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

    2015年2月26日,河南“一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溺亡”事件引发关注。意想不到的是,当地有媒体随后援引警方披露的信息称,大学生孟瑞鹏不是救人溺亡,而是不慎落水。接着,目击者因良心不安出面作证、落水儿童母亲因害怕担责教孩子说谎等消息又接连曝出。3月2日,警方公布调查结论,认定孟瑞鹏溺亡前有救人行为。 [详细]

  • 舆情发展:事件一波三折把舆情推向高峰

    2015年2月27日,大河网刊发了一起普通的社会新闻《救起两名儿童后大学生溺亡》,起初关注量并不是很大,浮动在日均300-400次左右;28日下午,央广网刊发报道指出“警方否认孟瑞鹏因救人牺牲”,媒体的报道逐渐增加,网民开始集中关注这一话题;一天之后又有媒体报道称,“落水儿童母亲承认,害怕担责任,教小孩说谎话”,舆情再次发生反转。3月1日,河南商报发文称,“濮阳警方还原事实真相,确定孟瑞鹏有救人行为”。3月2日,网络舆情攀至顶峰,日均转发量超过2月27日的7倍。

  • 媒体分析:微博热度明显高于其他媒体

    在本次事件中,微博热度明显高于其他媒体,网上出现“非因救人溺亡”的观点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年华似水BBS站官方微博以#大学生救落水儿童遭家长拒绝承认#为题置顶,要求“不求回报,只要公道!”。网友也纷纷表示“这样的家长就应该追责!”“一定要像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一样,对所有个人和组织的所有违规违法和丧失诚信的行为,严格执法,严厉处罚。”一周内该事件霸占微博热搜及热门话题榜,网友讨论热烈。

  • 新闻点评:"救人溺亡"事件调查中立去哪了

    警方第一次调查取证并没有向在案发现场的孟瑞鹏的女友和家人了解过任何情况,仅凭落水儿童家长的一面之词宣布救人者系意外身亡,这样轻率的调查是对客观理性的背离。舆论认为,面对有争议的社会事件,警方依职权介入调查一定要注意中立原则。有时,社会关切与警方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重合,在调查结果未出来之前,不能援引某方当事人的说法给记者和网民“喂料”。  [详细]

  • “成都变道女司机被打”事件

    2015年5月3日,一段成都男司机将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的视频在网络疯转。5月4日,四川新闻网提供了记录仪视频:女司机曾两次突然变道险酿事故。女司机成了网络“人肉搜索”的对象。她的违规行车记录、酒店开房记录、家庭住址,都在网上被公开“晾晒”。最终打人男司机被判刑8个月缓刑1年。 [详细]

  • 舆情发展:网友、媒体合力推高舆论

    成都女司机被打一事的舆情走向也可谓跌宕起伏,5月4日,四川新闻网刊发了一篇名为《成都:男子逼停女司机 将其拉下车拳打脚踢几十秒》的文章,同时配有视频,视频中一名男驾驶员将一名女司机拉下车暴打。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其中以微博网友讨论最为激烈;5月4日当天,四川新闻网再次发文称“女司机事发前疑两度斗气别车”,再次推高舆情,随后女司机被人肉,早期违章等事被网络曝光等。5月6日达到舆情峰值,最高日传播量接近1万。5月11日,被打女司机发表道歉信,引发第二波舆情高峰,主要以新闻网站推高为主。

  • 媒体分析:传统媒体持续发力

    “成都女司机被打”一事中,微博和网站媒体成为事件传播的主要推动力。微博以前期事件扩散为主,而新闻网站主要体现在后期的评论。从事件伊始到女司机被人肉再到最后的女司机道歉,媒体不断对事件提出反思,中新社发表《成都女司机被打持续发酵 “路怒症”引文明驾驶深思》倡导文明驾驶;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公路是现代社会的镜子》,认为女司机被打是两人公共意识极度缺乏;光明网针对人肉事件刊发评论《该反思的岂止是“被打女司机”》等。这一沸沸扬扬的事件在网上“拉锯”了近半个月,最终以男司机被判刑8个月缓刑1年告终。

  • 新闻点评:警惕羞辱文化在互联网上狂欢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持续发酵期间,当事人成了网络“人肉搜索”的对象。该女司机的酒店开房记录、家庭住址甚至生理期等个人信息,都在网上被公开“晾晒”。这种渐趋失控的网络暴力狂欢,给当事人造成了巨大压力,也让一些围观者不寒而栗。我们应珍视网络时代的表达自由,每个网民都该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否则,“网络暴力”将让每个人都丧失安全感。那些以正义之名行伤害之实的网民,该收手了。 [详细]

