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五次反“围剿”中,对作战方针问题,在党内、军内都曾存在分歧。建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扩大和丢失的过程,证明了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毛泽东思想中的战略战术思想,作战基本原则的正确。
??? 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分裂和军阀混战,使红军和革命得到迅猛发展的有利时机。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震惊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在国民党政府统一指挥下,对中央根据地进行五次全局性行动的“围剿”。这“围剿”重点是毛泽东、朱德指挥的红一方面军和以后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赣西南地区。
??? 第一次反“围剿”中,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如何打法,红军内部存在分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方,主张“诱敌深入”,即当强敌攻来时,红军先向根据地内退却,避开与强敌决战,以保存实力,然后依靠根据地的人民支援和地方武装;有利地形;在运动中发现和造成敌军的弱点,集中兵力,待机破敌。另一意见,不承认敌强我弱的现实,只讲进攻,把“诱敌深入”看作“保守路线”。这一部分干部是受“左”倾冒险主义的“进攻路线”的影响。一些地方干部担心退却会打烂民众的“坛坛罐罐”,也主张向外进攻。后经毛泽东等细致工作,在罗坊会议上最后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方针,终于打破第一次“围剿”。
??? 第二次反“围剿”时,党内、军内又产生了打不打?如何打的分歧。一些主张红一方面军撤离根据地,另寻出路;还有人主张“分兵退敌”。毛泽东等坚决反对这两种主张,认为凭借根据地内的有利条件,一定能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经过苏区中央局数次讨论,终于同意毛泽东、朱德的主张:坚持依托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就地诱敌深入,集中兵力,依靠根据地内的军民击破敌军“围剿”。如何打,毛泽东等主张避开蒋光鼐、蔡廷锴强敌,打击非蒋嫡系的战斗力弱的王金钰部。讨论结果,大家采纳毛泽东的作战方针。这个正确决策,对整个战役的胜利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符合古代兵法“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瑕则神”之道理。
??? 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等多数同志“诱敌深入”、“要打弱敌”的作战方针后,毛泽东、朱德立即在四月十九日签发命令,部署作战计划。在东固隐蔽待机,打击王金钰部时,军内一些指战员求战心切;或认为这是钻“牛角尖”、“冒险行动”。但毛泽东等,坚持预定计划,不受干扰。终于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建宁根据地的建立和贡献,证明毛泽东等战略战术思想和作战原则的正确。
??? 第三次反“围剿”,是在国民党军三十万大军突然发动进攻而红军正分散在远离根据地的闽西、闽西北而又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开始的。第一次反“围剿”,只用了一个星期取胜利,第二次“围剿”用了半个月取胜。第三次反“围剿”则用了三个月才取得胜利。情况严重时,有的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红军在毛泽东“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指导下,在地方武装和根据地民众配合下,灵活机动地穿插于敌军重兵集团之间。1932年7月前后,红军从建宁等千里回师赣南,建宁根据地复为国民党军占领。建宁根据地虽然丧失,但它体现了毛泽东等正确的战略方针,为巩固其他根据地作出贡献。
??? 第四次反“围剿”中,周恩来、朱德等仍采取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方针,决定趁敌部署尚未完成之际,发起建宁、黎川、泰宁战役,进占建宁、黎川、泰宁三县,赤化建宁、宁化、广昌之间地区,打通中央苏区与赣东北的交通,筹集给养、发动群众、集结兵力、待机破敌,最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虽失败,建宁根据地再度丧失,但它是中央苏区东北门户,是反“围剿”东北战线的重要支点和指挥中心,闽赣省机关驻地,为红军输送了大量兵员,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经费,是红军有力的后方保障基地。它的存在、发展以及丧失,均见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
??? 红军在三次反“围剿”战争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争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战术,于是,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