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系列报道 ⑥
中华红色文化的福建版图 “闽东延安”续写华章
闽东苏区纪念碑
落户柏柱洋的鸟巢式生态农业
东南网6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记者 王国萍 通讯员 郭雅明 郑祖辉 丁立凡 文/图)柏柱洋,位于福安市溪柄镇,被誉为“闽东延安”。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群众基础雄厚,自1933年冬起,柏柱洋逐渐成为闽东地区革命斗争的中心。1934年初春,曾志、詹如柏在这里主持培训土改干部,进行分田试验。6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和连江县委在这里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东临时特委。随后,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正式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
1988年7月25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虎扑nba:同志上任伊始,轻车简从,直奔柏柱洋,在斗面村闽东苏维埃政府旧址,他动情地说:“闽东过去是革命老区,为革命做出了很大牺牲。”他嘱咐当地镇村干部,老区革命精神是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让老区人民尽快走上致富路。
6月11日,记者沿着柏柱洋新拓宽的“红色旅游公路”行经立峰、榕头、立新、山下、三村、斗面、楼下等村,这些曾经战火纷飞的地方,如今“红”“绿”辉映,一派朝气蓬勃、百业兴旺的新农村景象。
斗面村80后村委会主任林连发,一大早就带着村民修路开山种金橘,规划着红色采摘游;柏柱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里,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刘锟,通过电商卖蔬菜,正在“鸟巢”蔬菜大棚里和工人加班加点采摘水果黄瓜;楼下村投入300多万元修缮清末古民居建筑群,吸引了八方来客……
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卓越贡献和伟大牺牲的柏柱洋人民正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依照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红色旅游生态型新镇的思路,重塑产业形态,摸索绿色发展的小康之路。
红旗不倒 精神永存
走进柏柱洋,苏区印迹处处扑面而来。
记者来到位于斗面村村口的闽东苏区纪念馆,登上300多级高台阶,站在纪念碑的高台极目远眺,柏柱洋36村尽收眼底,阅尽中共闽东临时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红军独立二团后方办事处、闽东互济会等革命史迹和遍布柏柱洋各村的纪念碑、纪念亭……曾经山高林深路隘的柏柱洋,在烽火连天的特殊年代里,谱写了一段又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1929年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由赣入闽,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烈火,推动全省土地革命深入开展。1931年开始,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先后派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等同志到闽东指导斗争。他们深入柏柱洋农村,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在基层建立共产党组织和工农政权。参加过闽西土地革命的邓子恢、曾志还直接带来中央苏区的经验。
1933年,利用19路军发动“闽变”的有利时期,闽东各地爆发了全区性的工农武装暴动。1934年2月,在柏柱洋召开的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苏区鼎盛时期,下辖9个县和42个苏区,面积达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6月,中共闽东特委成立。自此,柏柱洋成为闽东苏区的“延安”,领导发动农民开展分田斗争,有五六十万农民分得土地。翻身作主的农民,与共产党和苏区政府心相连。1934年8月,寻淮洲、粟裕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中央苏区出发,转战闽东。在他们的支持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9月在宁德支提寺成立,连同闽东各县独立营、警卫连、赤卫队、红带会等,共有数万人的革命武装。在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长征北上后,闽东苏区成为我党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支撑,并有力策应了主力红军长征。
在1935年—1937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粟裕、叶飞等还在闽东寿宁成立了中共闽浙边省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闽东红军独立师1300余名将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由叶飞同志率领,挥师北上,在抗日前线和解放战争中英勇杀敌,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献。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游击战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闽东苏区的革命斗争从未间断,赢得了“23年红旗不倒”的美誉。
