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福建省“六五”普法成果展 > 正文

论法治文化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完善

www.fjsen.com?2013-10-28 15:20? ?来源: 我来说两句

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 杨朋朋

摘要:法治文化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积极努力建设,而宣传教育工作是实现法治治理的关键环节。完善法治文化建设中宣传教育工作,需要从法治理念入手,切入实际工作。同时更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治化落到实处。另外,文化产业中也应该融入法治化治理的内容。

关键词:法治精神;法治文化;

2012年是全国践行“六五”普法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继续推进“十二五”规划行动的关键期。当然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扎实进行法治文化建设的一年。

但是如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富饶的福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呢?这无疑给我们当下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就现阶段就如何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我提出以下一些想法,希望能完善我们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

一、从法治理念教育入手,切入实际工作。

要想普及法治文化到基层,要想建设好法治文化,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是最重要的。其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比如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等内容要落到实处,从而在群众中引起深刻反响,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真真正正深入人心。另外,还可以借助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使之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

(一)结合实际工作展开普法教育,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普法应该有依托,而这个依托点就是社会成员的具体工作,比如对教育工作者的普法活动就可以结合课堂文化,校园文化等内容,而不是以空洞的理论说教一味轰炸。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内容。其中,执法为民是深入推进法治理念最好的切入点,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管理活动中,行政部门占据了首要的位置。由于行政部门的工作最能贴近公民,为了更好的建设法治文化,做到执法为民,就要求行政部门做好第一道工作。比如,在税收征收过程中,是否能结合自身特点,对纳税人展开有关税收法规的教育。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又是否能在执法过程中引入一中平等机制,使被执法者认同,认可。其他部门也该如此,这样,执法为民就落实到了。当然,执法部门仍然是管理者,不能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混同。

另外,公平正义是当下社会被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也是和谐社会的终极价值取向。实现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公正,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使整个社会形成合情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带来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主要的。但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使得社会利益关系趋向复杂化。“如果这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不能有效的调整,有可能在不同群体之间造成对立,”1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所以平衡社会利益、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并对生活困难群众给予关注,给予帮助,就能维护社会公正,使各个阶层实现共赢,共享社会改革发展进步带来的成果。?

(二)树立新的时代精神,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离不开精神上的支持。最近因“小悦悦”事件而引发的道德滑坡论的争执,说明了我们有必要持续深入地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的建设教育。因为良好的道德是法治理念得以贯彻的保障。一个不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很难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认产生认同感。笔者认为,可以在全省各行业结合各自的职业掀起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内容的演讲比赛或歌咏比赛等的活动,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标尺,确保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另外时刻不能忘记爱国主义的教育,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新的时代精神追求,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行为规范提供智力支持。

新的时代精神不是口头上的,不是教条式的,而应该是实际行动中的。首先要从广大干部群众做起,尤其是基层干部群众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各机关各组织以热爱福建建设福建为己任,为建设海西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做好本职工作,把对家乡和人民的热爱赋予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做好手头的每一项工作,日积月累,同样可以创造出让全省人民满意的成绩。

其次,各类社会事业单位组织主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文化建设中多挖掘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容,以新的形式放射出来,做到有成果,有反响。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新闻媒体应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正确积极的信息,比如可以开辟专栏、制作网页等形式,让网民们随时看到有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作品,不断被感染和熏陶。文化部门应该引导文化工作者以文化人的视角,创作更多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让人们在文化产品消费中,比如在阅读过程中,在观看电影过程中,感受爱国主义、感受新的时代脉搏。

还有,全省教育部门,尤其是各类学校可以摸索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比如通过手机播报、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加强革命历史、传统文化等爱国主义熏陶教育,也可以多组织去革命老区游览让青少年学生了解党的光荣传统,还应对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加大维护力度,精心组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使之成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使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成为青少年的一种精神力量,曾而能从中汲取营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精神宣传教育活动。

法治精神教育,方式方法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方法能起到抽茧剥丝,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人产生冗长、拖沓、形式的感觉的活动总是不被大家喜欢的。如果能寓教于情、寓教于娱、寓教于乐,比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比赛、文艺晚会等形式,让人们能切实感受到这些思潮。

首先,把对群众的法治教育活动同群众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既应利用重大活动的机会,比如建党建军纪念日活动、国庆活动等挖掘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让里面的人物、事件从新走进人们的脑海,走进人们的思想。其次日常生活中的感召启迪也是重中之重,如果我们能善于发现提炼、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赋予这些藏在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新的时代精神,让法治精神不断深入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普法宣传教育成为常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法治化的实现是以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法治意识为基础的,”2法制宣传教育应培养公民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敬,使公民以知法守法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以知法守法为荣。

(一)普法不仅仅是传播法律知识,而是法律信仰的建立。

实事求是的讲,我国公民缺乏对法律的信仰,所以更要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让我省首先成为法律信仰大省。法律信仰建设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在机关文化中培养法律信仰。公务人员的执法水平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所以普法教育应该以公务人员为龙头,打造和建设以“法治、廉政、民本”为核心的全省各机关的法律信仰。第二,在企业文化中培养法律信仰。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依法诚信经营,企业要想长足发展,企业文化更需要融入法治文化,在企业中建立法治信仰,能实现普法效果同企业效益齐头并进,也能提升企业诚信守法的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第三,倡导和组织各种法治文化活动,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培养法律信仰。可以根据乡村、社区、学校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员构成,采用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想结合的方式,在法制实践中,比如重大社会案件中,逐步建立起法律信仰。另外,提高公民依法维权、依法处置矛盾纠纷的意识,这也是建立法律信仰的重要手段。

