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2020地震局 > 地震科普 > 正文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

2022-03-24 17:45:00?作者:?来源:地震出版社 、中国地震局  责任编辑:蔡丽洁   我来说两句

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

  如:地震发生后,可能引起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水灾;沿海地区可能遭受海啸的袭击;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的地震,由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可引起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等等。

第一节 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

  地震发生后,可能引起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水灾;沿海地区可能遭受海啸的袭击;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的地震,由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可引起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另外,震时有的人跳楼,公共场所的群众蜂拥外逃可造成称为“盲目避震”的摔、挤、踩等伤亡;大地震后由于人们的恐震心理、地震谣传或误传,还可出现不分时间、不分地区“盲目搭建防震棚”灾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的次生灾害也可能出现,如高层建筑玻璃损坏造成的“玻璃雨”灾害;信息储存系统破坏引起的称为“记忆毁坏”灾害等。

第二节 城市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火灾产生的原因

  (1) 炉火引起火灾。炉火包括民用炉火和工商业用炉火。由于地震震动,炉具倾倒、损坏引起火灾。目前,该类火灾在我国占主要比例。

  (2)电气设施损坏引起火灾。强烈地震时,电气线路和设备都有可能损坏或产生故障,有时还会发生电弧,引起易燃物质的燃烧,产生火灾。

  (3) 化学制剂的化学反应引起火灾。化验室、实验室、化学仓库里的化学品剂品种多、性质复杂。强烈地震时,各种品剂产生碰撞或掉在地上,容器或包装破坏,化学品剂脱出或流出。有的在空气中可自燃,有些性质不同的品剂混在一起而产生化学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

  (4) 高温高压生产工序的爆炸和燃烧。有些生产工序,特别是化工生产中的聚合、合成、磷化、氧化、还原等工序,一般都具有放热反应和高温高压的特点,极易产生爆炸和燃烧。由于地震时往往停电、停水,正在进行生产的工序,由于停电造成停止搅拌和失去冷却水的控制,温度和压力骤然上升,当超过反应容器耐温耐压极限时,就可产生爆炸和燃烧。

  (5) 易燃、易爆物质的燃烧和爆炸。易燃易爆物质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主要有天然气、煤气、沼气、乙炔气、石油类产品、酒类产品、火柴、弹药等。地震时,盛装上列物质的容器可能损坏,物品脱出或泄出,如遇火源,即可起火。有些物质,如火柴、弹药,怕碰撞。地震时,由于撞击和摩擦,这些物品可产生爆炸和燃烧。有些液体,如石油,地震时油管或容器的损坏,液体的高速流动,产生很高静电,在喷入空间时,与某种接地体之间形成很高的电位差,引起集中放电,引燃液体形成爆炸。该类火灾往往规模大,损失严重。

  (6) 烟囱损坏。强烈地震对烟囱的破坏是很大的,由于烟囱破坏,烟火很容易冒出炉外引起火灾。

  (7) 防震棚火灾。防震棚火灾是震区的一种较普遍的火灾,其产生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防震棚多是简易临时建筑,搭建很快,很少考虑安全防火措施。建筑材料一般为笆、苇箔、油毡及塑料布等易燃材料。防震棚内空间小,各种物品靠得很紧,火种易于传播。防震棚密度很大,消防通道狭窄,又没有必要的消防器材和设备,一旦着火,不易扑灭,易形成“火烧连营”,造成重大损失。

  另一方面,主要是人们缺乏防火知识,思想麻痹,用火不慎造成的。

  毒气、细菌、放射性污染产生的原因

  毒气污染、细菌污染和放射性污染是城市潜在的次生灾害,其产生原因比火灾简单得多。一般局限于生产、储存及使用这些物质的部门,涉及面较小。它们的产生一般来自两个方面:①生产车间破坏、储存容器损坏;②生产或使用时的失控造成。

  “盲目避震”灾害产生的原因

  “盲目避震”灾害也是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一个较普遍的地震次生灾害。除了客观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人们缺乏地震知识,恐震心理严重,地震时惊慌,不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造成的。

第三节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些地区地震时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 (或岩体) 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 (滑动带) 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本节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暴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本节仅就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 进行介绍和讨论,而自然滑坡和泥石流不予赘述。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特征

