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一年好像过了十年”
在被称为“中国伞都”的东石镇,鸿盛和其他大多数雨具公司一样,产品以外销为主。鸿盛公司专门生产各类晴雨伞、沙滩伞、礼品伞、冷轧钢带及各种雨具配件等。
去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风暴,让包括鸿盛在内的东石伞企备受考验。“出口订单急剧下降,下降幅度高达30%,资金链紧张,公司一下子无所适从。”王清鸿用“乌云压顶”来形容危机带来的突发影响。
而这种考验,在鸿盛20多年的企业发展史上,是未曾遇到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仅20岁出头的王清鸿决定创业,拿着从亲朋那里筹集来的几万元,从小家庭作坊起步,逐步累积发展。用王清鸿的话说,就是“一直比较顺”。“1990年到1995年,企业逐步做大,积累了第一桶金;1995年买地买设备建厂房,产量翻番;1997年转做出口,企业销售额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谈到公司的发展史,王清鸿如数家珍。
连续多年的发展,没有经历什么大风浪,平稳而又顺利,让王清鸿和他的经营团队少了一份警惕,“当时我们对形势判断不准确,依然雄心勃勃,还在谋划着下一步如何扩大生产规模,现在看来,这样的判断十分危险。”事实上,在去年的5、6月份,公司出口就出现了下滑苗头,尤其是奥运会过后,国外客户“少出货、甚至不出货”的情况明显增多。
而随后出现的订单突降,多少让王清鸿有些措手不及。“与以往的出口波折截然不同的是,这次来得更加突然,下降幅度之大也超出我们的预期,而且,当时谁也无法预知这种不利影响会持续到何时。”王清鸿和他的团队深深为之忧虑,企业上下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时,不少和鸿盛一样的东石伞企,开始转而减产,以应对订单下滑状况,个别伞企甚至开始裁员,以规避经营风险。困难面前,鸿盛该如何做出抉择?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王清鸿决定顶住压力,仍然按先前的订单计划组织生产,并且做到不裁员不减薪。
这个决定让鸿盛公司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从去年11月开始,公司的产品库存逐月递增,到今年4月,库存积压达到最高峰。“当时积压的货物达到几十个货柜,而一个货柜产品的价值有几十万元,企业资金链全面告急!”
“这一年好像过了十年!”谈到这一年多来的困境,王清鸿至今深有感触。
- 2009-12-06纺织业:集群打造海西产业竞争力
- 2009-12-04龙岩:红色旅游“红”起来 前10月旅游总收入51.8亿
- 2009-12-04冶金业:强壮海西制造业“筋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