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着悠久的造船历史。古越人尤其善于造舟及用舟,《淮南子》载: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越绝书》载,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连江发掘出一艘独木舟,系用樟树树干所制,长7.10米、前宽1.10米、后宽1.50米,残高82厘米,两侧舷板由前向后斜起。据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对舟体木材测定,其时间上限为公元前290年,下限为公元前100年(战国末至汉武帝时期)。此舟造型古朴,加工粗糙,但舟体有明显经过粗笨的金属器加工的痕迹。(1)连江独木舟的发现,证实了古文献虎扑篮球:闽越族善于造舟的历史记载。 一、西汉元鼎五年,“南越反,东越王余善请以卒八千人从楼船将军击之。” (2)《后汉书郑弘传》称:东汉时,“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由于当时航海条件还不成熟,因此“风波艰阻,沉溺相系”。(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建安(今福州)设有官方造船工场,由“典船校尉”专门管理。“威武营在开元寺东,吴置典船都尉造船于此。” (4) 这些是福州地区最早的相关记载。唐代奉行开放政策,欢迎海外商人前来经商贸易。唐文宗《太和八年疾愈德音》云:“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恩仁,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 (5) 海外贸易促进造船业的发展,帆船载重量迅速增加,广东和福建沿海之间“往来大船一只,可致千石”。(6)五代时期,王审知鼓励商业贸易,为发展经济而创造了种种便利条件。《琅琊王德政碑》记载:“公(审知)则尽去繁苛,纵其交易,关譏廛市,匪绝往来,衡麓舟鲛,皆除守御,故得填郊溢郭,击毂摩肩,竟敦廉让之风,骤睹乐康之俗。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檝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 (7)当时福建商人出海贸易也盛极一时。闽国莆田人黄滔《贾客》诗:“大舟有深利,沧海无浅波。利深波也深,君意竟如何,鲸鲵齿上路,何如少经过。” (8)描述了商人在海上随波逐利的情形。福州的造船业为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宋以来,中国经济中心南移,中原人口为战祸所迫纷纷南下,福、兴、漳、泉沿海一带人口猛增。沿海居民纷纷出洋贸易,或移居海外,“以海商为业”,遂成为一代人转向谋生的新手段、新模式。由于社会需求和经济推动,宋代造船业随着商业的发展,海外贸易的繁荣,海上交通对船只需求量的增多而兴盛起来。据宋初成书的《太平寰宇记》所载,泉、福二州“土产”项下即有“海舶”一项,可见造船业在宋初已成为福州一项重要的手工业。“漳、泉、福、兴化,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牟利。” (9) 《三山志》载:船场“庆历旧记场在南台旧盐仓之东,《治平图》复在井楼门外州东北。古有船场门谓此,今皆废。官造舟率就河口弥勒院之旁”。(10)由于宋朝廷采取比较开明的态度,民间造船业臻于兴旺,仅福州“沿海九个县,就有三百七十三只海船。连宋朝命使放洋,也常委托福建监司雇募海船。” (11)宋代福州工匠掌握了全国第一流的造船技术。福州所造的船只深受欢迎,《忠穆集》称:“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船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温、明州船又次之”。(12)据《太平寰宇记》载福州所造的海船:“船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波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丫鸟船。” (13)《宋会要辑稿》亦有记载:高宗绍兴二十八年七月二日“乞依陈敏水军见管船样造尖底海船六只,每面阔三丈,底阔三尺,约载二千料……缓急足当十舟之用。” (14)这种尖底型海船,业经考古发现得到证实。宋代造船业发展不仅表现在船舶数量的增加,还表现在向大型化演变。大者5000料,可载500—600人。大型商船对于远洋贸易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元朝多次向外征战,动用水军为数不小。在沿海、沿江有水师千户所、万户府,还设立海站,“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尚书省臣言,行泉府所统海船五千艘以新附人驾之,缓急殊不可用,宜招集纳颜及里纳噶尔流散户为军,自泉州至杭州立海站十五,站置船五艘,水军二百人……且防御海道为便,从之”。(15)元代统治者倡导并制定了有利于发展海外贸易的政策,世祖后期,专门管理外贸机构的行泉府司,拥有和管制的海舶多达万余艘,可见当时海运力量雄厚。元朝廷在至元年间曾一次拨款10万锭钞建造海舶。元代海船以船体庞大,容载量多,多水密隔舱,结构精巧坚固,航海安全而著称于世。统治者从军事、经济方面刺激造船业。造船业的发展,加上指南针用于航海,又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马可波罗经过福州并描述福州城市美丽、物资丰富、海外贸易兴盛:“有一条大江(闽江)穿城而过……两岸簇立着庞大、漂亮的建筑物。在这些建筑物前停泊着大批船只,满载着商品,特别是糖……许多商船从印度驶达这个港口。印度商人带着各色品种的珍珠宝石,运来这里出售,获得巨大的利润。” (16)宋元时期造船业的高度发展,为明初郑和下西洋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明初的海防政策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太监郑和、王景弘、侯显统领官兵二万七千有奇,驾宝船四十八艘,赍奉诏旨赏赐,历东南诸番,以通西洋。” (17)郑和船队以强大的海上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形成人心所向、万国来朝的局面达到维护国家海防的效果。福州的长乐太平港是建造郑和下西洋宝船基地之一。据《明实录》记载:永乐二年正月癸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海船五艘。” (18)这5艘海船,指明是为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而特别建造的。在此之前,即永乐元年(1403年)五月,明成祖朱棣曾“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19)显然也是为遣使西洋做准备。据《长乐县志》记载:“太平港在县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明永乐七年,内寺郑和使西洋,海舟皆泊于此,因改今名。” (20)明代卫所制,沿海各卫配备战船50只,每所配备战船10只。当时有福、哨等类型船只,卫所军春夏出哨,秋冬回守。明初水师之所以能够大有作为,就是以兴旺发达的官方造船业“烽火门等五水寨造船厂(在府城东南河口)”作为后盾。(21)闽北山区是杉木产地,一般秋冬砍伐,俟春水涨发,顺流而下,或集于洪塘,或集于台江,供造船用。明代走私贸易盛行,盐业生产迅速发展,刺激了私营造船业,福州西门外洪塘,商盐海船一向俱在此打造。其间性能最为优良的是福船。福船以耐风涛、御火著称。“盖福船之制高大,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阔,其首昂而张,其尾高耸,设舵楼三重于其上”。“福船凌风驾涛顷刻千里,势如山摧,贼舟遇之大者即碎,小者即犁……福船有三种,上焉者谓之大福船,次者谓之海苍,又次者谓之草撇,皆福船也。” (22)福船是明代水师装备的主要战船,比倭船大得多,有坚实的龙骨和骨架,不怕冲撞,在深海中占优势。戚继光在福建指挥抗倭,就是凭福船克敌致胜。俞大猷谈拒倭方略说:“当以福建楼船破之。”虽有比福船更大的船,但由于稳定性差,在船上发射火器难于命中,因此效果不如福船。这是福州人的骄傲,其时中国造船业在世界上还是首屈一指的。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