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刘少奇、陈云等第一代领导人经济思想促使邓小平经济理论萌芽,经济发展范式登上历史舞台。毛泽东经济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并且对后期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范式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和《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重要著作中,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中国社会阶级的分析》中,对于农民内部各阶层从经济地位到政治态度的分析,提出了减租减息、废除苛捐和兴办合作社,以及从经济上打击地主阶级的经济政策;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在《我们的经济政策》、《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和《组织起来》中,提出的各种关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理论以及对新民主主义各种经济形态关系分析等等。邓小平同志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作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好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2]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实际,并汲取古今中外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战略性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理论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三)坚持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理论创新之旅
如前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分化和异质化,社会阶层日益复杂化,我国人民的生存方式正处于急剧的嬗变和转型之中,改革和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同时,我们对自然界的持续的、掠夺式的开发和无节制的技术化进程,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民不能避免的被自然报复状态,重新调整战略思路势在必行。从十六届四中(2004年)全会后,面对新的全球经济发展困境,新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优秀成果、创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社会和谐发展理念。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发表讲话,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他说:“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讲话中,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 2009-11-19刘昀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2009-11-06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思考
- 2009-11-02田培炎:把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着力点
- 2009-10-29深刻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 2009-10-27王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包含着时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