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崇德向善 诚信福建> 诚信热评 > 正文

“疯狂补课”是高考改革信用透支之果

2016-02-23 09:15:04?熊丙奇?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时值寒假,但一些寒假补课班里却异常“火热”。记者近日在辽宁、江西等地采访了解到,有的孩子在假期里一周要补6天课,每日平均补课时间达6小时。在升学压力下,一些学校以家长委员会的名义组织集体补课,有的还借机收费。家长趋之若鹜、孩子咬牙坚持、学校“明禁实补”,看起来多赢的寒假补课,透支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健康,违背了教育规律。

看完这则消息,可能又有舆论要指责家长不理性、学校违规,然后有关部门又会再出“重拳”治理补课,但这样的指责和治理,毫无用处。要知道,假期每周补课6天的事,发生在教育部颁布最严“禁补令”之后,有关学生补课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说教,也已经至少费了十多年的口水了,再发“禁令”,再说干口水,又能对现实有什么改变呢?即便就是100%禁止掉由校方出面(或者幕后)组织的补课,学生把几乎所有时间花在假期补习班的情况,也很难有根本改观。

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这样的疯狂补课,还有一个背景,即2014年我国已经颁布高考改革实施意见,高考改革的一大价值就是让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即便很多省市尚未启动新高考改革,但基本可以肯定的事实是,目前的小学生、初中生将面对新高考。按理,如果新高考改革真能促进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那么,小学生、初中生的家长们,将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思维,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可为何家长们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无动于衷,反而变本加厉呢?

这是因为,通过高考改革来摆脱学生的学业负担、应试压力的“信用”,已经“透支”了。过去十多年各地推进的高考改革,每一次都宣称将减轻学生负担、促进素质教育,可是,每一次都以学生应试压力更大为“结果”。教育部门一再强调学校办学不要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只用分数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淡化考试、淡化分数,可是,到了高考升学,却完全由分数说了算,如果新高考改革相比以前的“改革措施”没有任何新意,家长们能相信这一轮的改革能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吗?

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虽被称为是最大力度的高考改革,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有利于素质教育,然而,用“3 3”科目组合的高考总分录取这一简单事实,中小学老师、家长都看得懂,文理不分科、外语考两次、语数外之外的其他科目可以自由选择组合,等等这些,对家长们来说,都变为一点:怎样让3 3的分数最高。而且,上海、浙江已经实施的新高考方案,明确告诉家长,未来的高考,语数外三门的比重很大,每门150分,其他科目的分值降低,这意味着,高考变为语数外三门重要科目的争夺。曾有专家认为,高考科目减少,学生的负担会降低,可现实效果却恰恰相反,科目越少,学生的压力反而越大,因为一门科目没学好,就可能前功尽弃。

这是教育部门在为学生减负时,必须直面的现实。可以说,只要维持按高考科目总分录取的模式不变,在这一模式之下,不管怎样调整科目、进行科目搭配,都无法改变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格局,如果科目调整不当,还很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负担。与此同时,在升学考试制度,用学生的高考分数作为唯一的录取依据(在高考改革方案中,虽提到还有综合素质评价,但这在录取中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的情况下,对学校老师、家长提出不要关注分数,要关注素质的要求,也完全不管用——你说你的,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而且,对于社会舆论给学生减负的呼声,不少家长也很反感,这不是鼓动学生不努力学习么?不努力学习学生的出路在哪里?你愿意看到一名学生假期都在努力学习,还是混在社会吊儿郎当?

该是到了挽回被过去高考改革“透支”的信用的时候了。以笔者之见,我国高考改革要有实质性突破,必须以“招考分离”为基本原则,摆脱按高考总分录取这一录取模式,努力构建学校自主办学、考试社会评价、大学自主招生的教、招、考新格局,这才能让基础教育逐渐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发展,也才能让孩子们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