  地震对滑坡、泥石流的作用在于,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地震力的作用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

  (2) 地震力的作用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

  (3) 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冰崩、雪崩、堤坝决崩以及其他水源的变化等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进一步扩大了泥石流的规模。

  地震触发和促进的作用,造成了两种类型的滑坡和泥石流。一方面,由于地震的触发作用,震时出现大量的滑坡、泥石流;另一方面,地震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促使滑坡继地震后陆续发生,称为后发性滑坡、泥石流。地震滑坡、泥石流因地震的类型、强度等特性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个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有高潮期和平静期,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地震的周期性带来了滑坡和泥石流活动的周期性。

  1.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地震震级、烈度的关系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与地震震级、烈度具有明显的关系。根据以往几次强震调查和近年多次强震调查统计,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Ⅶ度及以上地区。仅在特殊情况下,Ⅵ度区才发生滑坡和崩塌。一般地说,5级左右的地震可以诱发滑坡和泥石流;5级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100多平方公里。8级以上的地震,诱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几万平方公里。在相同条件下,地震震级越大,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面积也越大。

  2. 地震类型与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

  “震群型”的地震比“主震-余震型”的地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要多,规模要大。“震群型”的特点是地震能量分多次释放。第一次地震地表产生破坏之后,紧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地震,产生的破坏要严重得多,所以形成的滑坡和泥石流要多而大。

  3.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规模大、形成时间短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自然滑坡、泥石流相比规模大,形成时间短。一般滑坡和泥石流发育过程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几十年到几百年),有明显的阶段性。而地震滑坡因地震的突发作用,使处于极限平衡或接近极限平衡的山坡在刹那间就完成裂缝、下滑的全过程。而地震泥石流也是在震时或震后降雨时迅速暴发。

  4.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反复性大

  一次强震之后发生大量的滑坡和崩塌,滑坡、崩塌为形成大型的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泥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进行下切,两岸进行冲刷和刮挖,这样使边坡又失去平衡,产生新的滑坡。这样循环反复互为因果,因而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从地震开始, 一直延续到次年乃至于数年之内。

  地震滑坡、泥石流对策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且多发生在人口稀少地区,工程治理困难。防治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应贯彻躲避和综合治理相结合,长远的措施和短期的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制定对策。

  1. 长远对策

  为防治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从战略角度考虑应科学地开发山区和建设山区,保护山区林业。

  (1) 合理地进行震区工程建设。震区工程建设,如修建铁路、公路、桥梁、工厂、矿山、水库、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绝不能建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在设计上尽可能少对边坡进行开挖或不开挖。矿山必须进行科学开采,在开采中要有排水措施。矿渣、废土堆放在少水、低洼的开阔地区,严禁盲目乱开、乱采和乱堆废矿渣,以防止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2) 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应贯彻乔木林和灌木林相结合,草被与植树相结合,因地制宜,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精心管理的方针,各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分区、乡、村包干,保证植树造林的进行。当前尤应搞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消灭病虫害、防止森林火灾等工作。

  草被,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因雨量较多,湿润的山坡和泥石流地区,只要加强管理就能自然恢复。在雨量较少、气候干旱的西北、华北地区的滑坡和泥石流区,草被自然恢复时间较长,应选择合适的草种进行培育。在裸露地区和干旱地区,造林难以成功,往往要先恢复草被,以草护苗;改变不利的幼苗生长地条件,提高树苗成活率。

  2. 中期预报后对策

  中期预报的地震危险区内应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制定防治规划,对一些重要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1)进行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性调查,制定防治规划。应对预报区进行一次普遍的地质调查,圈定滑坡、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危险区段,并对未来发震时滑坡、泥石流的规模、大小进行预测。对重点的、可能的滑坡、泥石流进行系统的测量,制定防治和震后应急救灾的规划。

  (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工程治理:中期预报后,应根据滑坡调查的情况,对重要建筑:如水库堤坝、人口密集的村镇、交通干线及枢纽等附近的具有滑坡、泥石流潜在危险性的区段进行工程治理。

  地震滑坡的工程治理:分为减滑工程和抗滑工程两类。减滑工程的目的在于改变滑坡的地形、土质、地下水等状态,就是改变其自然条件,而使滑坡运动停止或缓和;抗滑工程则在于利用抗滑的工程建筑来阻挡全部或部分滑坡,减轻或免于地震滑坡灾害。其主要措施为:

