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2期 建盏匠人邱鹏:不是“传承人”的传承人
  • 邱鹏为建盏上釉。
  • 邱鹏亲自指导来自南非德班理工孔子学院的学生拉胚。
  • 邱鹏在接待室向客人展示泥巴变成建盏的过程。
  • 邱鹏请南平农校的教师在基地手绘宋代建窑工作场景。
  • 邱鹏作品:仿古兔毫束口盏。

位于南平市建阳区东桥东路的南平市农业学校内,有一座占地20亩的“宋瓷御盏文创基地”。3月7日上午,记者在基地的工作室里看到,30多名十五六岁的学生围着20多台拉坯机学习,基地负责人、建盏工艺师邱鹏来回巡视指导。据了解,开办在中专里的建盏教学基地,建阳区仅此一家;而面向中专生、大学生公开教授建盏制作技艺的,建盏行业里只有邱鹏一人。

据统计,2016年以来,邱鹏在南平农校教过的学生超过1000名。他虽然没有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官方称号,但在建盏研究专家、业界同行们口中,他是建盏文化货真价实的传承人。

缘起

邱鹏在接待室向客人展示泥巴变成建盏的过程。范翠萍 摄

邱鹏是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人,而后井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建窑遗址的核心区。在他小的时候,村民在山上或田里劳作,经常能挖出宋代建盏,把比较完整的拿回家当碗,把碎片拿去铺路。

1979年,中央工艺美院、原福建省科委、省轻工所、建阳瓷厂联合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制作实验,于1981年烧制出仿宋兔毫盏,邱鹏的姑父何宝兴便是攻关组成员之一。1985年前后,建盏研究专家谢道华与建盏考古队进驻后井村。当时10岁左右的邱鹏经常跟在谢道华身后,由此与建盏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去水吉镇,还能看到道路两边,残破的宋代建盏碎片堆积成山。邱鹏真正认识到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其实是千年前留下来的宝贝,还是在他游学马来西亚期间。在该国的博物馆里,他看到了被国宝一般珍藏的天目。它们的真正名字建盏,当时还不为世人所知,这给邱鹏造成了极大的震撼,立志让家乡的宝贝重现辉煌。

邱鹏为建盏上釉。范翠萍 摄

2000年,邱鹏回国,一边收藏研究建盏残片标本,一边向考古专家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栗建安、《建窑建盏》作者谢道华等权威专家学习建盏文化。积累了理论知识后,他师从姑父何宝兴等老一辈陶瓷工艺师,于2006年开始制作仿宋建盏,以复原宋代建盏为终极目标,走上了建盏研究与传承之路。

彼时,建阳的建盏产业刚刚兴起,业内认可的建盏工艺师仅10多个,城区仅几家建盏企业,水吉镇有不少家庭小作坊。一直到2012年,从事仿古建盏制作都不被当地人所看好。不少创业者冲动地杀入这个市场,由于技术不过关、市场刚刚培育等原因,没能等到2014年的曙光便倒闭。

2012年,邱鹏制作的《现代建窑油滴盏》被南平市博物馆收藏并颁发证书。这标志着,经过十多年的潜心学习研究,他的建盏烧制技艺日臻成熟,在业内也积累了一定的名声。

传承

邱鹏指导学生练习“定中心”。范翠萍 摄

2014年初,邱鹏创办了宋瓷御盏文化有限公司。当年他带出来的五六个徒弟,出师后都发展得很好,纷纷开办建盏企业,在商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邱鹏不满足于小范围收徒,他认为那与家庭作坊无异,“如果技术不能外传,建盏文化难以很好地推广”。

也是在这一年,邱鹏及公司入驻南平农校,建立宋瓷御盏文创基地,校企联姻,产学结合。现在,这里成为了长春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南平农校、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建阳一中等院校的学生实践基地。

3月7日上午,在宋瓷御盏文创基地上课的是南平农校农类综合1801班。记者在签到表上看到,一周5天,每天6节课,这个班的35名学生均为全勤。这节课,邱鹏上的是“定中心点”。建盏坯体倒扣过来,放在拉坯机转盘上,不停地旋转,学生用手指点着坯体底部的中心点,以此锻炼手感,练习修坯的能力,确保制作的建盏质地均匀。这是建盏制作中的一道小工序,邱鹏非常注重学徒的基本功,仅这一个动作就要练习好多节课。

“以标本为师”是邱鹏的一大教学特点。基地里存有大量宋代建盏的残片,邱鹏精挑细选,制作成标本,使用实验室设备深入研究。在一台60倍放大镜下,他让学生仔细观察古建盏的釉色、胎体,推测它们形成的原因,然后用烧制来验证。

