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直通屏山> 网络问政 > 正文
网络问政期待“制度化力量”加入
www.fjnet.cn?2012-07-09 10:20? 麦牙堂?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近来广东全省掀起新的网络问政“风暴”,坊间多给予肯定式解读。政府官员回应网络民意的姿态更为主动,大胆直面棘手问题。特别是一些地级市书记、市长开始在问政平台上实名回复网民,透露出从隔空“对话”转向实务治理的努力。与此同时,当网络问政涉入深水区,缺乏制度化力量支持的“硬伤”却日渐显露。这其中,各地问政平台建设的滞后限制了参政的信息渠道,制度化的协作机制的缺乏也导致网上网下对接不畅、效果受限,这些“短板”使得省内各地的问政实践参差不齐。

从奥一网问政平台的互动数据看,态度应付、责任不明、无后续跟踪反馈的回复最为公众诟病,大量的“沉默民意”甚至未被打捞。而技术和应对姿态也仅是表象,网络问政的内核剥开来看有三层:一是平台的依托,是借用高一级的网络平台,还是地方政府自建平台,以创新整合信源、打捞民意的方式需要厘定;第二是理政的实质,是真心实意办好网事,而非作秀;第三是制度化的协作机制,参政问政是一个公共事务命题,当形成各方力量参与的运行体系,而非临时性的安排。

以此观照当前的网络诉求与表达,尽管“问政”早已成热词,未获得网下高效的行政环境和常规化机制的支撑,恰恰是一大现实困境。以近日备受关注的汕尾市陆河县非法砖厂被取缔后“复活”事件为例,媒体多次报道、网民多渠道发帖投诉,但该砖厂六年来“岿然不动”。面对记者采访,各部门纷纷以“不归我管”、“人手不够”、“责令但不施行”为由拒绝。在这一事件中,没有良好的网下行政环境和支撑机制,网络问政最终难逃流于形式之弊。

加之网络民意的情绪化、问政的事务多积弊已久,网络问政面对的往往是“难题单子”。基于此,广东的网络问政涉入深水区,个中的挑战性可以预见。日前就有网民在问政平台上举报“揭发湛江坡头区龙头镇上蒙村黑恶势力打砸无辜民众及车辆”的棘手问题,网民找准的是我省正在开展的“三打两建”工作契机,在这一语境下,湛江市网络发言人很快回复“已转相关部门处理”。而一旦脱离“三打两建”,问政的处置会否是另一种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由政府主导的网络问政要取得长效实效,常规机制必不可少,“制度化力量”加入迫在眉睫。

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在省级平台与地市级平台上当有不同的侧重点。全省范围的平台要义在于通过“顶层设计”保证各级党政部门间的联动与协作,广东正在酝酿的“省市一体化网上办事大厅”即是这种带有权威性的平台。而各地级市不同,它们可以基于此建立个性化的地方“网络问政门户”,保证本地信源的充足与本地化参政的深度。地方政府缺乏自有平台,问政始终是自上而下的、倒逼式的,容易导致被动。这个方面,正在进行的“湛茂阳”跨区域、跨平台的网络问政活动提供了另一种启发:只有三地建立自己的问政门户并形成制度化的协作机制,才能保证“跨度”问政施政的实效。

同时,各级政府设立“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当考虑相应设立专门的网络政务事务官及相应的电子政府部门,在团队、机构与运行体系上契合新的政务枢纽的要求,实现整体对接,而不仅是局部关联。制度化力量的聚合还当考虑引入第三方力量的协作。比如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监督员、专家学者及知名网友组成问政观察与监督团队,对各级政府或部门的网络问政的表现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

从社会性网络发展趋势看,政府传播中的“网络问政”是个中国式的过渡性概念,它的任务是要“消灭自己”,最终回归到常规化的“参政”体系中来。而当前的制度化力量的加入,仅仅是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有待各级政府投入更多智慧。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