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采写《专家级农民“保姆”吴大燊》通讯的体会

www.fjsen.com?2012-04-09 13:36?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领悟精神,贴近基层,捕捉“活鱼”

——采写《专家级农民“保姆”吴大燊》通讯的体会

东南网 李琰之

写这篇通讯,我的首要体会是要与采写对象零距离,要与采写新闻现场百分之百的完全贴近。只有深入基层生活,才能发掘典型人物,了解采访对象的真实想法。

要零距离接触新闻采访对象。虽然有吴大燊的基本材料,我也数次电话联系了吴大燊 ,总觉得可获取的信息像官样的“信息交流”和“简讯”般的生硬。只有对吴老、农户、吴老人家人面对面地采访交流;才能真切感受到吴老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精神;才能真正体会到吴老家人对他带着“怨气”的真诚的挚爱。如吴老的妻子是一位退休教师,当记者问对吴老平时下乡的时间那么久,有没有什么看法时,吴老的妻子说:“他一直都这样,习惯了。除了文革时期他呆在家里,其他时间天天都在下乡,一年在家都没满3个月。”

只有百分之百贴近新闻现场,文章才能“有感而发”、“由衷而写”。 如零距离才能看到吴老“头戴毛线帽,身穿棉袄,矮小结实”,我才能发现这个“已经年届72岁,胃切除手术后正在接受化疗的老人,与同龄人相比,吴老显得更年轻、更有活力”。

其次,通过下基层采访我真切体悟到“功夫在题外”,作为一个新闻人采访事先要准备充分,要学好中央精神,凡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方面的知识都要学习,都要“涉及”,才能与采访对象“对上号”、“谈得来”;不出“笑话”,文章才能真实。

采访前几天,我就先了解有关吴老的事迹、中央有关“三农”问题的精神等,同时还了解了农业技术的相关知识、术语。采访一开始,我利用所准备的农业知识先从农业谈起,吴老在高兴时就拿出两本厚厚的本子,一本上面记载着他去过村子的情况,一本记载着农民的联系方式。他去过的村子,每个村多少人,有什么果树、蔬菜、茶叶,他都如数家珍。

谈起技术,吴老就兴奋,他说:“退休以后,我又不打牌,又不喜欢跟人闲聊,我就喜欢技术。”

谈到病情,吴老很乐观,他说他生病以后,看到医生的诊断,就对医生说“你判我死缓了”。他的胃被切除,刀口有20多公分,缝了23针。他对记者说:“不要把它当一回事,有病就治嘛。”

谈到志愿服务,吴老说:“知足常乐,自足者为乐。我退休有2000多的工资,自己够吃够用,就义务帮帮别人。”这都是采访前准备充分才捕捉到的“活鱼”。

由于从基层中发掘出的典型契合了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精神,稿件《专家级农民“保姆”吴大燊 》被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在2月9日第55期《新闻阅评》称赞:“福建日报的《专家级农民‘保姆’吴大燊》,用典型积极引领广大干部和社会各界察农情,解农忧,为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体现了媒体在贯彻党中央一号文件所做的努力。”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