们连的工地是全线有名的重点工程——分水岭大挖方(现叫岭头)。
分水岭,是闽南与闽北的分界线。这里山高坡陡,气候异常。站在岭头,极目远眺,只见万山重叠,山峦起伏,山连山,川连川,阴雨绵绵难见天。当地有句民谚:“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脚出太阳,山顶雨茫茫,早晚穿棉衣,中午穿单衣。”说明分水岭山高气候变化非常之大。
分水岭大挖方,长500多米,高33米。任务艰巨,工程量大,土石方多,运距长。原预计打隧道,考虑到国家资金跟不上,技术设备简陋,加上打隧道时间长,工序多且复杂,施工难度大,不如开明渠,时间短收效快。
我们连到达分水岭工地后,考虑到工程任务艰巨难度大的特点,对作业人员作了明确分工:一排负责开山放炮,二排、三排运土石方。未开工前,一部分人员在工程技术员的指导下,钉桩划线,打上标记。另一部分人员、则负责修建住房盖食堂等。
开工的那天,天气晴朗。清晨,翠绿色的群山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美丽壮观。几个战士把一面大红旗插到坡顶上,全连战士拿着工具,排着队伍站在山脚下。郎连长站在高处提高嗓子说:“同志们,今天我们要进攻的就是我身后这座山头。可是山上没有敌人,全是石头,就靠全连同志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用智慧和勇气把山头搬走!”这时连长加重语气问道:“大家有没有决心!”全体战士高声回答;“有!”这声音宏亮有力充满激情。连长随即宣布:“开工!”刹时间,整个工地像潮水般地沸腾起来,一场向顽石开战,叫山头让路的战斗打响了。叮叮口当口当的铁锤声和干活的号子声奏响了一曲向胜利进军的劳动交响乐。
施工近半月,工程进展不大,几十万方石头不知要干到何年何月。连长找指导员商量,决定召开班排长会议,让同志们发表意见。大家一致认为,没有运输机械,没有电,光靠人挑背驮不知要干到多久。二班长许大友说:“可以打一个大炮洞,装上几十顿炸药把山头炸掉。如果炸不掉,也可将石头炸松,既省工又省时。”大家觉得这是一条提高工效的捷径,遂将此想法汇报给团部,得到团首长的批准。第二天,团部派来一名工程师作技术指导。在坡顶上选择了三个炮位,每个炮井深20米,宽1.5米。刚开始工作时可多人突击。当打到一米以下,便只能容二人操作。由于洞内面窄,无法施展技能,没有电就点上蜡烛。以后是井深放炮烟雾散发很慢,无法进行工作。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有时不等烟雾散完战士们就争着下井,一个个被熏得泪淌涕流,仍然坚持顽强战斗。记得有一次三号井换班时,战士龙老清刚吊出井口因没有抓住绳子而掉下井底。当时井上人员个个被吓坏了,急忙放人下井救人,连长和指导员也赶到井口,大家心里非常着急,心想,这样深的井,四周都是锋利的坚石,不死也得残废。等到把人吊上来,连长和指导员急忙拉着龙老清的手亲切问:“老清同志,伤到哪里?”龙老清迟缓地回答“我没受伤,只是惊吓了一下。”说也怪,16米5深的井,从井口掉到井底,连指甲大的皮都没碰掉,这真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