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4日
分享
第114期 莆田景泰蓝:遗落民间的艺术瑰宝
  • 林辉给作品进行鎏金处理。受访者供图
  • 点蓝。受访者供图
  • 林辉教工人上丝。受访者供图
  • 林辉的办公室内随处可见景泰蓝工艺品。东南网实习生江兰 摄
  • 林辉和他的团队创作大型景泰蓝妈祖像。受访者供图

提起“铜铸胎掐丝珐琅”,它的另一个名字“景泰蓝”可能更为大众所熟知。2017年1月,莆田景泰蓝工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林辉则是这项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林辉创作景泰蓝作品。受访者供图

日前,记者走进林辉在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开办的工厂,目之所及皆是各式各样的景泰蓝工艺品或模具。在林辉的手中,一根根铜丝被重新塑造,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纹饰,加以珐琅釉料的点缀,作品从“素颜”变绚丽,注入了气韵生动的“灵魂”。

北艺南传 形成莆田特色

林辉给作品进行鎏金处理。受访者供图

景泰蓝工艺在莆田发展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据《林氏家乘》记载,清顺治四年冬,莆田籍官员林嵋在兴化城沦陷之前,事先把皇室御用工匠安排在涵江江口林氏百廿间大厝内。后来兵败明亡,这些工匠便留在当地重新开始制作景泰蓝。从此,北方的珐琅工艺便传入莆田林氏家族。

所谓铜铸胎掐丝珐琅,就是将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图案花纹粘焊在铜胎上,再把珐琅釉料填充在花纹内,经过反复烧制、打磨而成的器物。

林辉作品《一帆风顺》。受访者供图

不过,与以北京为代表的传统景泰蓝工艺不同的是,林氏铜铸胎手工掐丝珐琅工艺不仅保留了明代宫廷珐琅技艺的精髓,还结合了莆田当地特色人物造型与精湛的铸铜工艺,能够应用自如地打造各种大型器具和人物造像,作品呈现出浑厚凝重、精致细腻的韵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被业界誉为“南方景泰蓝”技艺。

“莆田景泰蓝最大的一个特点是铸胎,胎体较厚,烧完后不变形,也因此善于制作人物造像。”林辉告诉记者,北方的景泰蓝因采用镀金工艺,所以色彩鲜艳夺目,而南方采用鎏金护色,颜色相对古朴沉稳。

点蓝。受访者供图

对于景泰蓝工艺的制作流程,林辉早已熟稔于心。从设计构图,塑造模型,再到掐丝、点蓝、烧蓝、鎏金……每创作一件景泰蓝作品,就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蕴藏着无数细节,考验手艺人的指尖功夫、色彩搭配水平和艺术创作能力。

由于掐丝是在铜胎上操作的,空间有限,且着重线条的婉转、层次的丰富,这就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与耐心。“最开始做学徒的时候,单单掐丝这道工序,我每天得练上十几个小时,整套手艺学了五六年才出师。”林辉说。

在所有制作流程中,点蓝堪称最“出彩”的工序。据林辉介绍,点蓝就是用蓝枪和滴管将珐琅釉料填充入繁复的花纹内,给胎体上色。每一步颜色的深浅明暗过渡都受控于点蓝师对色彩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方寸之间描绘出颜色的渐变,这也是景泰蓝的魅力所在。

怀揣初心 重拾昔日荣光

烧焊丝。受访者供图

林辉的父亲、祖父都是涵江一带有名的景泰蓝匠人,在耳濡目染之下,林辉从小就痴迷于祖传的景泰蓝工艺。从1973年开始,随父亲、兄长学习制作景泰蓝技艺及机械加工手艺,林辉与景泰蓝已结缘近50年。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工序多、制作成本高、社会经济不景气,国内景泰蓝市场逐步萎缩,这门曾经十分兴盛的宫廷技艺陷入困境。在一片惨淡的行情中,迫于生计压力,承袭了父亲和祖父手艺的林辉不得已改行靠制作补鞋机和农家用铁器贩卖为生。然而,他的心里始终凝结着对景泰蓝难以割舍的情怀,弘扬祖上工艺的想法也愈来愈强烈。

1981年,22岁的林辉创办了“江口机修厂”,借机培训机械行业的人才和积累资金。2012年,林辉与家人正式创办了“莆田万物宝艺术品有限公司”,专门制作景泰蓝工艺品。

林辉教工人上丝。受访者供图

家传老手艺的复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有的工人把景泰蓝烧坏了,我跟工人说不要紧,烧坏了我们就找找问题出在哪,把作品‘救’回来。”林辉坦言,铸胎的烧制技术难度非常大,因为胎体厚薄不均匀,如果工匠不熟悉这门烧制技术,没有掌握好火候,就容易出现掉丝或铜丝烧化的情况。

