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群言荟萃 > 正文
理科教育:难度与价值的悖论
www.fjsen.com?2010-01-25 08:13? ?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

於醴:我一直希望他们能多思考、多讨论,所以每年100分的成绩,除了70分笔试,还有30分要看平时作业、教学网站参与讨论的程度等其他表现。但他们很少意识到这份苦心,觉得无非就是布置作业,完成拿分。

有一次我看到《中国通史》中记载了一段虎扑篮球:指南针的解释,很有意思,就问学生古人的解释有没有道理?本来是开放式的命题,应该会激起思想的火花,结果交上来的内容千篇一律,答案完全标准化。他们潜意识可能觉得,考试总有个标准答案,这样想也对、那样想也对是不可能的。自主招生时我还考过纪晓岚“河中石兽”的记载,让学生谈读后感,结果他们只会把文言文翻译一遍。

当然,我也遇到过很聪明的学生,教材中没深入讲清楚的地方,他一听就跑来追问关键。但这种人很少,绝大多数还是拿着题目问我怎么做。但愿他们读到大二大三,会渐渐得法,改掉应试陋习吧。

龚丹韵:培养解题机器,而不是真正思考问题的人才,也许正是我们科学家匮乏的原因之一。而对文科生来说,过去的题海式训练,扼杀了原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几乎谈“理”色变,今后能不沾边就不沾边。您对理科这种窘境怎么看?

於醴: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育有太多无奈。如果转变理科考卷风格,学生一开始必然成绩下滑,舆论会立即跳出来发难。家长的口头禅是:你要多做点题,各种题型都做过,以后看到就会做了……

真正理科的逻辑思维,是要学会如何想事情。并不是做对题目就代表你懂了,而是你当时怎么想的,为什么那样想不对,这样想就对了呢?自己和自己搞脑子的过程固然非常痛苦,但如果你能坚持下去,经量变到质变,某一天就会突然顿悟。而这种思维方法旁人没法传授,全靠自己慢慢体验,只能说启蒙老师、启蒙书籍或启蒙的某个机遇很重要。

我曾经想过一道题:假设你是一个物理杂志编辑,看到一篇论文中的新理论比较可疑,你该怎么处理?一种答案是建议作者验证了再发表。其实还有另一种答案:你不懂,大可以找懂的人去看呀。别为了解题、标准答案,连基本常识都忘记。

我理解家长的无奈,但是避免太过功利和短视,总还是做得到的。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解题能力之外,还有太多能力可以决定,逼孩子练题练傻掉,那就不只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未来的悲哀。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