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思考
www.fjsen.com?2009-11-06 15:26?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三)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践而引发的路径性变革,使传统地域文化精神品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精神的要求日益提高,给精神的升华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表现在地方,就是一个地方创业发展的精神总和。当前,路桥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创业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但是,当下路桥人面对新时期新挑战,有信心不足、精神不振的现象,表现在部分群众再发展、再突破、再创业的动力不足,求稳安逸、固步自封的思想比较严重,表现在部分干部再努力、再奋斗、再争先的劲头不够,贪图安逸、享受成果的取向较为明显。对此,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路桥精神”,强调越是在经济困难的时期,越是在转型升级的关头,就越需要增强信心、不断创新和勇于突破的品格。在这场变革中,“路桥精神”如何在产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转变与升华,如何利用文化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使之上升到能与更高层次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度,弥补由创业初期原始萌动所造成的体制性和精神性缺陷,由此找到支撑路桥经济新一轮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涵要不断扬弃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意识形态都必须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在新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历史坐标所赋予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找到价值体系建设的契合点、切入点和共鸣点,从而把它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

(一)用科学的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纵观人类哲学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人本、开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强调辩证、唯物和实践的特征更是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不谋而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践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想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的形势下,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坚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头脑。同时要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宣传,用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生动的而不是生硬的,鲜活的而不是陈旧的,群众语言的而不是党八股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各种社会思潮,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指导各种社会实践,解决人民群众在思想领域存在的各种疑惑和不解,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指明思想的方向,推进马克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