  • “淮南师范学院学生撞老太”事件

    2015年9月8日,淮南师范学院学生袁某发微博称,当日扶摔倒老人被讹,寻找目击者证清白。网友@任梵僮在微博表示,她是目击证人,可证袁某清白。然而之后,又有3名目击者称曾听到袁某承认撞人。9月21日,警方认定袁某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袁某承担主要责任。 [详细]

  • 舆情发展:峰回路转求真相

    淮南师范学院学生袁某发的微博由于涉及“扶老人”这一热门话题,网络上转发量短短一夜突破1万次。9日,新京报刊发事件报道,随后其他媒体纷纷介入并转发,事态朝着“老人讹诈”倾斜,“为老不尊”的批评声铺天盖地。9日晚间,袁某表示已经找到两位目击证人。但随后,更多的细节逐渐被爆出:“没撞为何垫付医药费”“自行车何以撞至骨折”等,事件变得扑朔迷离。由于没有新的证据出现,12日后舆情暂时平息。15日,老人方面称寻到目击证人,后多家媒体以《"女大学生扶老太被讹"逆转?》为题进行报道,舆情再起波澜,但热度有所下降。21日,警方认定袁某在这起交通事故中承担主要责任,老太承担次要责任。

  • 媒体分析:全面参与论对错

    在这起事件中,参与的媒体类型较多,除了微博外,常见的一些媒体、自媒体平台都有参与,外媒也对这起事件进行了少量的报道。更有媒体针对“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而进行讨论,网络舆论的焦点从“老人讹人”到“望警方细致调查公布真相”,从“双方提供的证人是否真实”再到“加强相关立法”、“希望以后此类事情不再发生”,也侧面反映了网友心态逐渐转向理性的过程。

  • 新闻点评:潜意识里的“偏见”值得警惕

    安徽女大学生撞老太事件,在警方的调查后真相最终得以还原。曾经满腹委屈的大学生成了有过错的人,“一波三折”令人大跌眼镜。女大学生的叫屈,为何会引发网友不约而同的声援?因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倾向性地认为当前的现实就是“扶不起”。看到学生相撞老太事件,自然地认定老人讹人。这种偏见和“片见”,值得警惕。 [详细]

  • “云南女导游辱骂游客”事件

    2015年“五一”假期,一段近5分钟的“云南导游辱骂游客”的视频疯传网络。视频中这名女导游用了“脸都不要”、“骗吃骗喝骗旅行”、“会遭报应”等激烈言辞辱骂并威胁游客。管理部门介入调查,涉事旅行社和导游被处理。随后媒体调查报道称,该旅行团是“低价团”,游客仅缴纳1元团费。 [详细]

  • 舆情发展:朋友圈展现舆论力量

    “云南女导游骂游客”这一事件持续时间较短。据昆明当地媒体《都市时报》5月2日报道,5月1日有游客通过微信视频爆料称,在西双版纳旅游时被导游强行要求消费满3000-4000元。爆料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内被广泛转发。5月4日,京华时报刊发文章《女导游回应辱骂游客事件:不该骂人但也很委屈》,提到此团签合同时写明为购物团,而非之前报道中的强制购物。之后,云南方面迅速做出回应,对该女导游进行停职处理,舆论逐渐平息。

  • 媒体分析:网友讨论度居高不下

    本次“云南女导游骂游客”事件,舆论以微博的传播扩散为主,微博转发量突破2万次。是行业道德缺失、游客素质不够还是监管不力?网友各抒己见:@关注清秋一色:都是低价游惹的祸,政府监管缺位。@-QianC:片面之词,为什么要怪导游?无风不起浪,有些游客真的不配出去玩。@政策受害者:只要有拿回扣的购物店存在一天,这种事情就没法根除!反观媒体对此次新闻的态度主要是事件的追踪和跟进为主,较少评论报道。

  • 新闻点评:文明需要更多“省视的目光”

    导游对没有消费的游客破口大骂。不管多难,做好服务都是导游的本分,骂人有悖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骂人的导游让人全无好感。但“一元旅游消费团”的背景,同样让人感叹游客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这起事件颇有道德悖论的意味,却也足以激发更多虎扑篮球:文明的思考。从支持一方,到诘问双方;从看到结果,到关注原因,这样的“递进一层”,正是文明“更进一步”的开始。 [详细]

