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理论视界> 省理论研究中心 > 正文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怎么实现教育公平

2014-12-12 10:39:54??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郑思楠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深度解读

入学率

入学率,是指全国适龄学生入学的比例,计算公式为:某一级入学率=某一级教育在校生数/全国相应学龄人口总数×100%,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可分为毛入学率和净入学率,前者是指公式中计算分子在校生数时,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大小,后者则要考虑在校生的年龄大小,只计算与分母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人数。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不论是很多家长头疼的“择校”,还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同城”苦恼;不论是学前适龄儿童“入园难”,还是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这些都与教育公平息息相关,反映出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均等。那么,教育不公原因何在呢?

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比较突出。目前,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决定了教育水平的差距。

政策传真

加大教育投入

确保2012年实现达到4%的目标

1.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

2.从2010年12月1日起,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教育费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征收。

3.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2%征收。

4.从2011年1月1日起,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

5.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加强管理,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投入不足的制约。尽管近年来教育投入大幅增长,但是与教育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偏低,尚未达到4%的目标。这制约了教育条件的改善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限制。目前,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了大多数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则相对稀缺。即便在同一城市,不同学校占有的资源也存在巨大差距。虽然国家已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但很多地方名校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加剧着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2010年7月13日,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29日,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制度改革滞后的掣肘。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中,一些不利于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还未建立。例如,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缺少同一标准;教师合理流动制度、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还不完善;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造成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更加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都希望孩子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造成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

权威声音

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战略重点之一

袁贵仁(教育部部长):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两大战略重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部负有重要的指导、设计、推进的责任。要坚持以加快发展促公平、资源配置促公平、完善资助促公平、规范管理促公平,有效解决择校问题、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切实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

2010年7月,广大群众热盼已久、寄予厚望的“新教改”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纲要绘制蓝图,公平跃然纸上。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列为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系列举措,让人们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