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至,一年一度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再次在全国各地拉开帷幕。 文艺大篷车走遍千家万户,田垄间的“科技经”吸引无数“粉丝”,医疗小分队诊疗疑难杂症,志愿支教者在山乡落地生根……持续近20年的“三下乡”活动服务农民、造福乡里,不仅让亿万农民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向他们传递信心和希望,业已成为响当当的公益社会活动品牌。 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乡土中国正经历深刻变迁。但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离不开农业的基础稳固、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民的安居乐业。 35年改革开放,农业农村农民的境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论吃的,论穿的,论住房,论环境,很多农民兄弟不见得比城里人差。短腿短在哪里,短板短在何处?文化、科技、卫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资源分布,随着距离的延伸急剧衰减,看戏要进城、上学要进城、看病要进城的现状,很难在短时间内改观。仅靠互联网的普及,难以填平城乡间的鸿沟,某些方面甚至还在形成新的断层。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年复一年地走下去、送下去、帮下去,才会有农业强起来、农村活起来、农民综合素质一天天高起来。 与“三下乡”启动的1996年比,今天的农村面临新的形势。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动,农业利益格局的调整,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无不对“三下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新的挑战。那些掰着手指头盼着父母回家的留守儿童,渴望得到怎样的文化慰藉?那些拄着拐杖在村口眺望远方的空巢老人,需要哪些医疗服务?那些从大城市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又期待吸收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惟有切准农村实际、把握农民意愿,更好地与“三农”无缝对接、同频共振,这样的馈赠才真是雪中送炭,这样的下乡才不虚此行。 “三下乡”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使命。往上数三代,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祖辈都是农民;往后看三代,中国最大的变化必将发生在农村。在某种程度上讲,今天的“三下乡”,是反哺农村农民,更是在为未来播种。城乡携手,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共同补齐现代化的短板,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开满繁荣之花。 行动起来,让“三下乡”常下常新、走基层越走越亲。 |
相关阅读:
- [ 12-17]“三下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助推器
- [ 12-17]刘灿:“三下乡”要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 [ 12-17]“三下乡”重在服务好贵在“常下乡”
- [ 12-17]福鼎市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 [ 12-17]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等12部委部署“三下乡”活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