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向莆铁路> 媒体聚焦 > 正文
升锚起航向大海——向莆铁路全景扫描

2013-09-19 01:39 来源:人民铁道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本报记者王召杰本报通讯员林春华黄和平

核心提示

“凡舟行遇风难泊,则全身系命于锚。”——这是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其著作《天工开物》中虎扑篮球:锚的一句精辟论定。有船就有锚,普遍而不普通。

向莆铁路宛如一条无限延长的钢缆,将我国蜿蜒曲折的弓形东南沿海海岸线与多姿多彩的闽赣大地串联起来,形状上构成一副浮出水面的硕大无比的船锚。正是这条铁路,拉起了承载又一个“中国梦”的巨轮之锚,向着大海的方向蓄势待发……

引子在福建省绵延3000多公里的东海海岸线上,星星点点散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港湾,其中有一颗闪烁着耀眼光芒的“明珠”——湄洲湾。

湄洲湾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南宋进士廖鹏飞在其所著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记载:“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能预知人祸福……”文中提到的“通天神女”,便是古往今来无数船工、海员、渔民和游子、商贾共同信奉的神灵妈祖。如今,越来越多的船只进出这片海域,乘风而来,破浪而去,无不得到这位慈悲而善良的“通天神女”的护佑。

在紧靠湄洲湾的宽阔陆域,一条建设中的港口铁路支线已展露出它优雅的身姿,静候今年9月底与向莆铁路同步开通运营。向莆铁路由西向东一路跋涉,跨赣江,穿武夷山、戴云山,追随闽江投入大海的怀抱,即将奏响海铁联运、河铁联运的新乐章。

来自浩瀚东海的海风挟裹着太平洋的水汽扑面而来,滋润着闽赣大地,沐浴着长江南北,更唤醒了向莆铁路建设者近5年的记忆……

万众期盼

铁路梦想终实现

2008年国庆节刚过,依然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闽赣两省8200多万民众又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向莆铁路正式开工建设。从此,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又增添了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那个收获的季节里,向莆铁路近10万名建设者却开始“躬耕播种”,踏上了穿越闽赣万重山水的漫漫征途。

全长632公里的向莆铁路西起南昌市,经江西省抚州市及所辖南城县、南丰县,再经福建省三明市所辖建宁县、泰宁县、将乐县、沙县、尤溪县至“福州的后花园”永泰县分支,一支通往福州市与(横)峰福(州)铁路福州站连接,一支通往湄洲湾畔的莆田市引入福(州)厦(门)铁路莆田站。向莆铁路是连接闽赣两省的第一条设计时速200公里,以客运为主、兼顾货运的山区快速铁路,由原铁道部、福建省、江西省及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兴建,初设批复总投资为516.58亿元。

向莆铁路正式开工建设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开,闽赣两省沿线民众无不欢欣鼓舞、喜笑颜开。福建省泰宁县许多行政村的村民们自发地涌向村头,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彻四野。“这锣鼓声、鞭炮声,声声都是‘民声’啊!”县政协副主席兼铁路办主任蒋汉敏发出由衷的感慨。与此同时,在江西省抚州市,当地群众对向莆铁路正式开工建设也是一片赞誉。这一有着“才子之乡”美誉的临川文化生成地,曾经与京九铁路“擦肩而过”,这一次没有再“错过”向莆铁路。

向莆铁路开工建设,引起闽赣两省沿线民众如此大的反响,被视为“全身系命”之举,有其厚重的历史渊源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福建省的版图上,层峦叠嶂的武夷山脉、戴云山脉横亘其中,山高岭峻,云深林茂,山地丘陵占全境面积的80%,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自古以来,“东来云雨仰止,西至风雪却步”的武夷山脉阻挡了内地人出海的步伐,也隔断了福建省同内地的沟通和交流。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行路难、筑路难的福建省只能依靠闽江和东海发展单一的水运交通。同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福建省的交通状况却明显落后于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省市,甚至落后于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境内越来越多的铁路、公路穿越“天公也低头”的高山峻岭,鹰厦、赣龙、峰福、福厦、厦深等铁路及数条国道、高速公路先后建成,先民们迁徙、贸易的古道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然而,现有的铁路、公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福建省交通落后的状况,无论是质还是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1957年建成通车、曾长期作为进出福建省唯一铁路通道的鹰厦铁路,像一位步履蹒跚的残烛老人,历尽沧桑,几经改造,如今仍超负荷地承担着进出省的运输重任,不仅勉为其难,且因洪水、路害时常断道。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