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词圣柳永,幼年和少年时代在武夷山上梅乡白水村度过。九百多年过去了,对柳永的故乡白水村知之者不多,与其零距离接触过的更少。白水是大山里的小村庄,而小村庄出了历史上的大名人,这不能不说白水是块风水宝地,白水是值得人们向往拜识的地方。为了追寻柳永的足迹,在七月末最为炎热的一天,我们青年文化研究会一行五人驱车前往白水,想从这山山水水中闻嗅出一些圣人生活过的气息或是找出与圣人有牵牵连连的一些模糊印痕来。
??? 小车过下梅进上梅,紧接着又在深山中时而东时而西地穿来穿去,一会儿是尘土飞扬颠颠簸簸的山间公路,一会儿是曲曲弯弯却又一尘不染的水泥路。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村庄从眼前一闪而过,这些小村庄多得让你记不清也数不过来。我只记得小车老是在爬坡老是在转弯,在我不轻意间,突然在弯道前出现一辆大货车迎面而来,还好双方的司机眼明手快来了个紧急刹车,只差几十公分两车就亲密接触,惊出我一身冷汗。历过惊险的人,才真正感到,出门在外平安是福,平安二字值千斤呀!
??? 小车里数邹全荣故事最多。他是下梅村人,早年曾在上梅一带任教,说起在这里生活的往事,苦苦乐乐从他的记忆中溢出来。二十多年前,他在这里办了个油印文学小刊《泉声》,主要刊登诗歌、散文、小小说。这是他们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人在这青山为伴的孤寂生活中寻找的一点精神寄托。小刊没经费也不定期,印数也不多,稿件一收齐,大家找个时间聚在一起审稿,审完由一人编排,再由字写得清秀工整的负责刻印。出刊后,除了各人带几份到学校传阅和自己留存外,剩下的就是外送。
全荣说,取刊名为《泉声》,意在泉水之声,泉水孕育在大山里,其声也为大山之声,这些声音反映了生活在大山里的有志青年的不懈奋斗,不懈的追求和向往,也道出他们的困惑和彷徨。泉字乃白水二字之组合,白水则是柳永的故乡。柳永刻苦好学的精神,“人在山中志在山外”的追求精神是激励和鞭策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动力。也正是这份小刊,让邹全荣和文学爱好者们走到一起,也让这些文学青年们一步步走出山外,到乡里到县城省城里或到更远的地方去肩负更重要的工作。在不少走出白水大山的人中,他们的名字都带个“泉”字,这个“泉”字示意着他们都来自白水一带。我想也是,柳永在白水这样的乡下小村,如果没有靠读书起家,就没有人会认识他柳永,柳永也就走不出这层层叠叠的大山。其实我们这次来追寻柳永的足迹,就是来寻找一种精神。当听完邹全荣的故事后,我隐隐约约感觉到,这种精神已经潜入在白水后代人的血脉中,像那不息的泉水在大山里不懈地流淌着-------
??? 在大山里转了好一会儿,鹅子峰珊珊来迟走近我们的视线。鹅子峰鹤立于群山之中,让人有高高在上统领千山的感觉。站在鹅子峰对面的山道上,我们停车拍照,要把鹅子峰的尊容带回到我们的画册里,让更多人欣赏到因柳永而出名的鹅子峰。眼前的鹅子峰,空间距离与我们所处的位置相距较远,看去如圆锥状,色彩灰淡灰淡的,它的周边星罗棋布地分散着许多小村庄,用“鹅子峰下”来代表这一带地域是恰当不过的了。“鹅子峰下一枝笔”。指的就是宋朝最伟大的文人——词作家柳永。另一层意思指,柳永所作之词有同与鹅子峰一样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让世人所仰目。看着眼前的鹅子峰,我似乎看到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柳永正挥毫泼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抒发自己的伟大抱负,展现自己宽广的胸襟与情怀呢!
??? 柳永曾写过一首《题中峰寺》的诗,道出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中峰寺是少年柳永常常涉足的地方。在这大山的小村落里,除了山垅稻田,土房木屋,溪涧流泉,山风树木,寺庙也是一处值得一玩的地方。我们来到中峰寺,这座寺庙现在叫东峰寺,(“中”和“东”武夷山的方言是同一个音)在半山腰的村子里边。寺庙规模不大是在旧址上重建的,庙里几尊菩萨灰头土脸没有多少精神,看得出来,小庙虽经常有村民来参拜,却没有专人管理。庙门外是田垅,背后倚山,山上有数棵参天古杉,在蓝天下在艳阳中立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背景是很美的,要是把寺庙整理得清楚些,再添加一点有关柳永的东西,让人看去就更有文化的含金量。我们没有看到柳永留下的任何痕迹,只能触景生情由眼前的中峰寺联想到九百年前中峰寺的大致模样,联想到柳永当时的读书环境和生活在大山里的艰辛,以及他胸怀大志以苦为乐勤奋学习的情景。柳永生活在这样的大山里,能够凭着读书作词而一举成名天下知,其毅力和刻苦精神让今人叹为观止。
??? 白水的大山以它的灵气和精血,孕育出一代名人柳永;而今,追寻着柳永的足迹,走出白水大山的白水人,他们正以自己坚实的脚步描绘着人生的一幅幅壮观的画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