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文教·生活> 福建第四届艺术节> 看门道 > 正文
老戏新造 闽剧《红裙记》“是怎般夙世孽缘”
www.fjsen.com?2009-12-04 11:36? 方李珍?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红裙记》自1957年问世以来,就有多种改编本、演出本,但总不离“分别—会子—(不)团圆”这样典型的传统戏曲结构。王仁杰的《红裙记》则将结构纯粹化,删去了许多无谓的枝蔓、无趣的过场,但甄选、保留并发挥了有闽剧特色或闽文化特色的插科打诨,加上对白在文与白之间的精心锤炼,使该戏呈现出文人戏曲精致化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

在王仁杰笔下,人物遵循的是“温柔敦厚”的诗礼传统,呈现出较明显的士大夫审美取向。柳氏,和王仁杰众多的女主人公一样,温柔端庄,有教养、涵养,但依然保持着明显的民间性,使人一眼可以瞥见这是个民间百姓家的平常女子,而不是庭院深深里的大家闺秀;但这平常女子又不寻常,极具个性,而这个性又不是原剧本或其他改编本所表现出的凌厉与外在,而是一种温柔内敛的坚忍和矜持。王成龙,尽管仍无情无义,认子不认妻,但温和礼让了许多,王仁杰给他留了一丝情感的底线、一些读书人的斯文,并适当地赋予了人物真实的人性内涵,多少呈现出王仁杰的特色。

比如“追夫”一场,王仁杰将王成龙对柳氏所说的“当年我只借了你一条红裙,如今也已还了,你还要什么?”的无情之语,改成了只是王成龙的推诿之词。尤其是在王成龙驾船离去之后,柳氏由怒骂王成龙“负心贼”,改成了伤心至极的无言,更是删去了柳氏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姿将房契银两抛入闽江等细节,一句“奴伤心泪,已由江上风吹干”,已然包孕了无限感怀,透着更多的辛酸苦痛,令人回味无穷。

对人物的温和化处理,可以看作是王仁杰近年来人生态度的一个浮现,即看透世情、宽允平和。这也表现在一些小细节上,例如王达官不怨怪父亲的理由是“子莫论父母之过”“家丑不可外扬”,改为“怨生不怨死”,显然更为深刻,更见人情;王成龙以夫妻之情来打动柳氏以达到借裙的目的,在王仁杰笔下,理由则是嗷嗷待哺的婴儿,柳氏的一句“罗裙怎比我亲生”,令人潸然泪下。这样小小的改动与整理,看似不经意、不起眼,其实埋藏着深厚朴素的世理人情。


责任编辑:李峰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