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虎扑篮球:,有个畲村
2014-07-25 09:02:48? ?来源:百花文艺网 责任编辑:陈晓青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畲族钟姓先民的光荣足迹 虎扑篮球:畲族姓氏的由来,畲族长篇叙述歌言《高皇歌》将其附会入盘瓠传说。在闽东等畲族聚居区,由于长期民族歧视的缘故,大多数山客人已经同当地汉人一样,认为畲族姓氏源起颍川、冯翊等中原古地。畲族有钟、雷、蓝、盆、娄五大姓。畲族儿女有很强的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不管为生计也罢,社会动荡也罢,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中华大地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延续着特有民族的光荣。 自春秋战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即已进入铁器时代,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形成,随着汉民族如雪球般向四周蔓延,锄耕与畜耕并重的农业生计模式,也带到其他新建的汉族农区。然而栖息于大山深处的畲族,自从隋唐至明末清初以来,依然处于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并辅以狩猎经济阶段。明代谢肇淛曾经亲历过闽东北畲民“畲人烧草过春分”的壮观情景:“……过湖坪,值畲人纵火焚山,西风甚急,竹木迸爆霹雳。舆者犯烈炎而驰下山,四望十里为灰矣”。在清初顾炎武的笔下,闽西南的畲族有这样的劳动场景的描写:“随山种插,去瘠就腴,编荻架茅为居,善射猎,以毒药涂弓矢,中兽立毙。”又对畲民进行生动的生计描写:“椎结跣足,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即他徙”。畲民不避艰险,勇敢面对自然的挑战令人称羡。但是,他们也遭遇到冷漠的眼光。清代的文人周荣椿在《处州府志卷30·艺文志诗篇》中写道:“攀涉重岩艰,依栖穷谷僻,斫畲刀耕举,烧畲火种墌。……开垦有畸零,树艺无空隙,舆丁及担夫,余力耐劳剧。笞辱等人奴,谋食不遑惜……三五女负薪,鬻市两脚赤,筠筒绿拥髻,布幅青搭额。州人辄鄙之,相视笑哑哑”。由诗中所见,不管生活如何困顿,社会地位如何卑微,畲民总是能够克持自守,坚忍不拔;其超人毅力,令人称道。 闽西畲民类似的生计模式,在清初长汀文人范绍质的《瑶民纪略》中有更加形象的记录:“种山为业,夫妇皆作……粪田以火土,草木黄落,烈山泽雨瀑灰浏田,遂肥饶播种,布谷不芸籽而活。精射猎,以药注弩矢,着禽兽立毙。供宾客,悉山雉野鹿狐兔鼠蚓为敬。豺豹虎兕间经其境,群相喜谓野菜,操弩矢往,不逾时,手拽以归”。对此,长汀人杨濬以诗相和:“姜薯芋豆种山椒,叉木诛茅各打寮;夜半风声呼野菜,强弓毒矢竟相邀”。而同时代的永定人巫宜耀,则在《三瑶曲》中以浪漫的笔调,诗化着闽西畲民恬淡的刀耕生活、高超的狩猎技艺以及畲民雪夜集体狩猎的情状:“青山何地不为家,无数祾禾夹道斜;更问一年鲑菜美,斑衣竹笋紫姜牙……生平射猎善神奇,饱寝雄狐大兕皮。夜半酸寒闻角处,声声卷地北风吹”。至于定耕后的浙江景宁畲民,亦部分保留了狩猎和游耕遗风:“景邑民居在岩谷,常持鸟枪以角禽兽……而业者鲜矣,为善猎,畲民尤为习者……其出而作,男女必偕,皆负耒负薪于清嶂绿野间,倚歌相和……贫不能存,则亡徙以去”。 如此翔实的资料,告诉我们:畲族的先民们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他们不惧风雨,哪怕屡遭踬踣,备受迁徙之苦,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搏斗精神,延续着特有民族的光荣。 