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上,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讨论和评论每天都在不断被刷新。网友在留言板上自发写下了数千条跟帖,内容真实而感人:
“是时候还网络一个洁净的天空了!我们不仅需要健康的自然环境,更需要一个健康的精神环境!”
“作为家长,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个文明、干净的网络环境,让我的孩子能在网上自由地阅览,我也不用再提心吊胆的了。”
“隐去实名的网名不是挡箭牌,穿上‘马甲’也得讲文明,网络上肆无忌惮不讲道德的人,真实生活中的品质也高不到哪儿去。”
……
伴随信息社会的到来,互联网正成为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大众媒体。但是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和网络虚拟性的影响,网上违背道德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各种强迫广告、攻击谩骂、侵犯隐私、欺骗讹诈、色情出轨的行为层出不穷。在全社会力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背景下,无论是网站的从业者还是互联网的使用者,对网络文明、道德的强调和呼唤,显得顺理成章又迫切突出。
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有待提升
今年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拥有互联网网站70万家,上网用户逾1.1亿,其中35岁以下网民占上网总人数的82.6%。这些青年网民既是推动互联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受网络影响程度最深的群体。
贝静红是浙江海洋学院团委的一名老师,同时担任校内本科生的外语教学工作。2001年时,她的班里有一名男生学习成绩非常突出,可第二年时,这名学生却像换了个人,经常旷课,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贝静红找他谈心,男生推说身体不好,可让他出示医务室证明却拿不出来。后来,贝静红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该学生因为迷上了当时网络上流行的《传奇》游戏,经常白天在宿舍睡觉,晚上溜出学校到市区上网,还把游戏里赚取的积分卖掉,赚取零用钱。
这件事对贝静红触动很大。一个优秀的孩子,因为网络而荒废学业,对老师撒谎,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和那么多同龄人误入歧途?经过思考,她决定从网络使用者自身的素养着手,探究现状和对策。
2005年5月至7月,利用做研究生论文的机会,贝静红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等69所高校的学生随机发放了2500份问卷,就大学生网络素养进行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026份。
调查发现,认为网上的不良信息“非常多”和“比较多”的大学生比例为15%和53%,31.3%的大学生认为网上不良信息“肯定会”或“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还有60%的人认为这些信息会对“周围的朋友”产生不良影响。在网络道德素养的专项分析中,50%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制定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言行;40%的人认同“访问色情网站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27.4%的人对黑客表示崇拜,还有36.9%的人表示“有机会也想试试做黑客的感觉”。
“由于青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缺乏对一些网络行为伦理性质的认识,他们更多地是从猎奇心理出发考虑网络问题。”贝静红认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华东师大科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治平新近完成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呼应了贝静红的观点。在他的调查中,2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一数字比2001年增长了17个百分点。57%的大学生承认在网络上抄袭过论文;75%的大学生习惯从网络上下载盗版音乐和软件;50%的大学生在网络上讲过脏话;甚至有11%的大学生承认有过虚拟性行为。
青少年网络道德如何构建
早在2001年,团中央、教育部、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就向社会推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用“五要五不要”简明扼要地提出了我国第一部面向青少年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然而,贝静红在调查过程中,却发现不少年轻人对《公约》的认知相当匮乏。
调查中,41.2%的大学生表示“从没听说过《公约》”;40.4%的大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内容”;3.3%的大学生表示“内容知道一些,但没遵守”;只有8.8%的大学生回答“熟悉其内容,并努力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