  • “安徽女子谎称被狗咬骗捐”事件

    2015年10月13日,有媒体报道称,安徽一女子李娟在下班回家路上,为救小女孩而四肢被狗撕咬,四肢上的肉几乎被咬光;事发后,李娟收到超过80万元的捐款。当地警方积极配合寻找被救女童和狗主人,不料发现事件诸多疑点。20日,当事人男友张宏宇承认“救女童”是他编造的。22日,张宏宇因涉嫌诈骗罪被刑事拘留。 [详细]

  • 舆情发展:诈捐风波引深思

    10月13日,中安在线刊发了一篇名为《利辛一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成重伤 家人盼被救者出来作证》的文章,新闻发出后并未引起波澜,在微博上网友发起了捐款,7天内善款额度高达70万。20日,微博认证为“资深调查记者”的安徽媒体人张杰向成都商报记者爆料,称此事是彻头彻尾的策划,伤者李娟是被男友养的狗咬伤,男友张宏宇涉嫌诈捐。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大量报道接踵而至,最高日转发量接近2万次。23日,该事件以被咬者男友被刑拘、警方启动退款程序而划下句点。

  • 媒体分析:微博凸显强大力量

    整个事件的舆情来源占比以微博为主,事件爆发前期传统媒体尚未介入,主要的传播阵地集中在微博,包括新闻事件、讨论及发起捐款。后由传统媒体爆出反转后,整体舆情又再次被微博网友推高;伴随着舆情热度的不断攀升,继而传统媒体持续跟进事件报道。可见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也说明现下新兴媒体在舆情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 新闻点评:假新闻的制造者该担何责?

    对于《为救女童女子被狗咬成重伤》这起假新闻,社会影响相当恶劣,因为它欺骗了人们的爱心,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慈善因子,而最终受伤害的是真正遭遇灾难需要救助的人。针对目前“假新闻常有,而惩罚不常有”的现状,应该加强对制造假新闻的有关媒体和记者的惩处力度,让其付出代价。 [详细]

  • “江苏监考教师猝死”事件

    2016年1月一位教师的猝死,引起了社会关注,起因是朋友圈里《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文章的广泛传播。然而,据记者反复核实,基本事实是:1月14日,泰兴济川中学一名吴姓女教师在监考过程中突发心脏骤停。孩子们发现之后,立即喊来老师,大家一边紧急施救,一边打120并尽快送往医院。 [详细]

  • 舆情发展:媒体良心受拷问

    2016年1月16日,《现代快报》刊发《泰州一校长一老师同天猝然离世》,其中提及:一名监考女老师疑因在教室内突发心肌梗塞去世。这篇文章在朋友圈被多次转发,文中还附上一位考生家长得知女儿反馈后的信息,对于女儿面对这样的事情显露出来的冷漠感到不解。接下来的媒体转发报道则很快将侧重点放在了“学生冷漠”这个问题上。《江苏一女教师监考时猝死 家长发文责女儿太麻木》等文章相继见于报端。两日内,舆情就被推向高峰,日均转发量达到7500次。1月18日,新华社发文《孩子冷血?请慢扣帽子!》还原事情真相,指出孩子们曾积极救援。之后媒体的转发报道皆以还原事实为主,且报道量逐渐减少,23日后舆论回归平静。

  • 媒体分析:传统媒体威力不减

    在本次事件中,虽然微博占据了主要的舆论讨论热度,但可以看出事件的走向是由传统媒体的报道为基调的,基本遵循“传统媒体发声——微博展开讨论”的公式来发展,而“没有详细做调查研究就以偏概全给多数乱扣的帽子”的现象,更值得我们深思。

  • 新闻点评:朋友圈的廉价题材请别传播

    把当下的孩子批评成“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很容易获得网友的“价值认可”。因此,只要看到此类批评文章,很多人就会有“点赞”和“转发”的冲动。当下网络之中,充斥着大量吸引眼球但不符合实际的“虚情假意”,许多人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点击量而发布内容。因此,在权威报道信息未出现之前,还是要尽可能进行甄别和筛选信息,不该盲目转发。尊重事实,不被喧嚣的舆论左右,这应是每一位网民努力的方向。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