不过,在解放以前,在大汉族主义和统治阶级的压迫歧视下,畲族被汉人侮称为“老畲客”、“臭畲子”、“畲母”、“畲婆”、“蛇人”、“死畲人”……畲族人民受着统治阶级和大汉族主义的压迫,没有政治地位,不但经济上受着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还受着严重的压迫。具体表现在“八怕”和“四无”上。“八怕”是:怕土匪,怕官兵,怕抽丁,怕盗窃,怕拉夫,怕逼租,怕派款,怕辱骂。“四无”就是无土地,无势力,无钱财,无依靠。解放前,在闽东一带的畲民中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辣椒当油炒,番薯吃到老。” 番薯自明朝万历年间,从吕宋传入我国福建后,由于这种农作物对土地质量要求低、耐旱,又比稻谷产量高,很快在我国山区推广,成为山区农民主要的食粮。据文献记载:“邑土坟衍,绮脉交错,禾黍菽麦之属,盈于原隰。其山田硗确,畲者悉种薯芋以佐粮食,贫民尤利赖焉,吃“番薯丝饭”。 尽管家居不定,生活备受艰辛,畲民依然很看重教育。他们深知要融入华夏民族大家庭,首先要提高本族的文化素养。自隋唐到明清日臻完善的科举制度,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储备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中国汉族村落历来重视耕读,以期望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之梦。但是,畲族如同其他处在华夏边缘的少数族群一样,由于政治歧视、经济薄弱以及独特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等因素,长期成为封建文化教育资源的边缘人。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聚落分散,彼此交通往来极为不便,因此在畲区缺乏系统完善的教育机构,畲民识字者极少;长期只能靠口耳相传的山歌,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轻易不敢奢望跻身于科举之路。 正如吴楚椿在《富民考》中所载:“顺治间,迁琼海之民于浙闽畲民,而处郡十县尤多,在青田者分钟、雷、蓝、盆、娄五姓,力耕作苦,或扛抬山舆,识字者绝少,土民以异类目之,彼亦不能与较。我国休养生息,人文蔚起,畲民有读书者,入衙门充书吏,未敢考试,间出应试,土人辄攻之,曰‘盘瓠遗种’云云”。 又据《重纂福建通志》所载:嘉庆七年(1802年),福建福鼎县童生钟良弼赴福宁府考秀才,县书王万年串通生监,污指畲民为“犬养”(犹闽南语骂人的话:狗生的)和“贱民”,将钟良弼赶出考场。此事激起闽东、浙南畲民的公愤,在族众的资助下,钟良弼从县至省反复程控,最终由福建巡抚李殿图审理,才获胜诉并考中第20名秀才。此事令畲民欢欣鼓舞,并编成脍炙人口的长篇山歌《钟良弼》,传唱于闽浙山区。畲民们对此山歌百唱不烦,百听不厌,体现了他们对封建大汉族主义者的不满和渴望分享文化教育资源的诉求。 在钟良弼事件的鼓舞下,嘉庆八年浙江青田畲民钟正芳代表畲民呈文浙江省府,要求科举考试,得到巡抚阮文达的同情,阮文达会同浙江学使文宁一起联名奏请朝廷,畲民最终获准参加科举考试。 综上所述,畬家儿女一路走来,备尝艰辛;但他们百折不挠,以超人的毅力,傲立于众民族之林而毫无愧色! 虎扑篮球:钟宅畲族的源流嬗变与今貌 钟宅,虎扑篮球:钟宅畲族社区(原钟宅畲族村)位于虎扑篮球:市禾山街道,是岛内惟一的少数民族村。该社区东北两面临海,西与原县后村接壤,面积3.5平方公里,分为9个村民小组,聚居着3000多名畲民。 据载,虎扑篮球:钟氏先祖原居于河南省许州颍川郡朱昌县安邑乡,后迁徙至福建海澄县屿上村居住,于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移居钟宅社,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畲族在其历史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汉等各族群彼此互动、混化、交融,因此其族源众说纷纭,有“外来说”(来源长沙武陵蛮)、 “土著说”(源于周代闽人)、“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和“河南夷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其中又以山歌为盛。