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问题是不透明?
此前,为抑制公务消费腐败,中央曾出台数十个相关政策法规,比如将公务接待费用纳入预算、公务卡消费,等等,可效果并不明显。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公务消费存在的严重问题,正凸显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存在缺陷,不但财政支出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而且人大的预算支出监督机制乏力、缺失健全完善的行政问责制度。
“现行的财政体制,在公车使用、会议开支、招待费用、出国考察、各级政府办公大楼的建设和办公设备的配备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李成言教授指出,“同时,在有关公务消费的规章制度方面,还缺乏对公务消费的有效监督和约束机制。”
“我国公务消费存在较大的体制缺陷,从而导致腐败现象愈来愈严重。”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龚维斌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言,“首先,预算约束软化和预算外资金大量存在。其次,现行的财务报销制度和审计制度不够完善,而且即使被审计出问题,也缺乏强有力的处罚措施。第三,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不高,公众监督无从下手。第四,干部考核很少考虑行政成本,使政府官员失去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
“财政行政管理费开支,最大的问题是不透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对本刊记者指出,“政府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但按目前的体制,纳税人根本无权过问这些钱都用在哪儿了。要不政府部门就是列出某种开支表,局外人看不懂,也无从追问。”
由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公务消费实现公开透明,还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2008年5月1日,我国一部备受瞩目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知情权和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公众也期待政务公开能有效覆盖政府机关内部各个部门。
但本刊记者调查发现,这部行政法规实施一年多来,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机构,在实践层面并没有更多的行动和心理准备。公众从公开渠道很难查阅政府预算中公务消费内容的执行情况。
这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个。本刊曾报道,2009年河南省南阳市市民王清向全市181个行政部门,递交了包含7项政府信息公开的书面申请,其中主要内容是要求相关部门依法公开本单位上年度“三公消费”信息。可多数部门以保密为由拒绝。
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的落实审议意见报告显示,审计署提出将争取再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使所有的中央部门预算都向社会公开。尽管只是审计署的工作打算,但依然值得公众期待。
- 2010-01-20厘清高房价中的腐败成本
- 2010-01-20人民日报评论员: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
- 2010-01-19切实加强作风建设 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2010-01-19沈浩为何不当贪官?和亲人助廉也有关!
- 2010-01-19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