  ● 排除地表水。雨水、泉水、池沼、水库、渠道的渗透,可使滑坡激化,所以必须防止水的渗透。

  防渗处理是对边坡的坡顶及坡面进行被覆处理。在透水性强的地段,应对已发生的裂缝,用黏土或水泥浆填充,并用薄膜覆盖;在透水性弱的地段,对重要部位也应采取防渗处理。

  水沟排水工程是把滑坡区内的雨水迅速地汇集,排除到滑坡区外的方法。水沟分集水沟和排水沟两类。集水沟是以沟渠为主,横贯斜坡,汇集雨水和地表水;排水沟为将汇集的水排出滑坡区。排水沟应采用较陡的坡度,保证排水要求,每20~30米设计一个联结点,在松软的地层中采用固定排水管线 ;排水沟的末端要置墙。

  ● 排除地下水。按地下水埋藏深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地表以下3米的浅层地下水,可采用暗沟和明沟结合排水。暗沟也分集水暗沟和排水暗沟。一般每20~30米设计一个集水池或检查井。对于3米以下地下水,采用钻孔排水。3~5米的地下水采用水平钻孔排水,5米以下的地下水采用斜孔排水。孔径一般采用60毫米的钻头为宜。可同时布设2~3层钻孔,不仅排除深层水,也可以排除浅层水。地下水从其他区域沿着含水层或其他通道大量流入滑坡区时,应在滑坡区外设置地下水截水墙,将流入滑坡区的地下水予以截断,并用钻孔诱导排出地表。这种方法选择位置要适当,否则会导致滑坡的加剧。

  ● 削方减重法。主要用于小型滑坡。在掌握滑坡的规模,滑坡面的分布及地震时可能滑动的情况后,削去滑坡后部的土体,前沿只能填土夯实。

  ● 抗滑桩。在滑坡前沿用钻头垂直地穿过滑动面,再插入钢管或工字钢,桩基应打入滑面以下三分之一;也可以用直径1.5~2.0米的竖井来代替钻孔,井中全部要用钢筋混凝土充填。抗滑桩既有抗滑阻挡作用,又有铆固增加预应力的作用。

  ● 挡墙滑坡。前沿挖开后,以网架方式建筑钢筋混凝土墙作为滑坡前沿反压填土的支挡工程,以稳定单个滑坡体,同时对上部斜坡的滑动块体也起到稳定作用。

  ● 河流建筑物。由于河流的侵蚀,河床下切,河岸遭受冲刷,损害坡体的稳定,往往在地震时发生滑坡。可采用防护堤护岸,加固河床或用导流工程防止河流对河岸的冲刷,保护岸坡的稳定。

  地震泥石流灾害的工程治理:这里应强调指出,治理泥石流是一项十分艰巨、耗资巨大,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都以躲避为上策。在无法躲避,必须在泥石流区内建筑的工程,在对泥石流的治理上也要注意从上到下(从源头区—径流区—堆积区)综合治理,要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因势利导地进行总体设计,诸项措施配套进行。这里粗略地介绍几种常用的工程治理措施,仅供读者参考。

  (1) 蓄水、引水工程。一般在水体补给区修建调洪水库、引水渠和截流水沟等。调洪水库的设计标准要比灌溉水库的标准高,适当考虑提高设计烈度,以防地震时水库溃决,形成特大的泥石流和水灾。引水渠可按一般水渠工程设计。截流沟的设计同滑坡的截流沟,在施工中保证质量,严防漏水。

  (2) 拦挡工程。包括拦沙坝、谷坊、挡土墙和护坡,按一般土建工程建筑设计施工。

  (3) 排导工程。包括排导沟、渡槽、急流槽、导流堤、顺水坝等,多数建在流通区和堆积区。

  (4) 停淤工程。包括停淤场和拦淤库。一般建在下游开阔平坦的河床段或平坦低洼的堆积扇上。通常与导流堤、拦淤堤和溢流堰共同组成。导流堤和拦淤堤的设计与排导沟、导流堰的设计大体相同;溢流堰的设计与拦沙坝及溢流口的设计相似,但应注意溢流堰的位置选择与两侧拦淤堤(或沟岸)的衔接。