他们现在以社区里的学校为平台,建设了畲族文化长廊,以图画、教学等多种方式传播畲族文化。 辞旧迎新的日子,总是民俗活动最频繁的时候。佳节到来之时,满街的彩带烘托了一种节庆的氛围。对钟宅民俗文化研究颇深并著有《大厝·钟宅》一书的强涛先生认为,畲族是一个很重视节俗的少数民族,古时他们从山里来到沿海,因而他们的节俗已经很虎扑篮球:化,与汉族节俗 互有交融了。现在年节又到了,庆年节、“吃祖墓”等习俗,使这个古村充满了喜庆氛围,洋溢着盎然的生机。 民俗文化蕴涵着民族古老信仰。在春节、春祭等民俗活动中,钟宅人至今仍然在演绎着本族特色的习俗。但也有一些民俗融入闽南当地的民俗,比如对神明的信仰, 包括正月初九“拜天公”等。如今村口的街上,一些节庆的食品也纷纷上场了,红龟、炸枣、发糕……直引诱得人们垂涎三尺。 在钟宅村的东北处,有一座宗祠,站在宗祠前面的大广场望去,前面就是五缘湾海域了。这里原来是滩涂,是钟宅人讨海生活的地方,但是刚好有一条海沟,横亘而过,而竖着许多牡蛎石桩的滩涂在海沟的另一边,这使得钟宅人的讨海生活变得更加的艰辛。一个钟姓老人回忆说,牡蛎丰产的时候往往正值寒冬,但收牡蛎要 过海沟,所以那时都要脱掉外衣,光着膀子,有的人甚至连裤衩都不穿,背着背篓,握着叉子,趟过海沟,去采收牡蛎。为什么要脱掉衣服呢?因为过海沟时全身都湿了,过了沟再穿上。如果不脱过海沟,衣服湿了就容易冻坏身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讨海生活里,钟宅人为自己带来丰硕的劳动所得以外,也练就了自己坚韧而刚毅的性格。站在宗祠的广场上环顾着这个村落,大家看到了勤奋而坚韧的钟宅人用种田、养殖、捕捞牡蛎所得,倚着山势,逐渐修造起座座红砖大厝、红砖楼以 及气派的庙宇等百年建筑,就连钟氏宗祠也显得比一般的宗祠大气派。古村里现存的古建筑都带有飞檐、斗拱,配有砖雕、石雕、木雕的饰品,表达畲族人对生活环 境的重视。这些建筑虽然在岁月的催促下渐渐老去,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畲族人当时创造的辉煌。 临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钟宅畲族人大海弄潮的个性,他们并不固守本土。远在古代,钟宅人就热衷于下南洋,过台湾,去闯荡创业。钟宅人下南洋的亲戚很多,知名的如钟佑秧,靠着勤奋与机灵在南洋开了一家大当铺,赚了钱回来建造了钟宅最漂亮的红砖楼——福寿楼,还有当时在西洋人群中名气很大的南洋“船王”钟威廉 (Willian),也就是钟福华。这些人在海外给钟宅人争了气的同时,也不忘反哺自己的家乡。同样在历史上,许多钟宅人驾舟过海,开发宝岛台湾,在台湾 岛上繁衍发展。虽然经历了很长的历史,传衍了好几代人,但他们对根的认同和对祖地的眷念是令人感动的。 在村里,德高望重的钟益民老人讲述了一段台湾钟姓回来寻亲的故事:前不久,台北又一姓钟的先生就凭着祖上传下来的一个地址,“同安县二十四都钟宅“保”,历经周折,找到了钟宅村。风尘仆仆的他告诉钟老先生,找到这里不容易,此前他找到同安的钟宅,得知同安钟宅姓洪而非钟,机缘巧合,在场有一个人告诉 他,岛内也有一个村子叫“钟宅”,不妨去看看。果然,畲族村落钟宅就是台湾同胞所要找的钟姓村落。原来,历史上虎扑篮球:岛属于同安县管辖的,因此“同安县”地域就包括现在的岛内钟宅村。钟先生说,在台湾的几代人一直梦寐以求想找到自己根之所在的“二十四都”姓钟的古村,这一次终于找到了。钟益民老先生有些遗憾地说,但那一次还不能告慰于他,因为认祖归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从大的方面可以确定钟先生的先人是从钟宅过去台湾的,但钟氏族人在虎扑篮球:岛上已繁衍了六百多年,形成了许多“房头”,一时没有办法确认台湾钟先生具体要归属哪个“房头”,钟先生怏怏而归。