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闽南日报 陈益雄:“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www.fjsen.com?2011-12-22 11:26?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在闽南日报社开展的多项“走基层”活动中,“五大战役一线行”新闻采风活动显得尤为出彩。自活动开展以来,报社组织近百人次的采编力量到20余个采访点进行深入采访,捕捉“活鱼”。在报道形式上,持续用一篇“现场新闻”,加上一篇“记者手记”和一张现场新闻照片的模式,浓墨重彩地报道“五大战役”的形象进度,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鼓舞斗志。据统计,“五大战役一线行”新闻采风活动共刊发通讯、评论和照片60余篇/幅,总字数近5万字。文章见报后,读者通过电话、邮件、通信等方式纷纷表示赞赏,认为这是一次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很好的体现。这次活动的成功给人的启示是:媒体记者采访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要“走进去”,就要满腔热忱、成竹在胸。满腔热忱的投入和充分完善的准备,可以体现出对被采访对象的尊重,提高采访效率。针对“五大战役一线行”这个特定的主题,每个采访组都提前深入了解采访对象,列好采访提纲,做好多种预案。这样,当他们带着一颗真诚的心面对采访对象时,可以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你想倾听他的声音,你和他同呼吸、零距离。8月初,记者黄妍婷和见习记者陈静要到古雷采访重大石化项目时,都提前做功课,把以前见报过的有关古雷的报道都收集起来。同时,通过网络媒体调阅大量石化项目的有关资料,为的就是在采访时做到有的放矢。她们到古雷石化项目建设现场采访时,正是因为前期准备充分,每个问题都十分到位,采访费时少、收效高。《烈日和焊花里的“空中芭蕾”——古雷重大石化项目建设现场见闻》这篇文章见报时,黄妍婷感慨地说,在烈日炎炎下,工人一边急着要赶工期,一边要接受采访,如果不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很难打开沟通之门,淘到“真金”。记者罗蓉芳和见习记者游斐渊在接到去龙海程溪采访新星食品有限公司在建项目时,对厂房建设一窍不通。为了避免在采访中因为“无知”造成失误,他们自觉补课,了解了“铁皮夹层板”、“金钢砂耐磨地坪”、“铝合金窗”等一系列专有名词,为采访铺平道路。

要“走进去”,就要吃苦耐劳、扎实深入。完成一次采访,从来就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小事,下基层采访更有可能遇到各种状况,不能做到扎实深入,就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五大战役一线行”新闻采访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许多采编人员面临着政务报道多、夜班倒班累等困难。有些采访甚至需要翻山越岭、连续作战。面对挑战,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肯定会望而却步。作为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党报工作者更应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也只有扎根群众,深入基层实践,才能更好地激发创造灵感,捕捉生动场景,挖掘动人故事,我们的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才会有清新朴实的作风、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才能创造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更好地体现党报的权威性,增强党报的传播力。记者林堃和见习记者刘慜睿要到龙文区碧湖生态园采访征地工作小组,由于征地工作小组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夜间挨家挨户进行。采访组白天跟着征地工作小组成员把房屋勘丈成果图逐一核对装订,并部分分发到村民手里;夜间,跟着他们穿行在狭窄的村道,走村入户进行采访。在农户家里,记者和农民一起喝茶、聊天,许多有关征地工作小组的情况从他们口中透露出来,采访的内容显得真实、可靠。结束一天的采访回来,已经是深夜,一篇《情现灯火阑珊时——龙文区碧湖生态园征地工作小组夜访拆迁户见闻》一气呵成,一篇有感而发的“记者手记”《向忙碌在一线的身影致敬》让人明显感觉记者真情流露。记者曾庆贤和见习记者刘慜睿采写的《弱水一瓢最温情——东山县“水战役”现场见闻》,同样来得异常艰辛。两位记者从漳州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东山,马上又跟着农村供水突击队的队员们上山,现场查看工人挖沟、铺管、接口、填土……东山县水务局局长张美光说,东山这瓢水,翻山越岭,历尽艰难险阻来到东山人的桶里、碗里、嘴里、心里。《弱水一瓢最温情》这篇文章的诞生,同样记载了记者采访途中付出的许多汗水和辛劳。

要“走进去”,就要比学赶超、争创精品。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有了扎实深入的采访,才让出好作品、出精品成为可能。一次成功策划的大型采访活动,就应当是一次记者风采大展示,是一次文风作风大比武,是一次协同作战大练兵,是一次舆论引导能力的大提升。只有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我们的报道才有源头活水,才有真实性和质量的保证,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在采访活动中,采编人员以老带新、互相促进;在写作过程中,大家勇于克服题材相近、角度难选等困难,敢破敢立,大胆创新,反复锤炼,形成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和以往报道五大战役的新闻不同,这次采写的新闻作品都是有血有肉,现场气息十分浓厚。《烈日和焊花里的“空中芭蕾”》、《弱水一瓢最温情》、《激情,成就骏马奔腾般的建设速度》、《“移山,怕什么!”》……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标题都显得充满个性,充满感染力。还有那些体现记者真情实感的“记者手记”《烈日下的“人文清凉”》、《责任是企业建设的第一道“工序”》、《抱着服务意识干事业》等,让人真实感受到记者文风的改变。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