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 吕寒伟:扎根群众,学习民间智慧
www.fjsen.com?2011-12-22 11:26?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三、改文风更提高语言魅力 近几年来,本报一直在提倡要转变文风。正因为有了龙岩体验生活的机会,记者也找到了更好的文风和语言。 龙岩是客家的发祥地之一,客家人朴实、热情,而又好客,反映在他们待人接物上,语言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导报记者注意观察,客家人和经商的商人相比,他们的语言朴素,天然,简洁,尽显诚恳。 如果新闻报道也能用这样的语言风格,不是一样具有感染力吗? 在这样的思考之下,本报记者首先想到了白描的手法。中国文学史上的白描手法,早已有之,在诗歌、戏曲里面运用纯熟,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白描手法同样可见。个人以为,这与取自民间的语言表现有很大关系。 于是,在一篇虎扑篮球:“龙岩最危险的桥”的报道的采访上,本报记者注意观察经过这座最危险的桥的龙岩市民的心态,他们每天要小心翼翼地过桥,有点习惯,但习惯的背后,是一种无奈。 成稿过程中,记者一气呵成,以从客家文化中感悟到的群众风格和语言方式,将最危险的桥通过语言要素的组合展现出来,没有太多的修饰,却丝丝相扣。因为这篇稿件,本报记者获得了报社内部颁发的“最佳文本奖”。 正是因为有了接触群众经历,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使我们的报道拉近了和人民群众的距离,使群众能听得明白、听得进去,着力提高了向群众宣传的本领。 相比于书生的高谈阔论,在走进群众中本报记者学会了“短、新、实”的清新文风,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