没想到,过不久台湾的钟先生又来了,实在令人感动,一个台湾人为了实现祖辈们认祖归宗的夙愿,这么执着,这么真切,真是血缘使然啊。 作家冯华曾说“钟宅离台湾海峡很近,它的文化与台湾也有密切关系,这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就很有意义。虎扑篮球:城市内涵和价值随时间推移会因此越来越珍贵”这段话其实就表明了钟宅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三访钟宅村 儿时,我就会吟唱一首顺口溜:“一殿(前)、二何(厝)、三钟宅、四莲坂……”。它依照旧时禾山乡的村子由大到小的排列,是有心与有闲人士的乡野发现与情趣的集中体现。古早时的禾山乡,一个个自然村散落在鹭岛上,村子与村子之间,隔离的是一片片的稻田和菜畦,一条条的小溪,一排排的树林子……钟宅村被视为第三大的村子,她静静地蛰居在鹭岛的东北部,最奇的是,这里还住着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我向来喜爱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猎人笔记》,闲暇时也爱骑车四处转转。于是,我曾经三次单骑走访钟宅,深入畲族之乡。 2005年冬季,我开始了畲乡之旅。单骑逛畲村,心情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进入到上个世纪70年代旧江头的风景里。当然,我贪图的还是她的静谧和那些旧时的建筑,以及矗立在村中一条条小巷里的老榕树。畲村的巷道很有意思,就像车辐的排列;每家每户都有一个门牌号。这样的格局和编排,不由得使人想起了《水浒传》中组织严密的祝家庄。 从村口进去的那条街最豪华,也最没诗意。而当你扎进这车辐的轴心,也就是各条小巷的汇集处时,那老江头的旧影马上就浮现出来了。那里有一株飘着髯须的古榕,摇曳着一树翠绿的叶子。古榕下闲坐着七八位老人,正在闲谈着,说到趣味处就露出自得的灿烂笑容,而有豁口的嘴巴,则装满了人世的沧桑。钟宅的凛冽海风,一律把他们的脸吹成黧黑。他们老了,就欢聚于此,看日出月落,看云卷云舒的,好不惬意。我想,这些老者也许没多大学问,但是看看他们气定神闲的样子,就会觉得他们好像个个都是老子或者庄子似的,正以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同两千年前的大贤促膝畅谈。我询问一个章老汉,他原本来自外地,在钟宅村的这条小巷修鞋、补锅已经8年了。他说: “刚来到这时,这里的人都是不穿鞋的,当时我的心都凉了,太落后了。”章老汉说,“当时的路都是石子路,不像现在用水泥铺的,2001年前后,人们才陆续穿上了鞋。后来,附近有了工厂,人们盖起了房子,将房子出租。” “很奇怪,这里人都不工作,一窝蜂地盖房子出租赚钱”,章老汉说。 “今天怎么这么早回来呀!”章老汉和一当地的老人打起了招呼。原来这位老人刚从“老人活动中心”回来。 这个被称为“老人活动中心”的地方,正是位于街道尽头的这棵榕树下。老人们常在这里乘凉、闲聊。村里人说,该榕树并不是村里最老的,但是十分阴凉。夏天在榕树下乘凉,是件很惬意的事。榕树不高,有些枝丫触手可及,老人们或一人独坐,或是三五个聚集,没有泡茶,没有打牌,仅是单纯地闲坐着。有些爱闲聊的,会凑到比较热闹的群里。 一位村民介绍说,最早一些老人觉得和年轻人谈不来,在家里碍事,为了缓和家庭矛盾,来到榕树下乘凉,好图个省心。渐渐地,老人多了,这里成了村里一道比较特殊的风景线。村里有20多株古榕树。如今,钟宅村纳入规划,老人们也在发愁,多年来他们已习惯榕树下的日子。 离开“轴心”,我拐进了一条小巷。那悠长、悠长的巷道,仿佛诗人戴望舒笔下的《雨巷》,虽然没有雨的淅沥,也遇不到丁香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只有下午四五点的阳光橘色般地斜洒下来,却让人的心微醉。因为,在这巷道里,我闻到了久违的农家气息。