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从建宁出发,绕道千里,到赣南兴国集中。针对国民党军对红军半包围的态势,红军从敌军中间40华里的空隙地带向东突击,连打三个胜仗,敌军才发现,红军主力仍在东面,又采取密集的大包围战术,猛力进逼。红军则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伪装主力红军向东北方向开去,而主力红军则回到兴国,隐蔽休整待机,最终击破敌人的“围剿”。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朱德决定以一部分地方武装监视北面的敌军,主力红军则由兴国移到瑞金为中心的地区,向闽西、赣西南开展工作,使赣西南、闽西根据地完全连成一片,成为比较巩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为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第四次反“围剿”中,周恩来、朱德等决定中央红军趁敌军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尚未完成之际,集中兵力,择弱敌而攻,发起建(宁)黎(川)泰(宁)战役。进占建宁、黎川、泰宁三县,筹款,集结兵力,打通中央苏区与赣东北的交通,打破敌人“围剿”。1932年10月18-19日,红军连克建宁、黎川、泰宁三座县城。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率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总司令部、中央军委进驻建宁,并成立中共建宁县临时县委,后又成立中共建宁中心县委,领导黎川县委、泰宁县委和建宁县各区委,负责建宁、黎川、泰宁三县工作。建宁苏区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建宁再度成为红军总部所在地和指挥中心。
??? 第五次反“围剿”中,国民党军在进攻中央苏区时,首先进攻红军守备薄弱的闽赣省,攻占黎川,切断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以及红一方面军的中央军与东方军联系。红一方面军在“左”倾临时中央的错误指挥下,未能击破敌进攻。闽赣省党政军机关从德胜关迁入建宁县城。敌向建宁逼进。1934年5月,建宁县城失守。12月,建宁县大部地区被敌占领。
??? 建宁为何成为国共两军共争之地呢?
??? 从地形上看,它位于福建西北部的武夷山山脉中段南麓,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处,山恋起伏,地势险要,有迥旋余地。与福建省的邵武、泰宁、明溪、宁化及江西省的广昌、南丰、黎川7个县市毗邻接壤,相互间可以互相支持,配合作战。有山地纵横而无河川阻隔,最适宜造成新战场;地势偏僻,不受威胁;蒋系地盘无直接威胁两广之弊。
??? 从敌我态势看。是避强敌攻弱军的好战场。
??? 当时驻兴国的蒋光鼐、蔡延锴的第十九路军军力比较强有力,而驻富田地区的王金钰部是弱敌。先打王金钰部,从西而东横扫,可以在闽赣交界的建宁一带扩大根据地,征集资财,便于打破下一次“围剿”。如果由东向西打去,则限于赣江,战局结束后没有发展的余地。若打完再东转,又劳师费时。
??? 从经济上看。有款可筹,一年之内不愁给养。
??? 从群众基础看。建宁一带群众基础好,亦便于扩红。
??? 毛泽东曾主张在建宁一带,建立新的巩固的根据地,以扩大和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
??? 建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发展,以及丢失和再建立再丢失的过程,是它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扩大作出贡献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