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福建省南安市从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素质、人员结构和创建先进等难题入手,积极创新“教育培训、选拔培养、制度管理”三大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党员干部争创活力,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能力,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创新教育培训机制,破解“素质”难题。围绕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在服务群众中创先争优,采取多种方式着力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一是素质提升式。充分发挥福建电大梅山学院党员教育培训中心、东田湖山农村沼气技术培训基地、康美兰田新农民素质培训学校及乡镇党校等培训阵地作用,抓好全市“小康领路人、产业带头人、科技明白人、市场经纪人、群众贴心人”等方面新型农村党员培训,进一步提高党员的能力素质和服务水平。二是经验交流式。结合全市开展的“学习新技术、掌握乡村情、服务新农村”活动,聘请各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泉州市内学术学科带头人、科研院所专家到基层讲授虎扑篮球:龙眼、油茶、茶叶、柑橙等农业实用技术课程,使每名党员干部能够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三是远程教育式。在全市443个远程教育网络站点开设农技专题栏目,每月为农村党员播放发展农村经济实用技术专题片,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发展观念和队伍整体素质。四是整体带动式。完善以市委党校为龙头、乡镇党校为主体、乡村文化技术学校为辅助的三级联动教育培训网络,进一步提升村干部贯彻执行政策、“双带”、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及领导管理等能力。
创新选拔培养机制,破解“结构”难题。按照创先争优活动党员“五带头”标准,积极创新党员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多渠道选拔培养农村党员干部,不断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人员结构,引导并激励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中来。一是立足“内选”。注重从本村的致富能手、“八大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协会退伍军人和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头致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先进典型进入村级班子,有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创先争优活动基础。二是鼓励“回请”。充分利用外出务工党员头脑灵活、信息灵通、见多识广等优势,积极采取回请的办法,鼓励外出务工党员回乡创业,并把政治素质较好、群众威信较高、热心家乡建设的外出务工、办厂、经商的农村党员推选进入村级班子。三是坚持“下派”。落实干部下派制度,从市直、乡镇机关部门下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挂职帮扶,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主任助理,改善村党组织结构,帮助指导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从市直机关和乡镇共选派了151名年纪轻、专业强、工作干劲大的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欠发达村和不适应村挂职帮扶。四是用好“外援”。充分发挥大学生年富力强、肯干事、会干事、知识丰富、创新意识强等优势,大力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务工作者,实现全市417个行政村“村村社社有大学生”,为农村基层组织增加了新鲜血液。2010年,全市共选聘和招聘了142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结合农村重点工作的需要,有意识的把他们抽调参与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信访案件接待处理等阶段性重点工作,进行重点培养,有效激发大学生村官、村务工作者在农村干事创业的热情。
创新制度管理机制,破解“先进”难题。围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要求,创新目标管理、村务运作、干部监督、群众评议制度,着力破解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创先争优促发展的难题。一是创新目标管理责任制度。不断提升延伸“168”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创新柳城金街“179”、水头“156”、诗山“169”等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全面实施“目标管理”、“三定三解”、“公开承诺”和“亮岗履职”,对党员干部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新农村和党建等方面的工作职责进行细化公开,特别是将创先争优活动公开承诺的内容上墙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促使党员干部主动提升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创先进争优秀。二是完善村务规范运作机制。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中“组织实施”环节的“五项制度”,保障“组织实施”环节落到实处。大力推广“四议两公开”,探索将“四议两公开”融入“六步工作方法”的操作模式,不断提高村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三是健全村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村干部档案,实行备案管理。完善并落实村干部考勤、年度勤廉双述、民主评议、绩效考核、便民服务、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并进一步健全村两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着力促进村干部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四是强化绩效考评机制。专门制定出台《南安市村级组织绩效考核办法》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经济发展、党风廉政建设等24项指标进行全面考核,并落实全员责任,层层细化分解,使每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从而激励村干部促工作提效能,进一步营造创先争优、奋力发展的工作氛围。(中共南安市委创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