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莘、林奔的访美散记
此生一直在福建日报社工作,成了老报人离休多年,在庆贺党报六十华诞的时候,我想说一些高兴的事儿,那就是报社让我两次走出国门。
第一次走出国门,是1964年6、7月间,福建省组织旅行团赴前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三国旅行,给报社一个名额,当时孙泽夫同志主持报社工作,决定由我这个中层干部参加,我那时是农业部副主任,经常跑农村,能出去见大世面,心情特别激动。
这是一次“美差”。我们一行15人,行程4万里,历时36天(包括旅途),先后到了这三个国家的首都和十二个城市,晋谒了列宁墓,参观了克里姆林宫,东边,经过西伯利亚,看到世界最深的美丽的贝加尔湖;西边,在罗马尼亚海滨疗养胜地玛玛依望见了黑海。一路看了16个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看了画廓、马戏、玫瑰园、古城堡,看了工厂、农庄,领略了伏尔加河、乌克兰草原的旖旎风光。
这也是“苦差”。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当局公开反华,我们正在连续发表“九评”,我们是最后一批被接待的旅行团了,所以一路走来并不轻松。在苏联所经的五个城市,对方挑起了五场争论,幸亏我们思想有准备,加上团长张再旺是个老同志,水平高,口才好,很精干,每次都有理、有利、有节地打“口水仗”。但是我们看到苏联人民对我们还是很友好的,或给我们献鲜花,或跟我们交换纪念品,或跟我们讲“悄悄话”,尤其我们参观英雄城斯大林格勒(改名伏尔加格勒)时,目睹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遗址,听到大战期间该城85%的房屋被毁,陈尸遍野时,为苏联军队和人民打败希特勒法西斯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深深感动和敬佩。我这里说说个人一个小插曲,当时我们到基辅德聂伯河三角洲休闲游泳时,我不识水性,只想洗洗身,却不慎落入深谷,正三浮三沉地挣扎着,坐在附近救生船上的一位苏联工作人员赶过来拉我一把,终于脱险。我上前紧握救命恩人的手,表示感谢,并赠送一枚纪念章给他,可惜,我当时忘了问他的姓名,真是遗憾!
第二次出国门,是1984年11月,胡平省长率领的福建省政府代表团访问友好州美国俄勒冈。随团有经济考察组、新闻考察组。新闻考察组组长是王仲莘同志,我是成员之一。
这次访问所到之处,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俄州传媒突出报道了我们的访问活动,双方经贸合作取得进展。怎样把这些好消息及时告诉福建人民呢?我与省电视台记者合作,试验发当天新闻,用国际电话,把我们在美国的活动发回福州,报纸上第一次出现本报美国旧金山、洛杉矶、波特兰某月某日专电,缩短了地球距离,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这一实践大受读者欢迎。同时,我和王仲莘同志合作,以本报特派记者署名,写了六篇访问俄勒冈散记。从中美人民友谊到当地港口建设、旅游风光、马哈鱼、耐克鞋,以至美国人民的幽默,都作了介绍。我们新闻组还访问了俄勒冈州州长和当地报纸、电台和大学新闻系。这里又有个人两个小插曲。一是我们一行到达波特兰机场时,我过去就读的福州英华中学美籍女教师沈维德和她的夫君在欢迎的人群中,她操着福州方言作自我介绍,我与几十年阔别的老师不期而遇,一时成为佳话。二是当地一家报纸,在我们结束访问时,刊登了一张大照片,照片里,我和原副省长温附山在休息区正在点烟抽烟。报纸介绍说,客人在离开俄勒冈抽最后的一支烟,给我这个老烟民立此存照。
回忆陈年旧事,不胜沧桑感。如今,历史巨变,世界巨变,福建日报对外交往和国际报道与时俱进,我们有更多记者走出国门,我们读者更加关心天下大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福建创造海西辉煌的今天,我衷心祝愿福建日报成功地办成一张面向世界、更加开放的报纸。■(作者为福建日报原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