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庙堂上的权谋
《三国演义》比《水浒传》又高一个层次了,它所讲的是那些政治人物是如何搞权谋的。这里我想先说的一个题目是“桃园三结义留下的隐患”。
桃园三结义的时候,刘备卖草鞋,关羽卖枣,张飞杀猪,三个人根据年龄大小就排了大哥、二哥、三哥。后来大哥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小朝廷,如果有朝一日,真的是北伐中原成功了,刘备成了统一天下的皇帝,那么这个时候关羽和张飞怎么办?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关羽和张飞一直没有从兄弟转到君臣,这其实是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的一种隐患。这就好比几个人合伙做买卖,刚开始的时候是大家的股本——桃园三结义时刘备要没有关羽、张飞的力量,他就完蛋了。兄弟合伙做买卖,推举年长、有经验的人当总经理。但是,当真的把公司建立起来了——北伐中原成功了,就意味着这个江山是刘家的了,这之后关羽和张飞最多只能封王——就是高级打工仔,合伙公司一下子变成了独家公司,这个时候怎么办?
这个时候那就只能把关、张飞这些原来合伙的老兄弟杀掉——明朝就是这么做的。但是在《三国演义》里并没有写到这些,因为刘备北伐还没有成功,就死在白帝城了。他的两位兄弟死得更早,况且偏安西南一隅的时候,时时有吴和魏的威胁,所以兄弟三人还是同心协力的。关羽和张飞始终没有把刘备当皇帝、当主子,而是当成自己当年结义的哥哥,所以我说这只是个隐患,不过历史到这里就结束了。
第二个题目我想讲一下诸葛亮的等待和无奈。诸葛亮自己曾经说过“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全姓名于乱世”这样的话。可是实际上诸葛亮真的不想出世做官吗?如果他不想做官,为什么会到南阳隐居?南阳这个地方正好是东西南北交界的要冲之地。如果诸葛亮真要隐居,为什么不找一个真正偏僻的地方呢?三国时期的南阳一带包括现在湖北的襄阳和河南的南阳,是湖北、河南交界之地,也就是往西进巴蜀,往东下长江,往北走中原,往南去两湖的军事要地。诸葛亮在这个地方隐居,其实更像是在这里等待,等待赏识自己的“老板”。那么,为什么最后是实力最弱的刘备挑中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只好跟随没有什么资本的刘备去打天下呢?
在东汉末期,社会上选拔人才主要看的是家世。诸葛亮的家世并不显赫,世代没有做过大官,所以有实力的势力是不会特别关注他的,诸葛亮再有才能也进不了洛阳、许昌、河北那些人的视野,如袁绍、曹操等。其实当时中国大多数的世家才子都投奔了洛阳和许昌这样的地方。那么偏安东南那一带的孙权呢?他所用的多是江东本地的人才,也没有把诸葛亮这样的外来户纳入视野。因此,当时能重用诸葛亮的,就只有一个居无定所,被别人赶得到处跑的刘备了。而诸葛亮,也只能忠心耿耿地为刘备服务。
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成了刘备的军师,对他而言最无奈的是什么呢?我刚才已经说了,就是他要面对的三个主子——必须考虑到刘备两位结义兄弟的态度。关羽和张飞从开始就不信服诸葛亮,因为他们最早和刘备一起打江山,现在一下子出来一个诸葛亮,什么事都归他管,我们哥儿俩倒什么事都没有了。所以后来入蜀,派关羽把守荆州,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如果让关羽呆在成都,他肯定是觉得我的资格老,诸葛亮很难像对待其他官员那样对待当年跟刘备一起创业的关羽和张飞,这肯定是当时他最大的无奈和苦恼。后来关羽和张飞死去,这其实对整个蜀国来说,尤其对诸葛亮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到后期,关羽和张飞无论对刘备还是对诸葛亮,作用都不是特别大了。打个比方,诸葛亮就好像是现在公司用高薪请来的一个职业经理人,他必须将一个家族公司改造成正常的公司,这就必须克服原来家族公司的许多弊病,原来的家族公司是一个松懈的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混同,不但董事长常常干涉具体经营,另外几个股东也会指手画脚,乱出主意,你还没有办法阻拦。所以我说,诸葛亮的无奈实际上是对关羽、张飞这种和老板一起创业的元老的无奈。
我想说的第三个题目,就是曹操为什么要把帝业交给儿子来完成。
建立自家的王朝是曹操经营一辈子最重要的目标,但实际上到他的儿子曹丕手上才实现了这个目标。曹操自己是不会、也不敢称帝的,因为他说过“不是我,不知几人称孤几人道寡”这样的话。道理就在此处:曹操和其他地方军阀进行战争,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控制了天子,打着忠于汉室的幌子去打仗,夺取自己的利益。如果曹操称帝,那他前几十年所做的事情,其合法性、道义合法性就全都不存在了。这就跟王莽一样。王莽原来做西汉的官员,业绩和名声特别好,可他一旦篡汉称帝,就立刻完蛋了。所以说,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业,曹操也想当皇帝,但又知道只有到他儿子的身上才不再有称帝的包袱,而他身上始终会有一个历史遗留的尾巴,他进行战争的道义合法性在于“替皇帝打仗”,否则他的战争就没有这个合法性了。所以曹操要把帝业交给儿子完成。
- 2010-02-12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高点
- 2010-02-12《党员干部学习推荐书目2010年第一期》简介
- 2010-02-12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5种少数民族文字单行本出版发行
|