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昌众创空间组织专家进行创业培训?? 图片来源:福建第八批援藏队
从大学毕业时的创业“小白”,到摘得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初创企业组一等奖桂冠并获得4万元创业奖励金,昌都润美瑞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丁增尼玛,在藏医药产品开发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
丁增尼玛实现人生的“惊险一跃”,有着闽昌众创空间的“一臂之力”。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福建省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市。2016年来,福建省科技厅高度重视对口援昌工作,重点资助该市打造“闽昌众创空间”项目。
伴随着全国双创浪潮涌动,在这个坐落在雪域高原上的城市里,福建援藏干部依托闽昌众创空间双创平台,并通过类似丁增尼玛等创业“新黑马”们,以“农户+企业+基地”合作模式,带动当地广大农户脱贫致富,探索一条立足产业脱贫的科技援藏新路子。
补空白,雪域昌都崛起首个双创平台
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开发糌粑粉等青稞产品;在昌都市贡觉、察雅、洛隆等县,建立了以农村合作社为主体的有机绿色青稞种植基地……短短两年间,昌都市昌禾聚鑫农业公司驶入成长的“快车道”。其实,公司之前也曾遇到科技研发能力欠缺、产品生产质量不高等发展瓶颈。
2017年入驻闽昌众创空间后,昌禾聚鑫迎来转机:在众创空间运营团队帮助协调下,相继获得了创业导师、察雅县青稞专家葛钊宇高级农艺师提供的专业指导;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王凤忠所长、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谭斌博士等组成的杂粮深加工专家团,对该企业的工艺设计进行了充分论证,填补了某些技术上的空缺,大大提升了产品品质。
近年来,国内双创潮涌,众多众创载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在西藏昌都市,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仍然一片空白。如何结合西藏当地实际情况,把有限的科技援藏经费花在刀刃上?福建省科技厅援藏干部、昌都市科技局副局长李海明进藏后一直在思考。经过3个多月,行程近万公里,深入10个县区深入调研,福建省进一步明确了以建设众创空间为重点,探索新时代福建科技援藏新路子。
据李海明介绍,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第八批援藏队、昌都市科技局多方筹措资金600多万元,由福建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牵头实施,在昌都经开区建设了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闽昌众创空间”。其中,福建省共计援助560多万元,主要用于场地装修改造、设备采购、人员培训、创业活动和运营管理等。
“创业让我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也很荣幸赶上这么好的时代。”作为闽昌众创空间的典型受益者,丁增尼玛感激地说,在西藏,大学生创新创业享受到许多优惠政策,“不仅为我们免费提供3年厂房、专家公寓,还让我们免费入驻闽昌众创空间,提供办公设备,每期免费培训学习财税、企业管理等各种创业知识”。
破难题,集聚资源引发“蝴蝶效应”
一个众创空间的落地,汇聚了一批创新资源,培育了一批创业能人,让雪域高原的土地上活力澎湃。
入驻企业君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开发青稞麦片、青稞挂面为主的青稞深加工企业,虽有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多所高校为支撑的科研平台,但却面临着资金渠道不多,筹集资金有限等难题。如何突破?
针对该初创企业融资难题,闽昌众创空间运营团队多次邀请昌都经开区产业处负责人为企业讲解众创的优惠政策,包括如何申报科技项目筹集科技研发经费,如何享受精准扶贫产业政策,并主动帮助该企业对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申请优惠贷款利率,最终帮助企业争取到了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解决了生产线的经费问题。公司于2018年4月底获得食品生产许可,当年6月中旬正式全面生产,建成了满产可年产1.2万吨青稞的精加工食品厂。
无独有偶,针对西藏卡若区藏家特贡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短缺问题,闽昌众创空间运营团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与财税管理制度,为合作社争取到政策性资金1000万元。合作社已成功注册“藏家特贡”和“康巴特贡”商标,正在新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
作为昌都市目前容量最大的“双创”服务载体,闽昌众创空间也遇到过高层次创业导师缺乏、运营团队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在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第八批援藏队等支持下,闽昌众创空间不断创新资源运作机制,从而突破时空上的局限:由福建组织10多名高层次创业导师与该空间签订了服务协议,免费提供创业导师服务;推动福建?西藏昌都远程创业辅导视频连线,实现与福建省各种优质培训资源实时共享,及时获取内地最新的创新创业信息和政策。
“去年,我们来到福建参加‘西藏昌都科技创新人才福建培训班’,一下就被浓厚的创新氛围所感染,接触到优秀的指导老师并交流学习,更好地为初创企业和团队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闽昌众创空间运营工作人员阿旺泽仁说。
目前,闽昌众创空间在孵企业34家,已成功孵化企业4家,其中2家被评为昌都市龙头企业。同时,作为雪域昌都首个专业化“双创平台”,该空间产生了“蝴蝶效应”,有力带动了全市双创载体快速发展:吸引了国内知名双创服务供应商——青岛致远方略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入驻昌都经开区,进而加快昌都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昌都市农创园、昌都市医创园等5个双创平台建设;2018年,包括闽昌众创空间在内,昌都市共有4家单位获批西藏自治区级双创载体,获批数在全区排第二名。
造生态,探索科技援藏产业脱贫新机制
这几天,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米若藏药材基地里生机盎然,一排排温室大棚,种植着成片的藏红花、藏木香、藏党参等中草药,种植技术员、贫困户次巴卓玛、扎永正忙着查看基地中草药种植情况……
“早前没有收入来源,现在将土地流转给润美瑞公司,由企业定期提供种植、选种等技术培训与指导,我们只需要负责管理基地,每月可拿到4500元左右的工资,且无后顾之忧。”次巴卓玛喜滋滋地说。
据润美瑞公司负责人丁增尼玛介绍,在闽昌众创空间专家技术的支持下,目前企业正探索“农户+企业+基地”合作模式,已经流转农户50亩土地种植藏药材,建档立卡11户11人。
“以技术‘输血’的形式带动贫困户就业,改变了以前单一的‘资金输血’形式,增强了藏区农民‘自我造血’功能。”李海明表示,闽昌众创空间立足昌都新区现有产业格局,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形成新型环保建材、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藏医藏药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对推动昌都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该平台,与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开展战略合作,引入福建和东部地区的先进产业发展经验,逐步建立创业扶贫、产业脱贫的长效脱贫机制。
“昌都是西藏自治区人口最多的地区,就业难度大,依托闽昌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大力开展创新创业,能够扶持更多的优秀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近解决群众就业问题。”李海明说,目前已吸引20多名大学毕业生在该空间就业创业,同时带动本地贫困农牧民等就业100人以上,吸引创业就业人数700多人。
他透露,预计到2020年,闽昌众创空间将实现在孵企业80家,成功孵化企业15家,营业总收入达8亿元,税收收入达1.2亿元,将成为昌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动力源和西藏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地。
(摘自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