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公布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虎扑篮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中央的部署一方面说明生态环境经历了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央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而这样的整治力度也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使我们相信环境可以更美好。
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对应着当前形势的,去年夏季我国各地普降暴雨出现洪灾,8月8日干旱少雨的甘南舟曲县因暴雨引发特大泥石流,这是我国今年暴雨洪灾引发的典型气候灾难。面对这些天灾我们不得不深思,怎样避免、减少或降低因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难,要知道这些灾难的主因是气候变化,但是人类对气候的影响不可忽视。面对这样复杂的自然环境形势,中央果断决策,各界人士积极响应,全国上下正在打响一场生态环境治理的攻坚战。
从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出发,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更能有效预防重大洪灾的发生。
从中央治理环境的决心我们可以看出“人”这一关键因素对于环境的影响已不可忽视,而且近年来各界人士对于环境的积极作用也使我们看到了生态环境可以更加美好的希望。比如,社会环保组织积极开展的长江生态环境调查活动,就长江近年洪水的成因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主因还是人类活动。长江流域的洪水灾难大多因为长江上游保持水土的天然林资源过度砍伐,泥沙淤积了中下游河道从而造成河床行洪和湖泊蓄洪能力减弱最终导致灾难的发生,有了类似这样的事实依据我们便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究竟有哪些消极的影响,从而顺应形势积极调整自身生产生活。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社会环保组织还开展了保护长江上游的天然林行动,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促成了四川省政府做出全面禁伐天然林的决定,推动了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长江上游天然林禁伐的环境效益不仅使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得到有效保护,还是固碳消减CO2的重要资源。据测算我国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十多年时间里,消减了60亿吨的CO2,对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这说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极端灾害性气象的发生关键在事在人。今年长江流域极端暴雨性气候不断,造成的灾害都在可控范围之内,足以证明人的因素,只要人类朝着好的方向努力,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更美好。
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在国内,中国不负大国之责,基本实现了“十一五”减排目标。今年2月,工信部运行和检测协调局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了《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报告》。报告称,中国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70%以上。过去五年,工业能耗的大幅下降为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一五”期间,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以上,工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
联合国坎昆气候会议是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会议,中国对坎昆谈判贡献良多。从与发展中国家提出第一个有广泛共识的文件,到求同存异、与谈判对手在透明度等问题上互相妥协,这些都为谈判的转暖创造了条件。参加坎昆会议的人士还有一个共同感受是:中国应对气候问题的行动力度,超出了他们的预期。联合国气候谈判最高官员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称赞中国“超常表现”;国际能源署主席芒迪在大会上赞扬中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接下来的五年中中央政府会积极带领社会各界人士,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投入,积极投入到生态环境治理这一重大工程当中去,相信我们生活的环境会更加美好,“绿色和谐”已不远矣。(吴登明,重庆大学退休职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