  (5) 改土工程。包括改田改土和轮耕等。一般泥石流的沟坡上不宜造梯田,尤其在崩塌地区,当做出地震预报之后绝对禁止耕作。梯田、道埂需要用块石加固,沟渠洼地里修梯田时,留有足够宽度和深度的排水沟。

  3. 临震对策

  (1) 进行滑坡动态监测。短临预报期间,应对村、镇以及要害建筑物附近的滑坡进行监测。可用形变方法,如水平形变网,垂直、水平位仪,倾斜仪,电阻应变片等进行滑坡和滑坡体上建筑物的变形观测:选择滑坡体上钻孔、泉、民用井等进行地下水水温、水位、水化学成分动态观测,以掌握滑坡稳定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预报滑坡和泥石流活动情况。

  (2)实施滑坡和泥石流紧急工程措施。短临预报期内,应对重要建筑物附近的潜在滑坡、泥石流采取紧急工程措施。可以改变滑坡体的外形,采用后部挖方削减,前部填土夯实的方法,加强滑坡的稳定性,减少滑动的危险性。用引导工程改变滑坡、泥石流原来的滑向和流向,使其不能成害;在滑体内和松散固体物质中,要加宽各种排水沟和钻孔,尽量把地表水和地下水排出滑坡区和泥石流形成区。要对一些特殊地区或特殊泥石流抓紧进行整治,用水泥浆通过浅钻和浅井进行加压灌注,用电渗等方法固结松散物质;用化学凝固剂胶结矿渣,以防止矿渣液化泥石流。

  (3) 危险区内的群众疏散。对危险区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权衡投资效益,确定采用工程措施还是采取搬迁。对于不能用工程整治或工程整治经济效益很低的危险滑坡、泥石流,应对居住和建立在滑坡体上和滑坡堆积区、泥石流堆积区、淤塞区、流经区的居民、工厂、矿山进行搬迁疏散。搬迁应由当地政府统一组织安排。

  4. 灾害发生时对策

  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现场人员应紧急发出危险性警报,并因时、因地进行躲避。

  (1) 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到安全地段。

  (2) 崩塌和滚石的躲避。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随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跑。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3) 泥石流的躲避。泥石流的流速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陡,泥石流的比降就越大,它的流速越快。一般流速每秒钟5~6米,最快的达每秒钟15米。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立即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安全地带逃跑。在泥石流通过区两岸和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对岸处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5. 震后对策

  震后,应迅速派人调查,根据情况,救治同发型滑坡、泥石流带来的灾害;采取措施,防治后发型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1) 人员救护。在滑坡体上,由于滑动,房屋倒塌,可造成人员伤亡。在泥石流通过区,两岸和边缘区由于冲击物的推移,房屋倒塌;在泥石流的流经区或堆积区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下部被摧毁,但上部可能保存,这些房屋内的人员尚可成活,应组织人员搜寻这些毁坏的建筑物,救护人员。有时地震泥石流往往多处同时暴发,山头被包围,成为孤岛,且其常有幸存者,应及时进行救护。必要时,应空投食品、衣物、药品等,或使用直升机救人。

  (2) 清除堆积物。首先清除交通要道上的堆积物,恢复交通。其次,清理工厂、矿山的重要机器设备。

  (3) 防治后发型滑坡和泥石流。为防治后发型滑坡、泥石流,震后应进行紧急调查,确定近期危险区和震后雨季危险区,根据情况,实施紧急工程、搬迁等措施,把后发型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具体对策,详见本节临震对策。

灾后搜救

发布时间:2018-10-10 12:52:21 

来源:地震出版社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第一节 搜 救 要 点

  (1) 幸存者可能在坍塌建筑物中的蜂窝状空穴存活2~3周以上。在完全排查所有空穴之前,或搜救时间已超过3周之前,绝不轻易放弃。

  (2) 为达到最高效率,搜索和营救应由独立团队完成。

  (3) 当使用不能直接确认幸存者存在(如目视、对话)的搜索方式(搜救犬、声学仪器)时,须由两个独立搜索分队确认,以保证之后的营救工作有的放矢。

  (4) 搜救区域必须严格戒严,并最大可能保持安静。

  (5) 使用固定、醒目的符号对已经完成搜索的区域进行标识,以节约宝贵的时间和人力。

  (6) 在搜救人力、资源、时间有限时,须对搜救地点的优先级进行选择。

  (7) 每个营救地点都必须指定一人专门负责协调,统一指挥,全权进行人员调度。

  