“有的工人焊药粉弄太多了,或者边边角角没烧好,我就到现场帮他们找出原因,指导工人重新烧制。”在不断摸索、总结失败经验的过程中,林辉与他的团队终于成功地烧制出大型景泰蓝作品,并打开了市场,逐渐找回景泰蓝的昔日荣光。

为了更好地发扬南方景泰蓝工艺和莆田妈祖文化,林辉决心继往开来,干出更大的名堂,他要打造一尊世界上最高大的景泰蓝妈祖圣像。

萌生这一大胆念头的同时并非没有担忧。“当时我和我儿子都冒了很大风险,因为没有前人做过,万一没成功,几百万的投资就没了。”不过,得益于早年做大型机械加工技艺的经验,林辉对自己这一决定也更有信心,他对儿子说,别人不敢投资他来,只要产品做得好,肯定有人买单。

林辉和他的团队创作大型景泰蓝妈祖像。受访者供图

为了赶在湄洲妈祖祖庙莆田会馆揭幕之前完成圣像,2015年底,林辉组建研发团队,着手创作大型景泰蓝妈祖像。“妈祖的诞辰在农历三月廿三,所以我们打造的这尊圣像高为3.23米,是以湄州妈祖祖庙里的纯金妈祖像原模为型,用了近1000斤的紫铜打造胎体。”林辉介绍,圣像用了近20万片铜丝镶嵌出四龙十凤、40多朵牡丹、5朵莲花、18只蝴蝶、20片祥云、上万个云朵纹,再化近3000克纯金用鎏金工艺制作而成,采用整尊工艺烧制,没有一处拼接,实现了工艺技术难度的又一次突破。

2017年6月28日,这尊耗时近两年的景泰蓝妈祖像经扛旗世界纪录认证师现场测量认定,确定为“世界上最高的珐琅面无拼接景泰蓝妈祖像”,并当场颁发证书,同时也让“莆田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进一步走向世界。

求变创新 艺术走进生活


林辉作品《坐像妈祖》。受访者供图

“要使景泰蓝贴合市场需求,就要让作品进入百姓生活,实现景泰蓝艺术生活化。”见证了景泰蓝行业的兴衰沉浮,林辉更明白,为了让莆田景泰蓝工艺不在传统中湮灭,只有创新才能让这项非遗技艺走得更远。

目前,林辉已将景泰蓝工艺运用到文房四宝、茶盘、茶叶盒、皮带扣等日用品中,在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同时,让景泰蓝技艺“走民间,接地气”,以更亲民的方式亮相。此外,他还将景泰蓝工艺与陶瓷工艺、木雕工艺、家具、建筑装饰等结合,不断追求景泰蓝在新形式上的创新。

妈祖平安锁景泰蓝皮带扣。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林辉还创作了妈祖平安锁景泰蓝皮带扣、妈祖梳妆镜等,将妈祖文化元素融入到景泰蓝工艺中,让二者在碰撞融合中彰显浓厚的文化底蕴。

“制作景泰蓝是一项手艺活,不过我现在也会利用3D打印建模,激光切割等现代设备。”在创新与创作的同时,林辉也尝试将高科技融入到传统工艺之中,让老手艺持续焕发新生。

林辉的办公室内随处可见景泰蓝工艺品。东南网实习生江兰 摄

对于景泰蓝的未来,林辉有信心也有动力。“在过去,景泰蓝工艺品作为稀有的高端产品,只有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才会购买用于收藏,民间却可望不可即。”他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景泰蓝工艺品逐渐从皇家走向寻常百姓家,整个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是可观的。

现在,林辉团队已经与省内高校建立合作培训机制,成立“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实训基地”,他们也从校园中寻找人才资源,积极传播莆田景泰蓝文化。(东南网记者 陈玲玲)

景泰蓝工艺在莆田发展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上世纪70年代,由于工序多、制作成本高、社会经济不景气,国内景泰蓝市场曾逐步萎缩。

如今,在林辉等传承人的坚持下,景泰蓝工艺技术难度再创新高,该工艺也被运用到文房四宝、茶盘、茶叶盒、皮带扣等日用品中,在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同时,让景泰蓝技艺以更亲民的方式亮相。

林辉团队还与省内高校建立合作培训机制,成立“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实训基地”,从校园中寻找人才资源,积极传播莆田景泰蓝文化。

“要使景泰蓝贴合市场需求,就要让作品进入百姓生活,实现景泰蓝艺术生活化。”——林辉

记者 陈玲玲
编辑 林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