看到了猪圈和牛舍,并且闻到了干牛粪那并不怎么讨人厌烦的新鲜气息。同时,从旧时农舍大门旁的狗窦里,还不时窜出一两只小狗来,冲着陌生来客吠叫了几声。然后巴咂一下舌头,盘下后腿坐在门前,以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守护着身后的院落。 村里一律是静,深巷中的古榕伸展着长长的枝条,把一间间矮房、猪圈、牛舍,拥掖在自己的身下,就像是只绿色的老母鸡。而深巷里,也时常有人在自家门口,摆着桌凳下象棋。已近黄昏的日头,从榕叶的缝隙透射过来,在下棋人和观棋人身上,叠印成美丽的图案,并且随着日脚的静静移动一直变幻着。周遭的一切,处处有时间,又处处无时间。我这个有心人,自然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时间的坚定脚步;但是,我乐意忘却时间。 我钻了好几条巷子,心中盈满了看到老家旧影的新鲜与幸福。闲暇时扎进某地,兴许就扎进发黄的历史画卷里,扎进曾经和父母亲温馨一处的生活场景里…… 第二次拜访畲乡,是在2008年。我再次骑车顺着南边的一个“车辐”,来到了钟宅村最尾端的地方。在那里,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牌坊,全由大理石砌成,上面镌刻着“澜海宫”三个鎏金大字,两旁的对联是:“澜海宏深无上道,观音露泽有缘人。”牌坊的后面立着一尊观音像,像前是一个袖珍荷花池。其后,是一个大大的中庭埕地,中庭后,就是澜海宫的正殿了。正殿高于平地约三米多,沿着石阶而上,仿佛来到二楼。阶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碑文,说的是:澜海宫始建于600年前,历尽沧桑,年久失修。畲族乡民于原地扩建翻修,宫宇鎏金焕彩……碑上还刻着捐建者的芳名,密密麻麻的,都是钟姓。 我又顺着东边的一个车辐,来到了钟宅村的祖祠。这祖祠坐西朝东,祠前的埕地,有一面长达近20米的屏风。埕地很开阔,上面立着三副两米多高的石柱。每副石柱都是两块对称的石板相对着,上面有个孔洞。我不解这石柱的用场,问了一位八十岁的村民,他说,这是挂进士牌用的。钟宅村曾经出过一个进士,那可是村民的极大荣耀。我详细看了那祖祠的正门,对联上写着“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我又问那屏风的用途,老者说,这屏风外,原本就是大海,是用来挡海风的。 我又转到钟宅村的北边,这里可看见五缘湾大桥的雄姿。可在路桥边,趴着一座碉堡,身上沾满了黄红色的泥土,有两个射孔,像是眨着不怀好意的眼睛。碉堡的身上,还写着金刚钻孔和一个电话号码。这碉堡是国民党军队的遗物,碉堡的上端长满了龙舌兰。离它几米远是一株大榕树。榕树的气根垂下来,都探进那黑幽幽的射孔里了。我不知道这榕树是花了多长的时间,才完成这好奇的探秘之旅的。 2009年4月11日,上午,湖里区禾山钟宅民族小学人声鼎沸,分外热闹。在团长钟武芳带领下,一行130余位侨居菲律宾的禾山钟氏宗亲回到故乡,受到了湖里区党政领导和钟氏族人代表的热烈欢迎。现场,鼓号队奏起了迎宾乐曲,腰鼓队敲响了欢快的锣鼓,钟宅民族小学的学生身着畲族服装迎接异乡钟氏游子的归来。 湖里区政协副主席、侨联主席范伍玲,湖里区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林明辽,湖里区侨联常务副主席陈丽英,禾山街道办主任李伟宏,禾山街道侨联主席何琼云,钟宅畲族社区书记钟仁安,钟宅民族小学校长陈弼新等出席了欢迎仪式。 范伍玲对宗亲团回乡探亲谒祖表示热烈欢迎。在讲话中,范伍玲介绍了湖里区和湖里区侨联的基本情况。近年来,禾山街道、钟宅社区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变化,昔日的 钟宅小渔村已逐渐建成虎扑篮球:的“新商埠”和“新客厅”。