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的改革是全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两方面: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二是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邓小平看来,政治体制改革是整个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是同民主法制建设、同建立和完善依法治国的领导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国要建立法治社会,其核心就是要改革和完善现行政治体制。邓小平在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不仅领导我们成功地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倡导并精心设计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邓小平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为如何逐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思路。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是对历史反思的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建国初期,鉴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经验教训,党和国家对于我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出了许多重大决策。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始,政治上的“左”倾思潮逐渐膨胀起来。在1957年6月的反右派斗争中,出现了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错误。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在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了严重损害。十年“文化大革命”,更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空前浩劫。政治上的动荡给经济建设带来了沉重灾难。到“文化大革命”末期,我国的国民经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但为什么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十多年后,还会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空前浩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思考,在探索,在反思。历史的教训也促使邓小平在反思。这一反思的结果,集中地体现在1980年8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他认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如果把原因仅仅归咎于某个人或若干人,就不能使全党得到深刻教训,并找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在这篇讲话中,他对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如何通过制度改革消除这些弊端,以至防止类似“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重演,作了全面精辟的分析,深刻地指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篇讲话,可以说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此后,特别是在他革命生涯的最后阶段,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又作了非常系统的阐述,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 2010-01-04<图书连载>第一章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产生
- 2009-12-31邓小平的体育情结
- 2009-12-24《邓小平年谱(1904—1974)》出版发行
- 2009-12-21地方人大设常委会决策幕后:邓小平批示后获通过
- 2009-12-21邓小平:从抗日主将到推动中日友好的历史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