在基地里,邱鹏是主讲老师,他的两名徒弟充当助教。邱鹏上课很严肃,有的学生原本在工作室里拿着泥巴追逐打闹,邱鹏一出现,马上鸦雀无声。而两名助教只比学生们大几岁,大家很容易打成一片。邱鹏广交朋友,经常有艺术家到基地做客,他就邀请他们给学生上课,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在这种时紧时松的课堂氛围里,学生们都表示获益良多。

邱鹏不仅在基地里接待前来实践的省内外学生,也经常到外地学校上理论课。目前,邱鹏与南平农校合作筹备开办常设专业,培养一批以建盏为事业的学生,今年有望开班。

“在技术上,我的目标是做出跟宋代建盏一模一样的建盏;在文化上,是教出更多的学生,越多越好,他们将成为我播撒出去的种子,将来建盏的复兴就靠他们。”

守正

邱鹏请南平农校的教师在基地手绘宋代建窑工作场景。范翠萍 摄

“其实做建盏不苦也不累,只要有耐心,就能取得成功。”虽然邱鹏是这么说的,但朋友都知道,他因为这份耐心错过了太多。

2014年11月,《寻宝——走进建阳》节目在央视播出,建盏从此身价暴涨。“某某95后做建盏一年赚了几百万元”,这两年,建阳总是流传着这类“致富神话”。实际上,建阳确实涌现出不少20多岁的“建盏土豪”。

“建盏土豪”们热衷于赚快钱,功夫都花在了营销上,带来了炒作、虚假宣传、打价格战等行业乱象,误导了建盏爱好者。文化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则开始制定建盏质量标准,以此规范产业发展。

邱鹏做建盏有着自己的坚守,他只做乌金、兔毫、油滴等几种宋代釉色,而对于近年来市场上流行的一些创新釉色并不认可。“那些釉色太妖艳了,不符合建盏古朴内敛的美,有的根本就是德化窑或吉州窑。我做了这么多年建盏,其实一直在亏钱,没少被人笑话。”孤傲的性格让邱鹏远离同行,也让他错过了评上建盏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的机会,但邱鹏始终把制作和传承当作自己的责任。

2016年以来,邱鹏在徒弟的协助下,开始在营销方面跟上时代。“守正创新,我还是坚持只做复古建盏,只用水吉的陶土和釉矿,但营销方面要创新,向年轻一代学习新媒体技术。” 去年,邱鹏在基地建设了摄影室、传媒室,组建电商团队,利用新媒体销售建盏产品、推广建盏文化。

邱鹏制作的建盏获得了市场的更多认可,有的被南平市主要领导作为礼品带到美国,有的成为了《寻宝——走进建阳》节目的指定礼品,更多的是被国内外的爱好者购买收藏。记者在他的微信聊天记录里看到,有一名西安的建盏爱好者,每个月都花几千元购买一只“宋瓷御盏”。

邱鹏表示,建盏的市场越来越大,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得到认可。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回报,给了他越来越充足的研究与教学动力,形成了良性循环。 (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东南网记者 陈艳 吴杨珠)

>>>记者手记

市场化,非遗的源头活水

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诚然,邱鹏对建盏文化的珍视有目共睹。他的传承工作不同于作坊式传承,不讲“玄学”,而讲科学。哪怕喝泡茶的功夫,他也愿意普及一点建盏知识。在宋瓷御盏文创基地,他仅用一坨黄泥巴、一小瓶釉矿和陶土、几片木柴、一抔草木灰、4个建盏坯体和14个现代建盏,就直观展示了泥巴变成建盏的过程,让观者受益匪浅。

建盏产业的快速发展,伴生了行业内投机、浮躁的气氛。由于利益关系,非遗技艺多以家族承袭,子承父业、传内不传外等规矩客观上限制了手工艺行业内技术的沟通。邱鹏“逆流”操作,公开传授他十多年所学,反而是一股清流。

时过境迁,非遗技艺流传至今,早已是现代科技大战传统工艺,不能适应当下市场的非遗极易成为“无水之源”。依赖政府机构“喂奶输血”的传承只能解一时之渴,匠人要学会从传统出发,顺应时代守正创新,当可为建盏文化的弘扬承担更大责任。

邱鹏做建盏有着自己的坚守,他只做乌金、兔毫、油滴等几种宋代釉色,而对于近年来市场上流行的一些创新釉色并不认可。
        2016年以来,邱鹏在徒弟的协助下,开始在营销方面跟上时代。“守正创新,我还是坚持只做复古建盏,但营销方面要创新,向年轻一代学习新媒体技术。” 去年,邱鹏在基地建设了摄影室、传媒室,组建电商团队,利用新媒体销售建盏产品、推广建盏文化。

“在技术上,我的目标是做出跟宋代建盏一模一样的建盏;在文化上,是教出更多的学生,他们将成为我播撒出去的种子,将来建盏的复兴就靠他们。”——邱鹏

记者 吴柳滔
记者 陈艳
记者 吴杨珠
编辑 林雯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