范伍玲说,五缘湾就是钟宅人民的家,故乡的人民过上了富裕安康的生活,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海外 侨胞的关心、参与和支持,海外侨胞在支持家乡建设发展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旅菲禾山钟氏宗亲团团长钟武芳长期热心故乡公益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在欢迎仪式上,钟武芳说,我们要牢记自己是中国人,要有一颗爱国的心,虽然身在国外,但心系祖国,时刻关心故乡建设和发展。 此次回乡,钟武芳又率钟宅宗亲团的各位乡亲为钟宅人民、为民族小学再次捐资,并为钟宅畲族社区老人协会捐款。在欢迎仪式上,宗亲团还与湖里侨联、禾山街道等单位互赠牌匾、礼品。 据了解,此次回乡寻根谒祖的禾山钟氏宗亲团成员富有代表性,从第二代,到第三代、四代,甚至第五代都有。成员最大的是98岁的钟武芳团长,最小的只有2岁。宗亲团一行在厦期间参观考察了湖里经济建设、钟宅祖厝、五缘湾湿地公园、园博苑等。许多宗亲团成员都表示,“此次回乡探亲,看到故乡的热闹和进步,感到非常高兴,看到亲人也感到非常亲切。” 该日为星期六,农历为三月十六,正值清明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躬逢其盛,领略到畲族乡民炽热的家园情怀。俗语说得好,吃水不忘挖井人。闽南谚语也说,吃果子,拜树头。认祖归宗,识其本源,正是钟氏畲民们的良知与情怀。 所有这些都说明钟宅是一个有文化积淀的村落,也是个充满沧桑的村落。在这里,既洒下了先民们辛勤的汗水,也留下了开拓者的足迹。如今的五缘湾风光,更是以骄人的旖旎艳丽示人。就在村外不远处的五缘湾畔,一条商业街踞岸而立,沿着海湾逶迤展开,像是一条彩色的琴弦。而稍远处的五缘湾大桥,就像一张硕大的竖琴摆放在蓝天碧海之上,任凭东来南往的海风弹奏出优美的天籁和弦。这桥与街伸出的双弦构成半月形的图案精美至极,简直不亚于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湾,在桥上或者在街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眺望,眼前都是一景。海上,各种海鸟在展翅飞翔,这里也就成了观鸟者的天堂。 沿着商业街漫步是十分惬意的,这里的楼群并不很高,但是很有特色,红墙绿瓦,花木扶疏,构成精致唯美的画廊。有些楼房的外墙还砌上石雕,石雕的图案依次为春兰、夏荷、秋菊、冬竹,让人流连赏玩。而沿街的绿化带上,以修竹和美人蕉居多,她们修长的身子和红硕的花朵,相映成趣。尤其是海岸一线的木栈道,最让心灵放飞。那木栈道高离海面,踩在上面,一任大海在你的脚下低吟,也一任和煦的阳光洒在你的身上,就轻轻地迈着步子在橐橐响着,嗅着那似乎裹上茉莉花香味的海风……眼前的美丽怡人,就仿佛时间就在顷刻间画上了休止符。 来此游玩的人,谁不说五缘湾畔风光好呢?于是,我心底里的一首颂歌,也就油然而生: 曾经像个乡野的村姑一样 静静蛰伏在鹭岛的东北一隅 穿着畲族的一袭秀服 无饰自骄地妩媚着 在海上半个月亮爬起来的时候 推开窗口想着心事 何时故乡也能像香港的维多利亚湾 爱这滩涂上的跳跳鱼 爱这礁石上的大牡蛎 爱这挡住潮汐的红树林 爱这一垄垄美丽的田野 当牧笛绕着炊烟响起的时候 夕阳斜照在荷锄晚归的农人身上 畲家女沉湎于未来的幻想 曾经的幻想照进了现实 故乡穿起了水绸样的衣服 一排排楼房踞立湾水旁 一条条木栈道铺向海中央 当一把鱼竿垂钓在碧绿的海湾时 风就来整理着纷繁的思绪 使每位来客都成为优雅的闲云野鹤 喜欢悠游就走在商业街的甬道上 喜欢放逐就执一架风筝飘向蓝天 喜欢恬静就到湿地看看海鸟的栖翔 喜欢天籁就坐在沙滩听听风的絮语 更有那五缘湾大桥如一把巨型竖琴 日夜弹奏着海峡两岸的思乡曲 殷切期盼着有朝一日再踏彩云归 我爱这里的碧水蓝天 我爱这里的树林沙滩 我爱这里的木道栅栏 我爱这里的半月形港湾 每一寸阳光都透着金色的质地 每一缕空气都裹上茉莉的馨香 五缘湾,五缘湾 迷人的土地,秀丽的风光 我的这首《五缘湾畔好风光》,所流淌的真挚情感,就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殷切期盼呀!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