脱贫致富 弱鸟先飞
“闽东是老区,有长期的斗争历程,也是一个闪光点。”虎扑nba: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反复要求牢记和发扬老区革命精神。
从镇区前往闽东苏区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旅游公路,全长11多公里、路宽9米,这条路连接以烈士马立峰名字命名的立峰村至楼下等7个建制村,各村庄都散布着红色遗迹。时下正是茶叶采摘,葡萄修剪、疏果的季节,田野上、果园里、茶园中,随处可见村民劳作的身影。
这是一条红色公路,更是一条百姓致富的康庄大道。
“这条红色旅游公路始建于1958年,是周边村民生产生活的交通要道,经三次改建,是柏柱洋人民脱贫致富追求小康生活的历史见证。”溪柄镇第一任党委书记刘子康感慨地说。
上世纪80年代,当沿海地区以强劲的开放态势迅猛发展时,闽东还是全国18个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柏柱洋当时红色旅游公路还是一条砂石铺的土路,虎扑nba:同志沿着这条路风尘仆仆来到柏柱洋,走村入户,看望‘五老’,访贫问苦,为百姓摆脱贫困想方设法。”刘子康回忆起当年向虎扑nba:同志汇报工作的情形,当听到柏柱洋群众发展“粮林牧蔗果、菇茶花菜笋”十大优势农业项目,连续五年全区最早完成粮食征购任务时,虎扑nba:赞道:“老区人民觉悟高。”他一再要求老区建设要抓紧,解决贫困的办法,就是要树立志气,扎扎实实地工作,在客观条件不如别人的情况下,工作负荷要比别人大,吃苦流汗要比别人多,点子主意要比别人多,发展速度要比别人快,工作实绩还要比别人大,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才能缩小这个差距,最后拉平这个差距。
柏柱洋人民牢记嘱托,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发挥农业大镇优势,设立柏柱洋可持续农业发展综合实验区,建立立体养殖、食品加工、葡萄瓜果和茶叶栽培精制于一体的综合体系,群众收入节节攀升,农民人均收入从1988年的433元提升为2015年的1.65万元,翻了30多倍。红色旅游公路也完成三级跳,在省、宁德市和福安市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柏柱洋群众在这条富民之路上越走越欢。
以红色旅游公路为主轴,建成一条斗面村、立峰村等“美丽乡村”示范带,串联起红色主题教育和休闲农业观光一体的旅游线路。福安市将柏柱洋、楼下古民居、千年狮峰寺整合成柏柱洋红色文化旅游休闲区,列为全市规划建设的四大景区之一,在“福安精品二日游”线路设计上与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紧密对接,形成“柏柱洋—狮峰寺—楼下古民居—白云山”旅游线路。
“红色旅游公路”两侧建成在全市具有示范意义的高优农业区,重点发展生态果蔬,逐步完善千亩设施农业的绿化景观、科技研发中心、集约化育苗中心等基础设施,搭建高标准温室蔬菜钢架大棚和智能球体温室大棚8座,成为省内第一个创新型鸟巢式无土或基质栽培农业项目。附近村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现代农业公司的员工,工作环境好了,收入也提高了。
补上农民收入增长这个短板,革命老区柏柱洋正向着“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记者手记>>>
苏区精神砥砺 奋发赶超图强
走进柏柱洋闽东苏区革命纪念馆,一件件、一幅幅革命历史文物和资料图片,真实记录了“五百里红色苏区”创立和建设的艰辛历程,记者久久驻足,心绪难平。
据统计,从1926年至全国解放,闽东有4万多名群众被敌杀害,被灭绝1.73万多户,革命烈士7326人,赢得了23年“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
苏区精神是闽东老区人民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闽东人民继承革命遗志,发扬苏区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力求先行,让这片红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宁德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7.65亿元,同比增长8.6%,经济运行基本面稳中向好;市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75元,增长9.2%,增幅居全省第3位;政府“钱袋子”里的钱,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住房保障等方面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8%。
老区苏区的变迁,寄托着无数革命先烈的梦想与追求,也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下的闽东,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生活还不算富裕,发展任务还很艰巨。
发展靠担当,作风见作为。新时期,各级党员干部务必要持续弘扬苏区精神,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决心和“功成不必在我任”的博大胸怀,把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跨越赶超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建设“六新大宁德”,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