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 正文

记住一座村庄的名字

2014-06-17 00:55:00?卢一心?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在中国的土地上,不知有多少座村庄,而一座村庄的名字能够被外界关注并记住,绝非偶然,必有其独特之处。尤溪有个桂峰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尤溪是朱熹的故乡。说起朱熹,天下读书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所谓“北孔南朱”指的就是他。孔是谁应该用不着说的吧?而能够与孔子齐名,足见朱熹的的伟大。桂峰村位于尤溪县洋中镇之东北向,海拔550米,为半高山谷地。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历史上曾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2007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从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走进桂峰村,你会惊叹于其古建筑所透露出来的古文化品位和层次。因此,可以用一个“古”字来形容和概括,古道、古街、古树、古书斋、古碑刻、古画、古族谱等。据介绍,清代以前的古建筑就有39座,而且,保存还很完整。

不过,尤溪桂峰村也不是一下子就引人关注并被记住的,外界的目光也不是一下子汇聚而来的,而是从历史时空穿透过来。当我们来到桂峰村时,我看见了四下逃窜的河流和山路,而历史就躲在角落里,有的夹在门缝里,还有的藏在墙壁中,以幽远的目光和神情观看和静听我们的到来和脚步声,包括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历史的呼吸声是厚重和混浊的,桂峰村给我的印象是熟悉和陌生的。

据悉,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祐七年(1247)承祖训于此避世隐居、耕读传家。非常有意思的是,自肇基以来,桂峰村全村只有一个姓氏,即蔡氏家族,而历史上的桂峰村,人才辈出。据记载,明清两代有进士3名,举人12名,秀才412名。解放后,中专以上达数百人之多。其中大学生107人,硕士7人,教授、工程师多人,难怪有“桂峰无今古,学海有后人”之美誉。

作为名门之后的蔡长,做梦也没有想到,当年,因金兵南侵,小朝廷偏安东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北而南,而择此地而避居隐世,后来,竟会有一条尤溪至福州的官道从桂峰经过。桂峰村因此成了当时尤溪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转站,这也是桂峰村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繁华之地,并有“小福州”之称的原因。这真是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屈指数来,自蔡长以来,蔡氏子孙在此已经隐居了760多年了。然而,这里当年的繁华也是有记载的,“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这是当时桂峰情景的真实写照。历史证明,近800年来,蔡氏子孙在这里奉行“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才使文化氛围浓厚起来。蔡氏祖庙拔地而起,蔡氏因此成为方圆百里内的名门望族。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均依山就势分布于村中的三面山坡上。层层迭迭,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真可谓旋踵即景、移步换天。漫步村中,宛如涉足于一片梦中仙境。许多专家学者来桂峰参观后惊叹:“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这样的记载并非徒有虚名,现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可以见证。

不过,此地原本不叫桂峰村,而是叫“蔡岭”或“蔡岭头”,后来,随着蔡氏子孙的繁衍和兴盛,并在周围大规模开荒造田,建设村庄,铺设石路,广种桂花,遂改村名为“桂岭”。再后来,才正名为“桂峰”,直到现在。然而,我想桂峰村之所以能够被授予“历史文化名村”,肯定和朱子有关。诚如以上所说,尤溪是朱子的诞生地,中国历史上“北孔南朱”之说法,足以证明朱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份量和重要性。换个说法吧,一个能够出圣人的地方,其厚重感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子为自己的诞生之地所写下的诗句。史书上记载,北宋宣和五年(1123),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寓居于此。南宋建炎四年(1130),朱熹在此诞生。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宝佑元年(1253),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由此可见,尤溪作为朱子的诞生地,其对桂峰村的影响力不容置疑。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之桂峰村,因为成了“历史文化名村”,历史遗迹也就是景点保护完好,其中,以蔡氏祖庙和蔡氏宗祠最有特点,蔡氏祖庙始建于宋元时期,现存建筑基本完整,地形十分独特,背倚青山,面朝绿水,龙脉雄伟,案堂俊秀,地理先生称之为“飞凤衔书”。堂上高悬“九峰毓秀”、“进士”、“举人”、“文魁”、“武魁”、“五代同堂”等匾额。三楼大厅两侧分置两个圆窗,寓丹凤之双眼。整座建筑四周环有石砌走廊,屋后有五层花台,花台沟边左右各有一口小水井,清泉汩汩,誉为风水的“龙眼”。可见,传统文化传承浓厚。蔡氏宗祠位于石印桥上游。楣柱悬挂清乾隆宰相、内阁大学士蔡新亲笔题写的“人心知水源木本,庙貌报祖德宗功”的联筒。额悬“着存”、“进士”、“兄弟举人”匾,左悬一匾,文曰“钦命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学院邵享豫为文魁同治戊辰年乡荐中武贡生蔡扬章立”(见图之古匾)。前左悬今人立“兄妹硕士”匾,前右悬今人立“硕士”匾各一方等。登斯堂者,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桂峰村人是很聪明的,善于从自然界中获取启示,而且,说话很幽默。那天给我们当导游的是一个男性,其貌不扬,其它地方的导游大都是嘴巴很甜长得又很漂亮年轻女性,可是别看眼前这个皮肤黝黑有点像山里庄稼汉,当起导游来却一点也不逊色,不但把桂峰村每道沟每块石头都讲活,讲出故事来,还不时冒出几句半晕半素的小段子来逗趣,真是太有意思了。从他嘴里就听到这条谜语:“远看像亭子,亭中出举人;年轻被人骗,年老骗别人”,谁能料到,谜底竟然是陈列室里的一个竹制鸟笼,据介绍,这个圆形鸟笼是以鸟诱鸟的诱捕工具,主要是用来诱捕鹧鸪。原来,经过长期观察,聪明的桂峰捕鸟人发现鹧鸪好斗,便利用“一山不容二鸟”的习性,用竹子制成圆形鸟笼,再抓一只鹧鸪,关进笼里,用黑布盖起来,提到有鹧鸪出没的山上安置妥当,再在附近设置捕鸟陷阱。圆形鸟笼里的鹧鸪,会不停地鸣叫。闻声而来的鹧鸪,以为有同类来抢占山头,遂逼近鸟笼“挑战”,不料却陷入鸟笼外的陷阱。这就是这条谜语的由来。

