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核心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科学分析时代特征,深刻总结实践经验,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践证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着力点。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全面进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和观点,都是围绕这一价值取向展开的。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这些基本理论和观点。
事物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恩格斯曾经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发展是指事物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发展同样是客观的、普遍的。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这一基本观点。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的观点。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应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质财富匮乏的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人民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他们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正是在正确把握这些观点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同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和自然息息相关,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思想。
- 2009-12-0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新境界
- 2009-11-27田培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2009-11-2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90年之回眸
- 2009-11-19刘昀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2009-11-06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