(二)创新法制宣传的方式,营造法治文化的氛围。

在法制宣传过程中,创新法制宣传方式方法尤为重要,大力营造法治文化氛围也是重要保障。就我们福建省而言,可以建设海西经济区为契机,创新思路,策划组织开展一系列内容全面、形式新颖的宣传活动。另外认真组织参加“五五”普法神州行全国媒体系列宣传福建站活动,宣传“五五”普法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海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参加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全国法制宣传漫画作品展览。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制宣传,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等活动。此外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办好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栏目,开展深入持久的法制宣传教育,营造立体普法的氛围。最后可以建立完善法治宣传一条街、法治文化广场,在重要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建立法制宣传阵地,还可以探索开辟手机、网络电视、远程教育等新的宣传渠道和手段,不断扩大法制宣传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结合全国“六五”普法规划,结合我省实际认真制定法治文化建设计划。“在“六五”普法期间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把法治文化建设与法制宣传阵地建设结合起来,”3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充分利用巴士广播、手机电视、海峡都市报、以及网络等阵地,传播法律知识、畅谈法律案例。同时挖掘传统文化、旅游文化、环境文化,使之体现出法律知识。最后还可以充分运用广告牌、电子显示屏、橱窗和手机短信等载体不断传播法治信息,全面推进全省的法治文化建设。

(三)继续推进公正司法,着力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

公民的法律意识的提高,可以促进全社会知法、守法、用法。但是真正形成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文化,只有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才能形成。“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举动祸害尤烈,因为后者不过是弄脏了水流,前者却破坏了水源”。“法律能保证公民安全、能伸张正义、能维护社会秩序,使受害者得到救济,使不公的利益分配得以纠正,只有这些目的实现了法律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的价值才得以彰显。”4而司法活动是公平正义法治价值体系形成的主要的活动。司法活动最能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为只有执法和司法公正,才能维护社会公正,使整个社会成员遇事先寻求法律的途径。当然,我国也在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整合法律治理与文化,提高我省软实力。

法治治理是指实现全社会法治化管理,这需要要需要执法人员提高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也需要把法治治理纳入整个大文化的建设中,更需要整合法治治理和文化的关系,是两者相互交叉、相互促进。

(一)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文艺创作,占领文化的先头阵地。

社会法治化管理,离不开法治理论的指导。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指导。理论工作者应多注意研究当前社会的新问题、新现象,并提出策略,提出应对方法,比如对城乡文化的构建中如何从法治角度去规范,去引导。当然也要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理论,不能总是依靠前人的成果,不能坐享其成。“法治理论要注重继承吸收传统的法治思想,也可以吸收外国先进法治文化,同时使之“本土化”。”5

为了使法治文化产品占领文化产品的先头阵地,应该重视发挥专业文化团体、电影电视作品、知名人士的作用,让他们以身说法,以剧演法,从而贴近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法制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比如法制散文、法制小说,让法制文艺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不断提升公民的法治文化修养,从而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增加公共法制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我省应率先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地市可以根据实际条件,有次序地向社会开放公共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以农村基层和闽西地区为重点,继续推进文化下乡活动,建设文化惠民工程。

首先,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利用好基层文化资源,来为法制宣传服务。多利用城市的广场,开展群众性普法文化活动。其次,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我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提高法制文化产品的供给。

(三)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经济的中坚力量,加强文化产业中的法律治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也异常繁荣。全国都展开了文化产业的大建设,我省更不应该落在后面。文化产业比如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能积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产业还能带动其他项目,刺激经济增长。“要发挥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需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个工程中就应该加强文化产业中的法治治理。”6比如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市、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的话,就需要政府给予政策引导,提供法律保证,保护文化企业的地位提高,保证文化企业的利益。

现在的文化产业正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发展,但是却欠缺一些硬性的规则,这亟需法律制度的规划与引导。比如网络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矛盾,文化科技创新中的依据,文化产业技术标准的提高,都需要法律给出明确的界定。

另外,法律法规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中也能发挥巨大作用。所以加强文化产业中的法律治理,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经济中坚力量不可省略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二、论文类

[1]王渊:《论法治文化建设中法律意识的提高》,载《商场现代化》2010第27期。

[2]康建辉:《和谐社会建设中法治文化基本问题研究》,载《西北大学学报》2009第4期。

[3]胡志民:《都市法治化与法治文化建设》,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第3期。

[4]向乾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文化建设》,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5期。

[5]严励:《构建法治文化与提高公民素质》,载《同济大学学报》2007第2期。

[6]朱丽霞:《浅论法治视野下的廉政文化建设》,载《理论月刊》2010第11期。

[7]吕建磊:《谈法律文化在加强法治建设中的作用》,载《价值工程》2010第3期。

[8]高勇:《新加坡廉政建设的法治与文化因素探析》,载《河南大学学报》2009第3期。

  • 责任编辑:肖月青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虎扑篮球_虎扑nba-社区*论坛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