桂峰赏桂更是一大乐事。桂树结桂子,由于“桂子”与“贵子”谐音,当地人对桂树的珍爱程度就用不着多说什么了。民国《尤溪县志·古迹》里有这样的记载:“乡之外有岭数百级,环岭皆桂,四时花放,香气袭人,距里许尚带余馨……”如今的桂峰,虽见不到“环岭皆桂”的景象,但尚有几株古桂树,可资品赏。在“印桥皓月”处,石桥旁有4株桂树,每年深秋陆续开花,清香飘逸,赏心悦目。在古建筑“玉泉斋”旁边,有株古桂树一年四季都开花,被称为“月月桂”,已有400多年树龄。由于“月月桂”长在穿村而过的小溪上游,而“桂子树”位于下游,故村子里有这样的老话:“桂峰有桂,上游开花,下游结果,先因后果”。

此外,最具有诗情画意的当属位于村中心的“印桥皓月”景区,四周酒肆、商店、作坊林立,酒香、肉香、花香沁脾。置身其间,仿佛看到桂峰过去那种繁华的景象。所谓印桥,即“石印桥”,始建于明万历 32 年(1604),因桥下有一方巨石如印而得名。总之,据了解,蔡氏自蔡长始至今已在桂峰繁衍34代,裔孙开基发展遍及各地。承祖训以耕读传家,尤其崇文尚学,历代儒风不衰。现存明清时期的书斋有“玉泉斋”、“泮月斋”和“后门山书斋”等。墙上张贴的许多科举捷报,至今仍依稀可见。30几座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年代的古建筑中,有一条则是相同的,那就是突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对后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十分巨大。我想,桂峰村是非常具有诗意的,至少让我印象深刻。

同时,我还想说的是,尤溪之所以能出圣人,而桂峰村之所以会有那么显赫的家族渊源,或许和它地处闽中、戴云山脉有关。同样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戴云山脉为福建第二大山脉,山脉横贯福建中部地区,主脊贯穿尤溪,主峰海拔1856米,雄伟挺拔,气势磅礴,素称“闽中屋脊”。此外,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茂密、群山连绵,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动物有苏门羚、云豹、豹猫、黑熊、鹅掌楸、福建柏、油杉、黄檀等。这样的地区没有不扬名的道理。不过,美誉之下的桂峰村,一头已经埋进历史,另一部也逐渐凋零,如冬天树上的残叶,再怎么也看不到当年的繁华了。譬如当年沿村中小河两边的店面,叫卖声和阁楼上青春女子的倩影已不见了,还有那凉在吊脚楼阳台上的衣裳,包括那些途经此地,在此过夜的那些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的音容笑颜。总之,昔日的盛况已经不见了,只能凭想象去恢复当年那多姿多彩的情景了。或许,这就叫历史。

毫无疑问,桂峰村是一颗“闽中明珠”,值得引为关注。况且,它已经不只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注脚,而是另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以及文化的延伸。换句话说,记住一个村庄的名字是不容易的,而一个村庄的名字会被记住更加不容易。正因为如此,请允许我套用一句佛语来结束此文:“桂峰村是桂峰村,桂峰村不是桂峰村,桂峰村还是桂峰村。”是的,桂峰村越来越有诗意和境界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