第二节 搜 索

  搜索手段

  1. 搜救犬搜索

  搜救犬分队通常由两只搜救犬及其驯犬师和一名队长组成。任务开展初期一般部署两支搜救犬分队参与搜救。

  搜救犬分队队长对被搜索区域的地形、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后,标示出所有重点信息,并将结果报送指挥部。

  一支搜救犬分队发现有幸存者的可疑区域后,队长应将该分队调离该区域。同时派遣一支分队对该区域再次搜索。如果第二支搜救犬分队确认该区域有幸存者,则标记该区域。队长随后将标记结果报送搜救行动指挥部,以便采取后续营救行动。

  2. 技术搜索

  主要使用声波、振动监听设备进行搜索。如必要,也可使用光导纤维设备、红外热成像(如果条件许可)等设备。

  应使用大功率扬声器或其他设备,向废墟中的幸存者喊话。幸存者应发出重复信号(如连续敲墙),搜索区域应尽量保持安静。随后,应另派一位仪器搜索人员对可疑地区进行确认,并将标记结果尽快报送搜救行动指挥部。

  光导成像设备可精确定位废墟空穴中的幸存者,配合混凝土锤或钻使用尤为有效。搜救人员可在坍塌建筑物表面钻观察孔,用光导成像设备快速侦测。该设备可以清楚看到幸存者,通常不需要进行二次确认。操作人员应对该区域地形、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并标示可用信息,以便开展后续救援行动。

  3. 人工搜索

  在受灾区域内部署人工搜索,直接对空穴和狭小区域进行搜索,寻找幸存者。搜索人员也可排成队列倾听幸存者发出的声音。

  使用大功率扬声器或其他喊话设备向被困的幸存者喊话并给予指示,搜索人员仔细倾听并标示出有声音的区域。

  搜索策略

  搜索策略用于大规模搜索的优先级确定,以下两种策略可以用来判断如何合理安排搜索资源。

  (1) 将待搜索区域分区。根据灾区面积和可支配资源数量,搜索区域可按城市街区或其他易辨标准划分。按照面积比例将资源配置到每个待搜索区域。这种方式对于面积较小的搜索区域较为适用,但对于较大的区域(如一个城市或城市的一部分)来说,因资源有限,并不实用。

  (2) 针对不同类别的受灾地区设置搜索优先级。最可能有幸存者的地区(根据建筑类型来判断)以及潜在幸存人数最多地区(根据受灾建筑的用途判断)应给予优先考虑。例如学校、医院、养老院、高层建筑、复合住宅区和办公楼等,应优先开展搜救行动。

  搜索队伍

  地震搜索行动通常配置两支搜索分队,每支均可作为首发队伍或后续队伍,从而持续交替执行任务。

  1. 人员配置

  一支搜索分队应该包括:队长、搜救犬专家和技术搜索人员等。

  队长:分队的领导者,概括情况并记录信息,与指挥部联络沟通,描述细节和提出建议。

  搜救犬专家:执行搜救犬搜索并对发现的幸存者进一步确认。

  技术搜索人员:执行电子仪器搜索。

  医疗急救人员:为幸存者及参与搜救人员提供医疗急救处理。

  结构专家:评估建筑物稳固性,并提出支撑加固建议。

  有毒物质处理专家:监测搜索区域及周边空气状况,评估、鉴别并标记出毒物的威胁。

  营救专家:对搜索分队进行辅助,包括为电子监视设备(相机、摄像机)钻孔摆放,并负责设置监听措施。

  2. 执行操作

  对受灾区域内建筑物进行侦查评测,包括建筑物结构、估测和系统报告;幸存者位置确认;对于危害的鉴别和标示,评判一切潜在危险,例如建筑物的悬空部分、结构不稳或者潜在坍塌区域、有害物质、煤气、水电等。

  危险区域应该用警戒线标示并管制;对受灾区域内部及周边的基本空气情况进行评估。

  对搜索区域进行信息概括并列出所有需要注意的问题,向搜救行动指挥部报告搜索发现,并就搜救优先顺序安排提出建议。

  3. 必要装备

  电锤钻、凿岩机;

