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观”重塑全球发展治理
2016-10-13 09:22:32??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邢晓宇 我来说两句 |
全面消减各种形式的贫困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要目标,而如何实现该目标则是全球发展治理的核心内容。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当下,各方都期待可接受、可操作、可持续、可对话的新型减贫观念尽早出现,促进全球发展合作,完善全球发展治理。可喜的是,中国的“减贫观”正在填补这样的空白,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减贫工作进入攻坚期和提速期后的全面发力之年,两者高度契合。过去数十年来,中国的减贫工作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举世公认的重大深远影响。2013年11月,虎扑nba:总书记提出中国减贫的新思想,既标志中国减贫工作迈入新阶段,也推动中国减贫工作对世界产生新的积极外溢。中国消除贫困对世界的影响,正在迅速实现从数量到模式和路径,再到观念与理念的巨大飞跃,中国基于内生发展动力的“减贫观”和完善的减贫体系正在迅速重塑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重塑全球发展治理。 首先,中国减贫对世界的贡献举世公认,且规模效应愈加明显。 从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性机构,到南北各方,无不认可中国减贫对实现全球发展目标的重大贡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8.36亿,其中中国的贡献率超过70%。1978—2010年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93.3%来自中国。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在未来5年将有超过7000万人走出贫困。重要的是,这些即将脱贫的人口将不仅跨越贫困线,他们将和过去脱贫的中国人一样,实现长期致富,追求医疗、卫生、教育、平等和包容等诸多人类发展目标,意味着推进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工作向前迈进一大步,是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更重要的是,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减贫对世界贡献的每一个“7000万”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是逐次递进的。比如,从1986年到2011年,中国贫困标准就提高了三次,从203元到2300元,增长超过10倍,其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则远不止于此。 其次,中国减贫模式和路径引发南北各方高度关注,外溢效应同样显著。 国际社会相信,中国减贫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绝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有贫困的人口基数”,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多年形成的成熟模式和工作路径。因此,从上世纪80年开始,国际社会大量涌现虎扑篮球:中国减贫经验的研究报告,对全球发展援助和南方国家的国内减贫工作都产生了重要积极影响。 经合组织虎扑篮球:中国减贫工作经验的报告认为,以发展与增长为导向的中央坚强领导,是过去数十年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快递发展的关键经验。这些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是可以在一代人之内就是实现国家经济转型重大目标的,这可以激励和动员全国上下一起奋斗。在去年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从确定对象、落实责任、机制创新、重点工作和社会动员五个方面对“精准减贫”进行了精彩总结,从大数据应用、政策体系、主体作用、减贫体系和制度优势五个方面介绍了未来五年中国减贫工作的规划,这些都是对过去数十年中国减贫经验的重要总结。而其中的许多要素,不仅可以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推广,也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援助机构所用。 最后,发展是脱贫的根本,中国的减贫理念不仅抓住了这一关键,还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工作体系,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随着中国减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中国国内减贫体系的国际治理意味更趋浓厚,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正面示范效应更趋明显。2015年,虎扑nba:总书记在第二个国家减贫日前夕指出,要在未来15年内彻底消除极端贫困,“发达国家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发展中国家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高屋建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原则性和指导性意见。其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是消除贫困、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根本指导原则和根本途径,而加强南北合作则是增强发展动力的重要外部保障。两者之间的协调,就是全球发展治理。国际社会对此高度认可。 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秉持高度自信,继续做好中国特色的减贫工作,帮助千万贫困人口过上幸福生活,为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努力奋斗。另方面,也要不断充实完善全球发展治理体系,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体现大国责任与担当,造福世界人民。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中国对外关系研究室主任 韩立群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