  电子监视设备(相机、摄像机) ;

  监听设备;

  空气监测设备;

  标记材料(如粉笔);

  警示设备;

  医药急救包;

  个人工具包(人手一套)。

 

第三节 营 救

  统一指挥

  每个营救地点必须指定一人专门负责协调,统一指挥。负责人拥有现场的全权人事调动权,可跨编制调度现场救援人员。

  大型搜救行动有时需要两支或多支营救分队合作。搜救行动指挥部应指定一队的队长为全权负责人(人事任命一定要传达给每个搜救人员),并配备一名安全负责人。

  获得营救分队以外的人员或组织帮助是很必要的。这些帮助可来自于军人、公用设施承包商、重型设备操作人员等。搜救行动指挥部应及时协调获得这些外部资源的协助。

  为了安全和提高搜救效率,必须制订并遵守人员出入救援地点的规定。

  与此同时,营救专家应严格管理整个受灾地区,包括关闭所有水、电、煤气等基本设施,确认和标示高危地带,确定营救区域,清除无关人员,安排场地进行器械装备等。

  评估机会

  坍塌现场的搜救行动可分为5个阶段:

  1.第一阶段

  评估坍塌区域:搜索区域内的可能幸存者(在地面上或被掩埋) ;评估结构稳定性;评估水电气设施状况,并关闭设施以确保安全。

  2. 第二阶段

  迅速、安全地转移地面幸存者。

  3. 第三阶段

  搜寻并探察所有空隙和坍塌建筑物中的空穴,以发现可能的幸存者。本阶段可使用喊话设备;只有经过训练的搜救犬或搜救人员才可对空穴或可进入空间进行搜救。

  4. 第四阶段

  确定幸存者位置后,使用特殊工具和技术,有选择性地移除建筑物残骸。

  5. 第五阶段

  大规模清理。通常在所有已知幸存者均被安全转移后才可实施大规模清理。

  艰难抉择

  在营救资源不足以同时应付所有搜救机会时,须迅速决定营救先后。发生这种情况时,营救分队必须考虑以下的因素,确定所有搜救机会的优先级:

  幸存者生还的可能性和耐久能力;

  搜救难度和所需时间;

  搜救行动的预计结果(例如对一人的救援应让位于对两名或多名幸存者的救援);

  搜救人员的安全。

  地点设置

  在开展搜救工作之前,必须立即将受灾区域设为禁区。只允许搜救队伍和其他救援人员进入,并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在工作区域周围设置封锁线并划出坍塌或危险区域,该区域只限搜救队中负责搜救工作的主要队员进入。

  建立营救工作点时,必须优先完成以下规划:

  出入道路:必须保证人员、工具、装备及其他后勤需求顺利出入。另外,对出入口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幸存者或受伤的搜救人员迅速撤离。

  紧急集合区域:搜救人员紧急撤退时的集结地。

  医疗援助区:医疗小组进行手术以及提供其他医疗服务的地方。

  人员集散区:暂时没有任务的搜救人员可以在这里休息、进食,一旦前方发生险情,这里的预备人员可以马上替换。

  装备集散区:安全储存、维修及发放工具及装备的地方。

  建构仓库:存放搜救行动中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并在行动时分发。

  专业协作

  在营救队伍中应该有建筑结构专家。

  危险材料专家应当协助搜救队鉴定危险物品、评估建筑物周围和内部空气状况及后续的再次评估。

  医学专家应当提供医学评估,对幸存者实施救治。搜救人员应当确保医疗人员尽快接触到幸存者,这可能需要临时停止搜救工作。

  重型设备专家应当在使用起重机、重型搬运机等设备时提供建议。另外,他们必须作为搜救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之间的联络员,保证双方有效地沟通。

  技术信息专家对营救行动的进展进行记录。

  搜救团队主管需要整合其他人员,包括公用事业、执法、军队及志愿者。

  安全保障

  必须事先让所有参与搜救人员明确了解警示信号和撤退流程。比如,警报可以按下述方案鸣响:

  暂停行动/保持安静:一声长笛(持续3秒) ;

  撤离该区域:三声短响(每次1秒),暂停一下,再次重复,直至所有成员撤离;

  重新开始行动:一长一短。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